古典吉他的制作与鉴赏
作者:方翊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古典吉他的制作与鉴赏》是我国迄今为止,在吉他制作这一领域中最具价值的著作之一。全书编写方式新颖,内容丰富,资料珍贵详实,审美趣味极高,颇具收藏价值。它既是吉他制作者的工具书、学习者的教科书,亦是欣赏者的鉴赏参考书。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吉他的历史,因为要鉴赏一把吉他,不能不从它的历史渊源中发掘它的特点。第二部分,从10个角度介绍如何鉴赏一把高级手工吉他,而鉴赏的基本出发点都在于吉他的音乐表现力。第三部分介绍了主要的吉他制作学派。第四部分详细介绍了一把手工吉他的制作程序,这个部分是《古典吉他的制作与鉴赏》的重点,可以作为制作爱好者的制作指南,而对于非制作爱好者来说,则可以借此更充分地了解吉他的结构从而提高鉴赏能力。第五部分介绍了吉他的常见问题。最后部分介绍了36位在吉他发展史上最著名的吉他制作家。
古老的吉他艺术,源远流长。《古典吉他的制作与鉴赏》引领我们进入吉他浩如烟海的艺术海洋。此书帮我们了解从15世纪到20世纪,吉他极其复杂并高度艺术化的制作工艺,卓有见地阐述了如何鉴赏吉他,其中不乏很有光彩、独具慧眼的见解。这些观点同样适用于鉴赏其他乐器,因为音乐是互通的。权威而详尽地介绍古典吉他的鉴赏方式和角度,遴选近千幅珍贵照片讲解古典吉他的制作过程。
作者简介 方翊,1969年出生于厦门,先后毕业于厦门鹭江大学社会科学系、厦门大学法学院法律专业、厦门大学成教院英语专业。现任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吉他协会会长、厦门市外商投资协会物流分会会长等职。他是中国著名的吉他收藏家、鉴赏家、教育家。
目录 第一章 吉他的历史 第一节 世纪以前的弹拨乐器 第二节 世纪的四组复弦吉他、比维拉琴以及琉特琴 第三节 世纪的吉他与吉他音乐 第四节 世纪——吉他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第五节 世纪——吉他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第六节 古典吉他的现状
第二章 吉他的鉴赏 第一节 音色 第二节 动态与音量 第三节 反射性能(远达性) 第四节 音色音量的平衡 第五节 清晰度 第六节 延音 第七节 音准 第八节 手感 第九节 制作的风格与气质 第十节 吉他的外观
第三章 古典吉他的主要制作学派 第一节 维也纳制作学派 第二节 西班牙吉他制作学派 第三节 双面板吉他制作学派 第四节 澳洲吉他制作学派
第四章 西班牙吉他的传统制作方法 第一节 吉他制作的艺术性 第二节 木材的选择 一、吉他的面板材料 二、吉他的背侧板材料 三、吉他的指板材料 四、吉他的琴颈材料 五、其他材料 六、木材的选择、加工 附:德国吉他制作大师塞巴斯蒂安•斯坦泽关于吉他制作木材选用问题的论述 第三节 工作室和工具 一、工作室 二、设备和工具 第四节 模板和模具的制作 一、吉他轮廓模板 二、透明模板 三、侧板模具 四、衬条模具 五、内模板 六、琴头贴片模板和钻孑夹具 七、背板工作板 第五节 吉他的设计方案 一、材料和配件 二、图纸和设计 第六节 制作琴颈与琴头 一、琴颈材料 二、琴头 三、琴踵 第七节 侧板 一、弯曲并层压侧板 二、衬条 三、装配琴颈和侧板 第八节 细节部分 一、镶线、镶边、背板饰条和侧板底部饰条的制作 二、麦穗图案的制作 三、传统音孑饰圈的制作 第九节 面板 一、遴选面板材料 二、拼板与调整厚度 三、音孔饰圈(无中心马赛克拼图) 四、支撑梁和补强片 第十节 背板制作 一、拼接与调整厚度 二、支撑梁 第十一节 组装琴体 一、胶合面板之前的工作 二、胶合面板 三、胶合背板 四、镶边与镶线 五、琴踵盖和底部饰条 第十二节 指板 一、制作与安装指板 二、安装品丝之前 三、安装品丝并完成指板制作 四、琴颈整形 第十三节 吉他的油漆 一、法国漆 二、硝基漆 第十四节 琴桥 一、琴桥设计 二、制作琴桥 三、安装琴桥 第十五节 调试 一、上下弦枕以及弦钮 二、琴弦的装配 三、调试吉他
第五章 吉他的一些常见问题及保养 第一节 关于吉他的打品现象 一、演奏方法对打品现象的影响 二、狼音对打品现象的影响 三、制作因素造成的打品现象 四、琴弦引起的打品现象 五、上弦枕过低引起的打品现象 第二节 关于古典吉他的保养 一、气候因素 二、换弦 三、法国漆的保养注意事项 四、关于指板的保养 五、其他注意事项
第六章 著名吉他制作家 一、约翰•乔治•斯塔弗 二、雷纳-弗朗科伊斯•拉科特 三、安东尼奥•德•托列斯 四、何塞•拉米列斯家族 五、恩里克•加西亚 六、曼纽尔•拉米列斯 七、桑托斯•赫尔南德兹 八、胡里安•戈梅兹•拉米列斯 九、赫尔曼•豪瑟 十、米盖尔•罗德里格斯•贝内托 十一、赫尔南德兹和阿瓜多 十二、伊格纳西奥•弗列塔 十三、罗伯特•布谢 十四、约翰•吉尔伯特 十五、河野贤 十六、保利诺•贝纳贝 十七、丹尼尔•弗列德里奇 十八、何塞•罗马尼洛斯 十九、大卫•鲁比奥 二十、兰迪•雷诺兹 二十一、安东尼奥•阿帕里希奥•桑切斯 二十二、罗伯特•拉克 二十三、安东尼奥•毕加多 二十四、格雷格•斯莫曼 二十五、伊安•克内普 二十六、托马斯•汉弗莱 二十七、欧托•沃因克 二十八、马提亚斯•达曼 二十九、托马斯•福瑞汉姆 三十、米哈伊尔•罗伯特 三十一、沙恰•诺华克 三十二、加里•索斯韦尔 三十三、菲利普•伍德菲尔德 三十四、约翰•雷伊 三十五、塞巴斯蒂安•斯坦泽 三十六、罗德里格•莫雷拉 附录一:英寸一毫米换算表 附录二:参考书目
序言 方翊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将我们带进《古典吉他的制作与鉴赏》去年,他曾告诉我正在撰写此书。当时,我真不知道第一次动笔的人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然而,令我十分惊奇的是,今天展开于案前的,竟是一部我国迄今为止,在这~领域以全新编写方式,奉献给读者的,内容如此丰富、资料详实、审美趣味极高的好书。
我十分高兴受嘱为方翊的处女作写序,这除了与作者忘年交的深厚友谊之外,还因为吉他在我青年时期,尤其在上山下乡文化生活匮乏的寂寞时光里,曾带给我和周围知青朋友们无限慰藉的那一缕情结。1968年,我从福建省艺术学校毕业后,到宁化县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时的生活简单而有规律,天天几乎重复同样的工作。但在单调枯燥的日子里,有件乐器像朋友似的始终伴随并影响着我们,那就是吉他。每当收工后,在夕阳西下的黄昏,或节假日的闲暇时,知青们围坐一起,聆听那贴近心灵的优美吉他声,分享与音乐同在的快乐。有时,临近公社、大队的知青会不远数十公里前来聚会。20世纪60年代的山区,交通极为不便。在乡下多要步行,徒步甚远。但为了追寻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音乐,再远的路都是愉快的行程。直至今日,听到吉他丰富的和声、甜美的音色、迷人的旋律,往往会带给我对往事美好的回忆。
古老的吉他艺术,源远流长。《古典吉他的制作与鉴赏》引领我们进入吉他浩如烟海的艺术海洋。此书帮我们了解从15世纪到20世纪,吉他极其复杂并高度艺术化的制作工艺,卓有见地地阐述了如何鉴赏吉他,其中不乏很有光彩、独具慧眼的见解。这些观点同样适用于鉴赏其他乐器,因为音乐是互通的。
这本书除了史料丰富、信息量大、具有收藏价值外,它既是制作者的工具书、学习者的教科书,亦是欣赏者的鉴赏参考书。我想,人们在学习一种乐器时,应当了解该乐器的制作艺术。由于不同乐器的构造、制作与发音原理不同,所形成的演奏方法各异,因此,了解乐器制作工艺对演奏者来说,是十分有益的。另外,学会用高标准的审美来鉴赏一件乐器,对演奏者也极为重要。道理十分简单,你要高水平的鉴赏艺术,就必须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为此,我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丰富自己的学识。当你具有良好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你能鉴赏一把吉他,就能进一步鉴赏吉他音乐,并能更深刻地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一切。此书开卷有益,它引导你如何从多方面了解吉他。 前 言 说起吉他,大家似乎都不陌生。的确,无论在街头上、校园里,亦或是银屏中,都常常出现她那迷人的身影。如果要评选当今最为流行的乐器,那么吉他将毫无疑问地居于榜首。然而,大家认识中的吉他,却可能是流行音乐中常见的民谣吉他或者电吉他等,如果说到“古典吉他”,那么真正了解她的人可能就不是很多了。
古典吉他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乐器。说她古老,是因为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00年左右,远远早于键盘乐器;说她年轻,是由于她在今天的古典音乐领域依然大放异彩,并广受年轻人青睐。古典吉他的表现力极其丰富,贝多芬称之为“一个小小的管弦乐团”;肖邦对她更是不吝溢美之词,他说:“没有什么声音比一把吉他更美的了,除非是两把吉他”;吉他演奏大师塞戈维亚对古典吉他的表现力有着更为深刻的见解:“吉他的曲线暗示了她的女性身世。不仅仅是曲线,她的灵魂也是女性化的,因为吉他是现存的最难以捉摸且最难以把握的乐器,也是最甜美、最温暖、最精致的乐器。她那忧郁的音色总是激起我们灵魂深处的最细腻的幻想。” 正是因为古典吉他具有如此浪漫神秘的特质,以及繁复多样的表现手法,在高雅音乐领域,她和钢琴、小提琴一样,都是最有代表性的独奏乐器。世界各主要音乐院校都设立了古典吉他专业,培养了大批职业演奏家和学者。
上个世纪80年代,吉他开始在中国风靡,笔者也是从那时起开始接触古典吉他的。如今20多年过去了,古典吉他仍是最受喜爱的乐器之一。不同的是,现在的爱好者可以接触到比以前好得多的吉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吉他爱好者并没有多少机会接触到世界一流的古典吉他,或者只有个别的、短暂的接触和体验。对如何鉴赏一把高品质的古典吉他无法形成完整的认识。而且,琳琅满目的吉他品牌也常常令吉他爱好者无所适从。坊间一些关于吉他鉴赏的看法,也常常有失偏颇或者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谬误,从而影响爱好者对吉他做出客观的评判。 吉他鉴赏和其它艺术品的鉴赏有一些共性,个人经验以及专家的引导是必须的。而鉴赏乐器的特殊性在于,爱好者除了必须了解制作家的制作理念和制作过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演奏技巧,特别是良好的发音技法,多接触不同风格的名琴,尤其是必须具有较好的音乐素养才能从音乐表现的角度去审视乐器。这样,我们就能够逐渐提高鉴赏的品位,从而对乐器做出较客观、全面的评价。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多年来,我有较多机会和许多国际上一流的制作家、演奏家深入交往并且较多地接触国际上著名的、风格不同的古典吉他。从中我学习到许多制作理念以及鉴赏知识,结合个人的体验,不揣浅陋汇成此书,旨在和广大爱好者交流、切磋。
本书的第一部分粗略介绍了吉他的历史,因为要鉴赏一把吉他,不能不从它的历史渊源中发掘它的特点。第二部分,从十个角度介绍如何鉴赏一把高级手工吉他,而鉴赏的基本出发点都在于吉他的音乐表现力。第三部分我介绍了主要的吉他制作学派。虽然吉他制作有许多创新,但是能成为学派的并不多。如果不了解各种主要学派的制作特点和历史渊源,那么也很难全面地鉴赏吉他。第四部分详细介绍了一把手工吉他的制作程序,这个部分可以作为制作爱好者的制作指南,对于非制作爱好者来说,则可以借以更充分地了解吉他的结构从而提高鉴赏能力。第五部分介绍了吉他的常见问题。最后则是一些著名吉他制作家的介绍。优秀的吉他制作家很多,我仅选择历史上贡献****的以及我所熟知的部分制作家加以介绍。了解吉他制作家,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了解了他们的制作理念并提高鉴赏能力。 鉴赏吉他的切入点和相关知识固然非常重要,但是这些永远不能代替读者们大量弹奏各种好琴并提高音乐修养,这样才能培养起属于自己的鉴赏能力。
在编写这本书时,笔者得到了许多著名制作家的支持和帮助。他们为我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图片和文献,特别是美国吉他制作家波哥达诺维奇先生提供了他整个制作过程的图片以及解说;斯坦泽、沃因克、索斯韦尔、雷诺兹等世界著名制作家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路和文献资料,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时间比较紧迫,叶子、方舟、宋守尧、饶里和潘杨等朋友帮助我翻译了部分文献以及整理图片,在此一并致谢。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这本书将无法如期奉献给读者们。 由于时间仓促,且笔者的学识也很有限,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故书中难免存在不足或错误,敬请读者不吝斧正。 最后,我谨将此书献给养育我的父亲、母亲。
方翊 2009年11月4日 于厦门大学东区
序 (一)
方翊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将我们带进《古典吉他的制作与鉴赏》。去年,他曾告诉我,正在撰写此书。当时,我真不知道第一次动笔的人,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然而,令我十分惊奇的是,今天展开于案前的,竟是一部我国迄今为止,在这一领域,以全新编写方式,奉献给读者的,内容如此丰富、资料详实、审美趣味极高的好书。
我十分高兴受嘱为方翊的处女作写序,这除了与作者忘年交的深厚友谊之外,还因为吉他在我青年时期,尤其在上山下乡文化生活匮乏的寂寞时光里,曾带给我和周围知青朋友们无限慰籍的那一缕情结。1968年,我从福建省艺术学校毕业后,到宁化县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时的生活,简单而有规律,天天几乎重复同样的工作。但在单调枯燥的日子里,有件乐器像朋友似的,始终伴随并影响着我们,那就是“吉他”。每当收工后,在夕阳西下的黄昏,或节假日的闲暇时,知青们围坐一起,聆听着那贴近心灵的优美吉他声,人们分享与音乐同在的快乐。有时,临近公社、大队的知青会不远数十公里前来聚会。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山区,交通极为不便。在乡下多要步行,徒步甚远。但为了追寻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音乐,再远的路都是愉快的行程,直至今日,听到吉他丰富的和声、甜美的音色、迷人的旋律,往往会带给我对往事美好的回忆。
古老的吉他艺术,源远流长。《古典吉他的制作与鉴赏》,引领我们进入吉他浩如烟海的艺术海洋。此书帮我们了解从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吉他极其复杂并高度艺术化的制作工艺,卓有见地的阐述了如何鉴赏吉他,其中不乏很有光彩,独具慧眼的见解。这些观点,同样适用于鉴赏其他乐器,因为音乐是互通的。
这本书除了史料丰富、信息量大、具有收藏价值外,它既是制作者的工具书、学习者的教科书,亦是欣赏者的鉴赏参考书。我想,人们在学习一种乐器时,应当了解该乐器的制作艺术。由于不同乐器的构造、制作与发音原理不同,所形成的演奏方法各异,因此,了解乐器制作工艺对演奏者来说,是十分有益的。另外,学会用高标准的审美来鉴赏一件乐器,对演奏者也极为重要。道理十分简单,你要高水平的鉴赏艺术,就必须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为此,我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丰富自己的学识。当你具有良好的艺术品味和审美能力,你能鉴赏一把吉他,就能进一步鉴赏吉他音乐,并能更深刻地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一切。此书开卷有益,它引导你如何从多个方面去了解吉他。我们如果试图****限度挖掘自身潜质,造就具有全面发展的文化人格,那就必须尽可能多的扩大知识面,应摒弃褊狭的学习态度,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十分单一、片面、狭窄的所谓“专业”领域。这对于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
该书的最后部分,介绍了吉他制作史上最负盛名的三十二位吉他制作家。这部分资料,十分清晰地将吉他制作史的脉络作了梳理,将其全面地展现给读者。它让我们探寻吉他制作的沿革,和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流派的制琴风格轨迹,是很有价值的章节。
相信《古典吉他的制作与鉴赏》一书的出版,对推动我国吉他事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希望方翊先生,以其对音乐艺术的酷爱,永远执着追求、探索,继续为音乐事业做出新贡献。
李未明 2009年7月于厦门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福建音乐学院院长)
序 二
方翊是本家,我的朋友,一个因远隔两地,谋面不多,却窃以为是“知根知底”的人。
初识之,便生出一丝惊讶:想其既然处身在“粗人俗夫”见多的吉他圈(我因对1980年代初上海弄堂口冒出的弹吉他人的“粗相”印象较深,便在相当时间里,总将吉他界视为“粗俗”之地,现在想来,实属误渎),怎生得一身才俊之气——好一个白衣秀士(这是方翊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酒后茶余,同道间交流,见他纤纤十指在六弦上轻灵拨动,洒脱自如,分明又散开一股灵秀之韵。他似乎在弹“回忆”,却分明让我听出在诉说,极是入境入味。这首“回忆”是首颇具难度的乐曲,常听大卫?罗素的录音,印象深刻,方翊居然在不经意间轻轮柔拨,已奏得与大卫?罗素的很有些贴近。我知道这是不易的。细听之下,其指间琴韵,既显示音韵之空灵,又不失曲意之沉郁,音色意象间还让人想及“丝绒般的”,一丝丝、一阵阵地轻拂而出,如此“丝绒般的”乐音,“丝绒般的”的曲调,成云,成雾,弥漫在我专注倾听的意识中……
我对方翊产生“二度惊讶”,是知道了他的职业:原来,他的主业并非是弹吉他,而是物流管理。一家“世界十大”之一的物流机构登陆厦门,选定方翊为中方主管者。这个岗位肯定是要有超人的管理才能的。在那一刻,我真的很难将一个现代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与抱着吉他时的“白衣秀士”合成一体。过后自然是想明白的。我想,这管理物流或说管理人的事,与管理琴(弹琴能否也可说是一种对琴的管理)应该很有些相似吧:那十指与琴,与琴上的六弦,琴弦下的共鸣体,对一个高级琴家来说,犹如管理;“管”到什么程度为适度,其中的把握是要有天份的,要“管”到投入,忘我,而又不失自我;要“管”到人琴合一,让琴能成为自我身心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上佳。大概也正因为如此,我始终是将演奏家(如大卫?罗素)高超的演奏与实业家(如杉杉集团的郑永刚)独步的管理水准视如“智慧”的游戏。方翊一身有这两种才干,我怎能不“惊”,怎能不“讶”。
让我第三度讶然已是见到了他的儿子,他儿子才十一二岁,虎头虎脑,在小儿中绝对称得上“魁伟”;两手伸出,宽大过人,绝对是块弹钢琴的料,后来一问,果然学的是钢琴,且自信心十足,对钢琴喜爱有加,已能把肖邦,李斯特掌握于十指间;且多次在全国大赛中拿得大奖。前不久,方翊夫妇带他来沪上,就是想让沪上的钢琴大师们好好相一相,为儿子今后的前途问题做“一锤定音”的思考。我倒并非是惊讶孩子的天赋,而又是惊讶方翊育子有方。为父母者,均知育子之甘苦,要小有成就者已属不易;而要想如方翊儿子这般出息,做父母的需付出的心血是不可言喻的。我崇尚智慧之神。方翊育子的成就显示了他足够的智慧。
接下去就应该提到《古典吉他的制作与鉴赏》这部书了。我想表示的是,当我收到方翊寄给我的这部书的打印稿时,拿在手上是真正的有点震惊的:原以为一本吉他制作的书,可能是个小册子,没料到却是厚厚的一叠:从“吉他的历史”说起(那是几个世纪来的吉他史书),再由“吉他的鉴赏”切入(涉及了“音色”、“动态学”、“反射性能”等等),再说及历史上的“吉他制作流派”、“制作传说”(这中间就包括了“木料的选择”、“设备和工具”、“吉他轮廓模板”、“吉他设计方案”,等等,等等,内中充满着不下几百个“细节”)还有“吉他常见问题及保养”等。其包罗万象式的详实,叫人不容挑剔。史料是这么充实,介绍是那么入微细致。方翊的文笔我从不怀疑,因我知道他父亲是厦门大学的教授,他从小肯定是接受了完备的教育,学养丰厚,书写自然流畅,再加上他的“管理才能”,使他天然具备了把握宏观,擅长构结的能力,这书稿就构建得张弛有方,润之入味。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我可能已经遗漏了方翊的另一个令人讶然的事情:在第一次见到他并听他弹奏吉他时,我就注意到他手中的琴不俗,当时另一位朋友刚买了把价值5万元的新琴,但当时见了方翊的这把琴后,执意把自己的新琴退掉,转买了方翊这把琴。我因研究声学,暗暗将两琴的音波长度作了比较,相差竟达三分之一。我想方翊应该也是知晓内中优劣之奥秘的。因而他能慧眼识珠,在汪洋大海中选定真名牌代理。由此我在想,像方翊这样真正识得琴好坏的人其实是不多的。而由他来写这部《古典吉他的制作与鉴赏》以补世界吉他制作文化之缺,就应该是****人选了,读来使人放心。
与方翊相识后,与他曾有过两次不经意的合作:朱伟与方舟两人著有《儿童吉他演奏指南》(一)(二),碰巧均由我做序,而由方翊为他们写前言。这次方翊著写《古典吉他的制作与鉴赏》,希望我也能为之做序。我很高兴地接受了。虽然我在吉他界很少留缘,但方翊是我敬重的朋友。我在写这篇序时,他的这本《古典吉他的制作与鉴赏》我一直放在面前,厚厚的一叠,少说几十万字。我写着,不时看上一眼,想起他“白衣秀士”般十指下流淌出的灵动的琴声,顿生感触,想起有一日,席间我们聊起他什么,他忽然间有些激情横溢,坚决的表述:“但愿早日摆脱生计之扰,然后就专事弹琴——我真的就想专事弹吉他,我是真的喜欢;一直弹下去,到下辈子,仍弹吉他。”我记得,他说出这番话时,他是动情了。其实何尝是他动情,听者亦动容,我感觉到,当时我的眼睛有些湿润了。那一刻,我还暗暗为方翊生出一丝憾意,心道:倘如现世中的他早早如意,那中国也许真能多一个吉他演奏大家。是为序。
方立平 二零零九年七月 写于“仗剑阁” 方立平,作家、编审、品牌战略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以首任总策划身份创办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至今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刘天华研究会秘书长、上海中华书画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及多家单位的客席教授、研究员。著有《乐神之子》、《圣殿的巡礼》、《我与非我的和谐》等多部有影响的专著,并主编出版了《刘天华记忆与研究集成》、《宗教妙语》、《高等院校-艺术音乐教育与科研成果大系》等。
关于作者:
方翊先生(Peter Fang)为厦门市外商物流协会会长,同时作为资深古典音乐爱好者和吉他爱好者,他现为福建省吉他协会的常务理事、会长,厦门市吉他考级主考官、《吉他之友》杂志编委,全国吉他大赛评委。
联系方翊先生:
email: ptfang@21cn.com 或者guitarisland@hotmail.com MSN : pfang@peterfang.com QQ: 731796262
如果您在两天内没有收到我的回信,有可能是因为信件无法正常送抵我的信箱。在这种情况下,请改用电话或者MSN等方式联系。谢谢!
联系電話:0592-2066875 013806000569 通訊地址:厦门市海沧区马青路东方高尔夫别墅二期76号 邮编:36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