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厦门吉他网首页 ->吉他音乐史 访问次数:8670702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 欢迎光临厦门吉他网! 厦门吉他培训中心(Amoy Guitar Training Center)是您厦门学习吉他的第一选择!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立即注册
 
浅析挂留和弦的构成原理与应用
吉他的音色问题
吉他习琴者常见的几个问题及成
西班牙学派的右手触弦点
中央音乐学院杨鸣:10岁到1
古典吉他自然扫弦法的音色练习
更多>>
巴赫《恰空》chaconne
《樱花主题变奏曲》解析
《加州旅馆》翻译与分析
《维拉罗勃斯第二首音乐会练习
索尔《月光》的演奏分析
玛拉兹的《西班牙小夜曲》解析
 更多>>
  ||------吉他音乐史 ------||
关于古典吉他和古典音乐的思考
作者:李巴赫  文章来源:天涯社区  添加时间:2011-4-11  点击次数:2819

      说明:关于古典吉他与古典音乐,吉他青年演奏家李巴赫(网名,来自上海)在天涯论坛发表了精彩论述,本站特此推荐。


   [古典吉他]为什么说古典吉他是演奏技术难度最高的乐器之一
   李巴赫 2008年11月28日

   首先这个题目不是说其他的乐器演奏的技术难度不高,按照一定程度的要求,绝大多数乐器都是有很高演奏难度的,没什么演奏难度的乐器,其艺术表现力也比较有限;当然,也有不少乐器演奏难度极高但仍然没什么表现力,比如很多民族乐器等。
  
   这里所说的“演奏技术难度”问题,首先从乐器的系统技巧学习方法来看, 如果一门乐器经过发展已经有了一些效果明显成系统的培训方法,使得学习者可以照葫芦画瓢地学习进步,那自然这个乐器演奏技术相应的也就总体难度下降了。比如学钢琴,有车尔尼,有拜厄等等系统公式化的方法可以练习,逐步提高。 而以吉他来看,虽然历史悠久,但至今并无特别权威的技术练习方法,即便有一些,(比如朱利亚尼120条,卡雷巴洛的技巧练习等等)也往往与其学习者的巨大数量不成比例。 因此可以说,很多吉他的学习者是在没有路灯的路上摸索前进的,这个难度,自然比一般的成熟乐器来的大。
  
   其次是从一些可以定量的演奏指标来分析其困难性,比如音阶的速度的极限,大指力的极限,手指的位移,扩张幅度等等。 仍以钢琴做比较,钢琴的发音,通过击弦,用很小的力可以发出很大的音量,其能量的转换传递过程是比较有效率的,而吉他右手的运指拨弦,使得很多能量在进入共鸣箱体之前就浪费性地扩散掉了,音量大小成了古典吉他在永远无法克服的难点。 再比如,弹响一个音,钢琴只要一个手指,而吉他除空弦或圆滑音之外,一般需要两只手共同配合,也就是说要两个手指,这就更加复杂了。 钢琴上演奏一个和弦,其键位都是固定的位置,而吉他上却有多种把位和弦位的组合,这不仅大大增加了演奏难度和视奏难度,也给背谱带来不便。
  
   其三, 古典吉他的演奏,是一个比其他乐器更加多元化的演奏过程,对演奏者的控制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旋律,节奏,音量之外,音色也有变化,而一般乐器对于音色的变化控制,远没有吉他复杂。提琴只有弓子的位置和角度变化,吉他除了位置和角度,不同的拨弦方法和不同的手指运用也都会产生音色的巨大变化。
  
   最后,古典吉他的现有曲目,与钢琴等乐器相比,也还是比较少的,经常演奏到的,也就是那么几十首,缺乏著名作曲家为了吉他而进行创作,其最终的结果,是故步自封,逐渐地被边缘化,其演奏技艺也就不断下降,从民乐的古琴,琵琶,二胡的演变过程便可以看出这一趋势。严格地说来,这一点不见得是演奏技术的难度问题,不过演奏曲目少,从侧面也会影响演奏者的综合水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演奏的曲子越广泛,对乐器的掌握层次也就越高,运用也就更加自如,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也就可以更加深刻。所以演奏曲目,和音乐风格的狭窄,就束缚了乐器的发展,那反过来也就更增加了用该乐器去表达某个陌生音乐的难度。

 

  首先是左右手动作不一样,而且两只手的单独的演奏技巧相对于其他乐器而言更为丰富,两只手配合演奏技巧的可能性更是复杂,而且还在不断地创新,包括发音的技巧……
  
  从大脑控制的角度来看,多声部的表现方式也是很多乐器独立无法完成的。
用10个指头6根炫来讲个故事不容易,要讲好这个故事更不容易,用心,虚心,多心

 

  [古典吉他]也谈当代古典吉他艺术发展主体性危机之隐忧
  2009-11-27 11:27:03

  最近几年所谓“主体性危机”的话题在传统民乐,国学等文化领域可谓经久不衰,简言之,随着西方强势文明的进逼大陆,众多传统文化一方面其生存发展空间受排挤逐渐被边缘化,另一方面更是在其自身应有之阐释定义,逻辑比较以及价值标准判定等多个层次话语权的全面沦丧,以至于在打着与西方接轨的旗号下完全被西方文明的话语体系所解构,阐述,扬弃;如此在被动地融入强势文明体系的同时也渐渐失去其自身特质,是为主体性缺失之危机。
  
   这个话题争议比较大,在当今全球一体化,求新求变乃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融合背景下,顽固拒绝交流固然不合时宜;但作为某一类艺术,如果其自身的存在发展以及阐释评判等等主要是受其他强势艺术而支配,则该艺术也终将背离其生命存在性与完整性。 应该说。作为一个很时髦的音乐批评课题,有大量的有识之士发表了众多关于中国音乐主体性危机的文章,在客观上对于全面提高认识我国的音乐发展,同时有取舍地接受国外先进艺术思想都是有很大帮助的,遗憾的是,就古典吉他艺术来看,此一问题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况且,可以不夸张的说,不仅仅是国内古典吉他相对国际吉他界存在问题,从世界范围看当代古典吉他之发展也存在极大的主体性危机之忧,而由塞哥维亚大师推动起来的吉他复兴与繁荣,也即将成为短暂的历史而被又一个衰退期所终结。
  
   笔者并非在此危言耸听,且看看现实状况吧:辛辛苦苦练琴多年的吉他艺术家在其他乐器演奏家面前往往自惭形秽,自我矮化的事例层出不穷;XX乐器的音乐性绝对高于吉他的认知在脑海中无条件地根深蒂固,哪怕在众多专业吉他人士和吉他狂热分子中也不例外;知名的顶级吉他演奏家放弃国内众多的粉丝和天后级地位,到国外去与一些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演奏家合作,为了使自己更象个音乐家;吉他演奏家们不论水平如何,非要镀金般地跟乐队配合,阿兰费斯或其他乐曲,否则似乎就不能被称之为演奏家。。。。。。
  
   目前人们存有认识误区,似乎古典吉他进了音乐学院,被其他音乐学院里钢琴提琴作曲指挥等等专业人士认同了,肯定了,那么吉他作为音乐艺术分支的地位就得到了提高,吉他将来的生存和发展就有了保障。 在下虽水平有限资质愚钝不堪,却也知道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古典吉他作为音乐艺术的一个分支发展到现在,不是靠做为其他乐器的陪衬和附属地位而赢得其生存权的,古典吉他的生存发展权,完全彻底是地由众多爱好者所支配和享有,从这一方面来看,吉他与钢琴提琴二胡笛子等等乐器有质的不同。可惜最简单的事实往往最容易被忽视。我们不禁要问问那些一边弹着吉他一边却对着其他乐器顶礼膜拜的人们,你真正了解吉他吗?你真正理解艺术吗?
  
   吉他是最接近人的乐器之一,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可以举出无数的理由论述吉他值得热爱的原因,且不消细说;在此笔者主要想重点谈一谈对于吉他的众多天生缺陷如何认识。音量是首要问题,这里需要纠正一个认识误区,音量大小总是相对而言的,对于一个乐器来说,吉他在100人以内的小厅,是完全可以胜任其演奏任务的,不能因为吉他不胜任更大范围的音乐厅就认为其表现力有限,如果仅仅就表现力而言,音量大小其实并也没有可比较性,除非是吉他与钢琴或提琴的协奏,(这个协奏的认识问题,笔者将会在后面详细说明) 第二点,关于吉他的音域和演奏和声旋律的固定限制问题,有品的吉他比提琴少一些音,音域也不如钢琴宽,但是其本身差不多在4个八度,基本上已经适应人声的条件,人嗓音的范围基本也是3,4个八度左右,但这并不妨碍声乐的音乐地位。其三,演奏技法在速度和指法上的难度问题,应该说左手右手的配合先天存在不容易协调的问题,但是,要看到吉他演奏技法和理论的发展近年来是比较快的,吉他的演奏理论方法必然还是有相当的空间,这是毫无疑问的,新式演奏方法和演奏天才们的更新换代层出不穷,则完全有理由使人对此保持乐观。
  
   任何音乐艺术其自身的定位和价值,都是靠其自我呈现和阐释定义的,如果要脱离这个前提站在其他乐器的立场上评判吉他的音乐艺术价值,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认识。拿钢琴的音量来要求古典吉他或者拿提琴的持续旋律音来要求吉他等等其实都是不可取的。


   至于吉他与其他乐器的协奏问题,笔者个人的观点是,极少数乐器可以和吉他配合的很好,为数不多的音乐表现手段里面,人声和第二,第三把吉他或其他某些弹拨乐器是****,其次部分管乐器甚至口琴,而不太合适的就是相当多的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等等,还有一些乐器如钢琴等等则是极难与吉他协奏。


   因为吉他有吉他自身的特点,细腻,音色迷人,这些都是在吉他音量的基础上的,而与其他乐器在协奏时其他的乐器音量一大,就会破坏吉他自身的音色优势,和某些人性化的音乐变化,所以是不适宜的。两把吉他的合奏或吉他与人声的协奏胜过一把吉他与其他任何一种乐器的配合,就是这个道理。
  
   在历史上吉他曾经的黄金时期,著名的吉他大师们,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于吉他这个乐器本身的深刻理解与热爱,因此后人不难理解他们为何放弃钢琴或其他乐器,如索尔,塔雷加,巴里奥斯等等,而帕格尼尼与维拉罗伯斯可算是被吉他反过来征服的其他乐器大师,这本身就从侧面证明了吉他之美,是难以抗拒的。应该说,要真正意识到吉他之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对于那些练琴相当辛苦的人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想要真正认识到吉他之美,那么对乐器最真切的热爱,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索尔,塞哥维亚,泰雷家,巴里奥斯等大师一辈子基本上只钻研吉他,他们在吉他和音乐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源自吉他而又超越吉他本身的,而不仅仅局限他们的艺术成就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作为后来人,某些名为追求音乐,而试图通过其他乐器来拔高古典吉他的演奏者其实是可悲的,如果不是思想误入歧途,那就只能说是急功近利的心态作怪了。
  
   当然,由于众多历史的原因,古典吉他作为一个音乐分支还相当的不完善,不成熟,其发展理应具有相当的空间和潜力,以上所说的“主体性危机”之隐忧,是与借鉴学习其他音乐艺术门类以及与其他乐器进行交流协作吸取其先进成分等等的理念是并行不悖的,甚至可以说,在当代音乐艺术发展背景下,古典吉他艺术若想继续进步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借鉴也好,学习也罢,都不应该忽视吉他自身特质;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协奏而协奏都是不可取的方式。
  在此笔者希望拙文能引起吉他界广大爱好者和相关专业人士对于问题重视,同时抛砖引玉,还请各位不吝赐教!


   应该说,古典吉他是一种极其个性化的乐器。 吉他的演奏,创作相比钢琴等其他乐器来说,更体现出人性化的一面。 钢琴有科学严格而且系统规范的方法学习和训练,但是学吉他更多的是一种热爱与激情的驱使在各种因人而异的方法锻炼下达到艺术。这是和钢琴不同的学习方法。
  
   此外,吉他演奏当中即兴的成分很容易做到,这不仅是弹拨乐的特点,也跟吉他乐器的属性相关,同样的乐曲,在典型的红松琴与白松琴上的表现感截然不同,而在钢琴和提琴上差距倒并不很显著。
  
   所有的乐器本身和演奏者的音色发挥到极致以后都只有偏好之分而没有好坏之别,但是这一点在吉他而言尤其显著。与小提琴等乐器不同,吉他是属于那中很难发出难听声音的乐器。可以说,怎么弹都会很好听,当然这个前提是你得用心去弹。
  
   对于没有接触过古典吉他的人来说,听惯了粗旷涩燥的摇滚乐队声或平板机械的钢琴声,杀鸡般的提琴声,猛然听到了那种干净纯美的吉他声会感觉很好,也许会被打动,可是对于听过了很多的那种“概念中的吉他音色”的人来说,吉他音却不应该仅仅是局限于“干净”“纯美”“亮丽”等等这些词语所概括的特点,应该说,演奏者和听众对于音色的任何方面的追求都是永无止境的,如果观赏者以不那么挑剔的眼光去看待演奏者的音乐表现性,至少我们可以理解,吉他是多么博大的乐器。 所以,请不要用想象中的声音来框束吉他声, 如果演奏没有给听众带来理解和共鸣,至少应该带来惊喜或惊讶;因为音乐演奏本身作为一种动态的叙述性的身体运动,就应该是由一系列的未知所构成的。如果丧失了新鲜感,那无论相对于演奏者还是听众,本质上都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受难而已。


   [古典吉他]谈谈对于所谓“大曲子”的认识问题

   对于大曲子或者说高难度曲子,近些年在爱好者中似乎有一种意识,认为不应该追求弹大曲子,不能认为只有演奏高难度的作品才是有高水平,所以有练大曲子的功夫要多弹一些简单的小曲子,把他们弹的完整和完美比练大曲子更有意义。类似的观点还引申得出结论:只有你在技术水准已经高过这个曲子的难度要求一大截你才能练大曲子。否则就会缺乏音乐性,和表演性。 很多人对此是深信不疑。


    
   个人对这个问题是这么看的, 我们不能搞极端,演奏高难度的作品未必是高水平,但是【不演奏高难度的作品,绝对不可能成为高水平】。 这个逻辑应该是很清楚的。 弹高难度作品的曲子,一是勇于挑战心理的和体能的技术难度和艺术高峰,这种勇气和魄力,绝对是那些纠结于简单小曲子的人只能仰视的。
    
   二者,享受吉他艺术主要不是在别人面前弹的那3,5分钟而是从接触乐曲练琴到演奏等等的一个过程,练琴的过程不光有劳累,同时也有享受和快乐的,只有自己在苦练高级曲子中领略到了吉他音乐艺术的深刻伟大和思想性之后你才有资格评价他人的演绎和情感。
    
   第三,从音乐和吉他以及演奏者三者关系上说,高难度曲子和低难度曲子是没有任何区别的,都是平等的,弹不下来或弹不出感觉的原因除了理解上的问题之外,绝对多数的情况下是不应该存在有所谓技术壁垒的。你感觉手累,手酸,大多数情况是因为你还不熟悉这个乐器,你不知道怎样和手中的乐器完好地配合去表现音乐。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曲子弹不好,小曲子也未必就一定能弹的好。只不过小曲子对演奏者的要求降低了,演奏者可以借此回避一些技术难点罢了。
    
   最后,大曲子弹不好,但只要你敢练,肯练,方法正确,你最终必然能得到提高,反之大曲子弹不下来就退缩了,光弹小曲子,那些得心应手的东西你再练,是不会提高技术的, 那练100年你的水平也不会得到提高。

 

   [古典吉他]说说老生常谈的所谓“弯路”问题


   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所谓艺术学习的弯路是不是存在,如果存在,其准确的含义是什么。
  
   以吉他为例,事实上司空见惯的现象是,某某老师听完了某新入门而又有点基础的学生演奏一曲,眉头一皱,“把以前的东西全部忘掉,跟我从头开始学”,“你已经彻底完蛋了”,“你以前学的全是扯淡”。老师顺手弹完一曲,几无破绽。。。于是家长和学生心悦诚服,点头称是。如此几天后家长在家一听,小孩的声音比以前“好听了", 他心里便想,恩,以前的老师全是垃圾,现在我终于找到了不世出的牛人大师级老师,以前学的完全是走的弯路------“弯路”一说就这么来的。
  
   如果推敲一下,则顿生疑窦,其一,学习艺术一定是有捷径吗?其二,如果现在碰上的老师或学习方法并不是********流,而是2流3流,那岂不是说现在仍然还是在走弯路? 其三,任何一条道路,在自己没走到底之前,你怎么就知道是弯路或死路呢?别人能走下去,自己就一定能走下去吗?别人走不下去的路,究竟是别人没本事还是说路走错了?
  
   有个笑话说,吃了6个包子吃饱的人后悔说早知道第6个包子能吃饱,之前5个干脆就不吃了。遗憾的是,很多人却屡犯这个毛病。他们不知道,也不习惯去理解,学习一门艺术,在他被放弃之前都是一种终身的体验,而不是学技术的短期培训,艺术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多快好省”的。 人们登山游玩,领略风景这是与商务旅行截然不同的目的。人们为了观察风景,领略自然之美,往往宁愿走弯路,这是好奇心与目的性使然。 但是,入门一项艺术,更重要的,是作为主体,如何认识学习本身的过程。 姑且谈谈演奏方面。 除了手上的区区技巧和对音乐理解力感受力之外,还有演奏者的表现能力,心理能力,情绪控制以及投入程度和兴趣程度等等,影响演奏效果的主观因素有很多。 关于技巧方面的理论就吉他而言,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各有千秋,对于入门之后的学习,很多人的既定观念是,世界上存在着某种适合绝大多数人训练方法,照做便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职业演奏者家程度。 坚定地持有这种观念的人,他们不愿意承认也不愿意面对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学习者自身的因素才是第一位的, 也就是说,搞艺术的的确确是需要有天赋的,而天赋,是不可能靠某种方法训练出来的。
  


   事实上,了解了知识不一定能自觉运用,能自觉运用的知识不一定就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也未必就能出好的效果,在某些人看来比较好的效果未必就能被其他人也同样认同。


   要想成为艺术家,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恰恰就是要有胆量和勇气发挥自身的个性,体现自身的主体性。一个缺乏勇气在别人的评论和指摘前缩手缩脚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成为大师的,甚至也难以成为艺术家。大凡在艺术上有所建树者,恰恰是在艺术道路上不停的“走弯路”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而不是碰到一个高手纳头便拜。所有的艺术大师,都是自信近乎于武断专横,这种自信心的来源,正是在于自身在艺术之道上的执着和勇敢。近代社会里出现了专业的艺术学校,可以令学生在训练中快速按照某种理论和方法摸到艺术的门槛,但是与此同时也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思想和勇气,这一点,国外稍微好点,但也好不到哪去。最终的结果是,学院派人士只敢宣称他们是搞学术研究,也就是说做些归纳整理的案头工作,或提出一些理论猜想。真正能在本艺术领域起到发展提升作用的大师,往往是非科班出身的。
  
   对于艺术家来说,一次次的弯路,不仅仅是一次次磨练,也是一个个证明,那样不可以,要这样才好。。。。爱迪生搞发明创造也是失败多少次。有可能头两次就碰巧想到用钨丝做灯泡吗?如果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在一条条的弯路中学习者不仅仅磨练了自己,发展的否定中不断地提升思想认识和客观分析水平,同时增加了勇气和自信。反之,则会陷入越来越不自信,思想上缩手缩脚,畏惧批评的怪圈,发展到后来则会彻底幻灭。
  
   艺术不是科学而是人学,艺术是以人为载体而又以人为目的的社会性活动。 在艺术面前,国王与乞丐都是平等的,艺术本身是不会嫌贫爱富的,只有某些或缺德或无知的人才会自觉不自觉地扭曲艺术标准,歪曲艺术本来面目。吉他至少是投入不那么巨大的乐器门类之一,吉他的廉价性和既博又深的人性化特点给无数热爱音乐的人们一个轻易实现高雅音乐之梦想的机会,他不应该不需要倾家荡产购买高档乐器和配件,也不应该需要终日练习地追求技巧完美,更不应该需要花费巨大代价拜码头,投师入门,以他人的光辉成就自身的资本和光彩。
  
  (本帖首发吉他时代论坛)

 


   [古典吉他]吉他的声音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应该说,古典吉他是一种极其个性化的乐器。 吉他的演奏,创作相比钢琴等其他乐器来说,更体现出人性化的一面。 钢琴有科学严格而且系统规范的方法学习和训练,但是学吉他更多的是一种热爱与激情的驱使在各种因人而异的方法锻炼下达到艺术。这是和钢琴不同的学习方法。 此外,吉他演奏当中即兴的成分很容易做到,这不仅是弹拨乐的特点,也跟吉他乐器的属性相关,同样的乐曲,在典型的红松琴与白松琴上的表现感截然不同,而在钢琴和提琴上差距倒并不很显著。
  
   所有的乐器本身和演奏者的音色发挥到极致以后都只有偏好之分而没有好坏之别,但是这一点在吉他而言尤其显著。与小提琴等乐器不同,吉他是属于那中很难发出难听声音的乐器。可以说,怎么弹都会很好听,当然这个前提是你得用心去弹。
  
   对于没有接触过古典吉他的人来说,听惯了粗旷涩燥的摇滚乐队声或平板机械的钢琴声,杀鸡般的提琴声,猛然听到了那种干净纯美的吉他声会感觉很好,也许会被打动,可是对于听过了很多的那种“概念中的吉他音色”的人来说,吉他音却不应该仅仅是局限于“干净”“纯美”“亮丽”等等这些词语所概括的特点,应该说,演奏者和听众对于音色的任何方面的追求都是永无止境的,如果观赏者以不那么挑剔的眼光去看待演奏者的音乐表现性,至少我们可以认识到,吉他原来是多么博大的乐器。
  
   所以,请不要用想象中的声音来框束吉他声,如果演奏者没有给听众带来理解和共鸣,至少应该带来惊喜或惊讶; 因为音乐演奏本身作为一种动态的叙述性的身体运动,就应该是由一系列的未知所构成的。如果丧失了新鲜感,那无论相对于演奏者还是听众,本质上都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受难而已。
  
   听CD或许会百听不厌,但那也是建立在听者的自我升华的基础之上,当然,绝对地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过同一条河流,或许环境和心情的变化会带来一些不同,但这同我讲的完全是不相干的两个层次上的东西。
  
   其实很多人已经被CD的声音一直误导而不自知。CD音的局限在于第一不可能全部摄录现场的声音,第二是过于干净和纯粹了,再加上某些编录的技术操作使之产生了不真实之感。CD碟片引导了相当多的音乐偏好,不能说追求声音的纯粹性就不对,但是如果演奏家听众因为CD要求这样的效果而全都是一种声音,一种理念,一种原则,这必然会导致某种意义上的庸俗的潮流。 然而不幸的是,这种潮流的确存在,并且豪不夸张地说已成主流。 听众或评委以CD录音效果来期待演奏者,演奏者拿CD效果,CD音色来要求自己,这都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啊。
  
   对于那些曾经影响了历史发展的重大演说,人们大多只记录下来了演说的详细内容和演说者的神态语气以及观众的反应情况等等,却几乎没有关注一下演说者的音色是好听与否。流行的评书大家单田芳,田连元的嗓音都可以说都是一塌糊涂,但他们在艺术上的境界和成就却是那些金嗓子播音员拍马也赶不上的。 遗憾的是在古典吉他界,人们却把声音问题捧到了顶点,似乎吉他除了音色迷人之外就没有办法跟其他乐器相提并论,这种状况,与其说是人们的认识误区,不如说是吉他的发展误区。 但是,吉他的声音本身他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这一点的确是有待每个吉他爱好者仔细思考的。
  
   最起码,当听完了他人演奏之后,下结论评判之前,除了重复那些发音,音色,情感之类的老话题之外,我们还能想出些什么其他的名堂?

 

   [吉他心情]吉他注定是民族乐器的死对头

   按理说,吉他作为一个乐器大类,其生存发展推广演绎以及艺术表现等等方面本不应该与其他乐器有什么冲突, 但多年来的事实告诉我们,吉他与很多乐器确实是存在着不小的对立冲突的,尤其与很多民族乐器的矛盾,简直说你死我活也不为过。


   这里的民族乐器主要指那些汉族传统意义上的民乐:古琴,古筝,笛子,二胡,琵琶,笙之类的。 且先说说吉他与这些乐器对立的表现形式:


  第一,民乐与吉他在的基础体系完全不同。民乐完全基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调系和纯律体系,记谱法多是是简谱子和工尺谱等,传统民乐基本上是没有和声复调概念的,而吉他是基于西洋乐的大小调和12律,主要靠5线谱和6线谱来记录,吉他乐曲通过和声与复调等多声部织体来表现音乐。 这种巨大的差距可以说是水火不相容的, 吉他的定音定律讲究精确,而某些古琴,二胡等恰恰不能精确;于是乎演奏者要想改学另一类乐器,基本上就得把以前的思路推倒重来。换言之,基本上在民乐器有所成就的,基本上不可能在吉他上取得什么成果,反之亦然。 这就是由于乐器本身的一种先天的对立。 现实生活中,我知道的很多从民乐转学吉他的人,基本上对民乐的印象,都是负面的。而放弃吉他转攻民乐的,在下目前还了解不多,或许他们也会对吉他切齿痛恨不已吧。


  
  第二,生存状态方面来看,基于吉他和民乐的巨大差距,在争夺生源和销售乐器方面,二者产生了长期的斗争。历史上看,民族乐器素来以本土传统文化代表的身份享有国家支持和某些社会文化保守势力的炒作,而吉他作为西方舶来艺术和国外前沿文化的先锋军进驻大陆,在政治的,经济的还有传统的多重打压下顽强地在民间生存下来,改革开放后渐有燎原之势,近几年更逐渐向主流艺术靠拢,欲与钢琴,提琴等比肩,可谓后来居上。 仔细想来,钢琴,提琴,长笛等等西方乐器在国内基本是比较稳固的一个长期发展,江山才人各领风骚;而吉他也就是近几十年的发展,在民乐爱好者们看来,吉他的发展,一定是对于民乐阵营的侵略,所以吉他的繁荣,绝对会导致民乐的萧条。一定时期内的音乐苗子和社会资源就那么多,都被吉他吸引过去了,那民乐怎么办呢?等到我党放弃传统文化复兴之说的时候,就会是民乐大衰退的正式来临,看看公园里那些玩民乐玩的不亦乐乎的人,基本都是中老人,除了那些愁眉苦脸在家长强迫下学习民乐的孩子们,很多民乐爱好者对于吉他众的愤恨,那是绝对掩饰不了的。


  
  第三, 我们说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应该是追求自由和人性的,基于传统封建等级压迫文化基础之上的传统民乐要想发展下去,也只能走求新求变之路,所以有所谓的女子12乐坊,在表现手法上做做文章;还有是在编曲创作上走中西医结合疗效好的道路,于是在西洋乐器中产生了“中国风格”,而在民族乐器中产生了“新民乐”。但是客观地说,由于炒作气息浓厚和根基浅薄,这些个艺术混血儿最终都是普遍的先天性营养不良和后天的过于宠溺,一如当今的很多90后,在父母的骄纵之下忘乎所以,把先辈们刻苦奋斗的精神早丢在一旁,整天只想着名利二字,另外还火气特别大,看谁都不顺眼。在这种情况之下,同样是张扬个性,追求自由和人性的吉他,必然会与之产生矛盾。既生瑜,何生亮,新民乐在现代流行音乐领域是终究不及电声吉他而败下阵来,但是,冷饭还没有馊,还有可能被炒热。光靠歌词内容与某些文化题材的定义来体现“中国性”显然是满足不了民乐一方的,作为一派音乐力量,他们必然还是要在音乐本身的主战场发动逆袭,因此吉他众且不可掉以轻心。


  
  第四,如上面第二点所言,由于吉他与民乐的矛盾已经逐渐上升到阶级矛盾,于是便注定了这是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是由于音乐本身的某些共通性以及听众的鉴赏水平和层次局限性,在二者之间的音乐表现上引起了一些思路的混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种相互借鉴的现代艺术潮流也是极其具有迷惑性的,但事实上,我可以说,对于这个矛盾对立而产生动摇和麻痹大意都是不可取的,某些人企图将民乐曲引入吉他,甚至将吉它曲引入民乐器这注定是不会有多大出息的。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话没错,但也有个如何表现的问题。民族传统乐曲的精髓是不可能以吉他来表现的,同时如果要增加相关的西洋元素,最终必然也是一个4不象的畸形儿。用吉他固然可以大略地表现部分民乐曲,但这种表现在音色和音律特征方面的局限性也就决定了这种杂糅出来的东西是走不远的。而企图用模糊的民乐器去表现精确的西洋乐那就更是乱弹琴了,无论你怎么添加西洋旋律,节奏,都只能是鬼扯。
  


  本人并非对民族乐器有偏见,也不是说蓄意要挑起矛盾,而只是实话实说而已,希望各位吉他爱好者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认识民族乐器和民族乐曲,以及民乐与吉他的关系究竟应该怎么样认识,是时候进行思考了,毕竟中国有那么多的吉他爱好者。个人以为,音乐艺术作为精神文明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定义和主体性阐释必然地与其所属的文化整体不可分割,脱离了文化意义层面单纯地考察音乐作品的艺术性,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


  
   云版的疑问我想我是可以部分地予以回答的,当然现在我们所说的“中国性”尤其在文化艺术领域,其组成中最为重要的几个部分,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二是49至78红色专政时期,三是自78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基本上传统民乐的发展虽然历史悠久,但其真正被国人抬高而和西方音乐比肩,就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现在有些人重新在故纸堆里翻出工尺谱等古琴的文章还有考古的律学发现等等,企图让民乐回归传统,还有作曲者钻研易经八卦,搞出所谓太极音乐体系,试图用中式文化构建西方音乐,但这些都是小众行为,改变不了大势的。

 


   为什么几千年悠久历史中国在音乐艺术上的成就远远不如西方

   (这个帖子本来回贴在[古典话题]有谁喜欢中国古典乐的么?,后来想来想去,还是重新整理下单开一贴比较好,砖头集中看起来也方便些)我认为从艺术性上来说,民乐确实比不上西方古典音乐。 一个是小孩过家家式的灵机一动,一个是千锤百炼从宗教和贵族到世俗和民间大众流传下来的严密体系如何能相比。
    


  最重要的是,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一直在中国是比不上绘画,书法文学的。中国的官方音乐从古到今基本上一直是为政治和意识形态而服务的,从宫廷礼乐到白毛女样板戏无不如此。 所以中国历史上来说其本质是缺乏民间音乐艺术土壤的。

  
   而绘画,文学对于统治阶级来说一直是有着刚性的需求。绘画,文学的从业者大多出身文人,官僚而且不乏身为最高领袖的皇帝。这些人歌功颂德之余,也会大笔一挥,留下墨宝什么的,“同意”写多了。自然也就成书法家了。或者同僚迎来送往之间,花花轿子人抬人,先天下之忧一下,也就成就了文学大家兼忧国优民的大仁大义。


   
    除此之外,平民百姓要想出人头地,与其搞音乐当然不如读书写字搞科举应试。有文化的人如果科举不中,也是去当师爷做小吏,或经商等等,而想去专业搞点音乐艺术的,基本上都没好下场,柳永“奉旨填词”就是一个例子。所以音乐在中国历史上的实际地位是下品的不能再下品的。以前的音乐从业者乐户什么的都是属于贱籍,到雍正才给取消的。


  
    不要吹嘘什么古琴,二胡的艺术性,也别玩那些玄的神神道道的东西,说白了就那几个音要死不活地半天绷一下,好比鲁迅先生听“社戏”里咿咿呀呀的老生老旦,音域的宽广性,节奏的变化性,音素的丰富性都不行,你又能整出什么花来?从演奏技法上来说,民乐里几十年的老演奏家,音准关都过不去,于是乎他们宣布中国的民乐是是自成一系的,西方的音律是不适用的。古琴,二胡,琵琶,笛子什么的配合起来,我听在耳里,总感觉音不准,中音区还好点,稍上行一点到高音简直就是杀鸡般的难受。


  
   从作曲上来说,如果给古人两把古琴让其合奏,他们也是弹大差不差的同一个旋律,而不会想来什么对位和声的。在中国几千年大一统的观念要求下,音乐作品也讲究“主从君臣”之分的,一首曲子只能有一个主旋律,而不准有其他杂音出现,西方人为什么能运用复调和声呢?这是因为宗教改革运动导致新教的面向世俗化,音乐很容易地就从宗教的禁欲式的格律调解放出来了,而且艺术家开始随心所欲地“加花”,这种创新的精神直到现在,我们中国还是非常缺乏的,对于在权威主义政治下生存的人们,对这一点或许很难理解,这也不奇怪,因为在一个只能唱神圣颂歌的地方,怎么可能允许体现个性呢? 在那个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年代里,忠字舞的姿势全国都是一样的,东方红的歌声也是全国一致的。


    
  一个5000多年充满绝对权威压迫的苦难深重的社会里,音乐不过是士大夫上等人饭后的消遣,下等人赖以谋生的饭碗而已。在农民宁可饿死也不造反的社会里,长期挣扎在饥饿线上的人民,又如何有闲心有条件去追求“艺术”?在欧洲人夜晚抱着吉他在情人的窗前来唱夜曲的时候,中国人在大批的饿死,或兵荒马乱中被屠杀,其中就算有大师做了几首伟大的“悲歌”什么的,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只能被当作盛世危言的反动分子被和谐掉

 

   [古典话题] 归纳一下提高弹琴效率的几点要素

  论坛里好久没来了,看到熟悉的几个ID依旧丰采照人实在有恍如隔世之感。自从去年开始,上海的吉他氛围我感觉一直不是很好,也活动相当有限,热心的朋友固然多,但出面组织的却没有几个,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闲话少说,这个帖子的目的,仅仅是归纳一下近期某些心得而已,希望能抛砖引玉,至不济也算是给自己留一个备忘录吧。MSN博客现在是越来越慢了。。。
  
   本贴主要针对古典吉他,结合在下自己的心得,对于其他乐器本人知道不多,但也很有学习兴趣,希望能共同交流!
  
   首先有必要向列位解释弹琴效率,这里我简单地把练习,演奏,示范都归结为弹琴这一概念里,那么效率,就是说弹琴结果与主体所消耗的成本之比。这里的成本可以泛指很多东西,如精力,时间,金钱,机会代价等等,但这里为简便起见,仅以时间和精力作为成本,至于琴的好坏选择,技术水平,选择曲目等等一概暂不考虑,总之,在下是想竭力地将事情简化为不能再简化为止,以求获得大一统式的若干结论,以便最为广泛地适用于各个层次的爱好者。
  
   第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就是修心。弹琴本质上说不是手的运动,而是思想和情绪的活动,这一点有很多人是不理解的,等理解了之后年龄也大了,则常思当年心无旁骛,弹琴忘记时间,而今如生坐疮,且杂念横生,这些就不消说了。如何才能集中精力达到物我两忘之人琴音三合一的境界?这个问题可能大师最有发言权。遗憾的是本人并非大师,而客观上说国内近期似乎也还没哪个能达到。。。。。。故此在下只能试图去想像这种境地,并结合自己的经验略说一二:首先,弹琴的环境应该可以选择尽量在回声大,安静的地方,附近没什么杂物,在家里,寝室里,办公室不一定是最好选择,因为干扰太多,诱惑太多,心定不下来。 大学里僻静的走廊,公园里无人的小径都可以(在这些地方,除了练琴还能干什么呢?)其次,务必弹琴之前修理指甲,调整琴弦安好椅凳,喘气喘好,养神养好等等,总之做好长时间打算,要有一屁股下去过两个小时后再起来的打算。 最后的问题还是要回到心思怎么集中。如果始终也集中不起来,那么恭喜你,你今天可以不用弹琴了。
  
   第二是快看慢练。快看是看谱子,看左右手要快,就象诸位偷看大街上的美女一般,作到不经意而印象深刻。慢弹的效果也很好,就不再多言,事实证明慢弹打节拍机能攻克一切技术难关,但如果你无论怎么慢还是攻克不了,那就不要攻了,回去练练机能性的东西再说。
  
   第三,时间的划分。 兴趣来了弹一天,然后半个月不摸这是很要命的。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任何人弹琴都会存在一个“每次超过了一定的弹琴时间之后,效果便越来越差的情况”故此,不是练的时间越多越好,而是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对自己的每次练琴效率进行分析,争取每次练到差不多就收琴。当然为了提高耐力而挑战极限也是值得赞赏的,有志成为演奏家的可以就此努力。
  
   暂时先归纳到此,后面的部分容在下日后一一道来,也希望诸位不吝赐教。在下深知论坛里藏龙卧虎,更有九阴天煞恶鬼大凶隐匿在此,乃不揣冒昧,些须微末道行不值一晒,见笑方家,实在是岂敢岂敢。 (本贴首发吉他中国论坛)

 

   [古典话题]谈谈琵琶行对吉他的启示作用
   中国古代以文学作品表现音乐形象的文章不多,除琵琶行外,老残游记中也有对歌手歌唱的刻画,但从文学描写的功力和深刻揭示现实意义上来说琵琶行无疑大大胜过其他作品. 作者是从琵琶的演奏中获得灵感, 从故事发展方面来看,诗歌也遵循琵琶演奏者演奏的抑-扬-抑-扬-抑的方式叙述的. 首先是"送别",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接着是醉不成欢,如此当演奏者闪亮登场后便足以形成强烈效果.
  
   运用所谓抑扬的方式来叙述故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百试不爽的手法. 演奏者似乎也运用了类似的表现手法.一曲之中有高潮有休止,从大弦小弦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该曲还是很有层次的,同样的语句,或许也可以用在描述<大独奏>,<大序曲><教堂>等等吉他名曲之中.
  
   从作者的描写中还能体现出和弦调式色彩的变化, 从莺语花底到幽咽泉流再到水泉冷涩这个过程类似大调到小调的转换.比较有借鉴意义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一句. 可以理解成一个突强,颇有维拉罗伯丝前奏曲一号的感觉,往往独奏的魅力就体现在这里.一般来说,管弦乐队固然能在气势上达到压倒性,但论及细腻声部和这种突然性的转折,是不容易做到声如一人的,并且合奏时很多乐器音色的独特性往往也容易被埋没.所以独奏的个性化,变化转折的突然性与层次性就体现出来了.
  
   弹拨乐相对于其他乐器来说,其音乐艺术性往往和表现难度不成正比,当然入门是比较快的,但要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现要控制声部的颗粒,速度,力度等等非常困难,尤其困难的是当运用短促的颗粒音去表达连续变化的人性化的部分. 下面我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说起来,轮指只是一个不算太难的手法,主要是要做到均匀连续。在双声部的乐曲中,机械固定式和弦伴奏下的轮指是比较容易的,如《阿宫回忆》等,难度较大的是轮指部分以外的独立声部表达,象巴里奥斯轮指作品《深思》。


   除轮指之外,所有上速度的音阶,琶音,双音都是难点。很多爱好者弹了多少年,对于很多真正的演奏级大作就是过不去这一关。在运用快速的琶音和音阶表达多声部的时候,要做到颗粒清晰并且变化自如是非常困难的,有的人经过练习后从本身的手指机能来说可以突破速度和技巧关,但是出来的效果机械平板,平淡无奇,这自然也是不合格的。要突破这个问题,除了在节奏,音色和力度上下工夫外别无他徒。


   但是撇开这些问题不谈,从乐器本身的魅力来说,同时考虑到吉他可以作为方便的歌曲伴奏之用姿势不是那么严格,则我们有理由认为,弹拨乐器比起其他乐器来显得更加亲切。与某些琴童被打骂着学会钢琴小提琴不同,至少目前很多人对吉他的爱好是比较纯粹的。说起来,钢琴这么样一个庞然大物,使初学者更多的产生敬畏之心。小提琴,二胡,大提琴这些乐器,光持琴姿势就会令人崩溃,此后光练弓法也要耗费很长时间。


  
  一晃已经过去这么长时间了,这个坑还在这里,倒是叫人有点惭愧了! 其实弹琴应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管弹琴的还是喜欢音乐之人如果回过头来总结一下自己在音乐艺术中的经历,相必都会有一番感慨。当然,那些只听流行歌曲,而对纯粹音乐不敏感的又当别论。

   而我感慨之余,也经常为我国的本土传统音乐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楼上有同学说的好,“古筝和琵琶就是中国的钢琴和吉他。其实吉他和琵琶是表亲,时间差不多,发源于中亚,西传成了吉他,东渡成了琵琶,她们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是,为什么吉他,钢琴从诞生之时起就在不断地进步,乐器也在不断地改进,而我们的本土乐器却一成不变基本和博物馆一样?  其影响力也在不断地衰退?不得不令人感到痛心和一种被击败的无奈

    对于《琵琶行》一文的品位,其实时间越长越能感受到白居易大师的伟大性,无论是从细节刻画,还是整体布局气势都是千锤百炼仔细推敲,却又能浑然天成自然而成的。 1000多年前的文学诗歌大师,通过对具体事件的记述,令我们身临其境地被感染,而其中人物的遭遇又能动人无比。
  
   而且在细节的刻画中,如果细细分析和我们吉他爱好者联系起来,也能令人获益不浅。试举几例子如下: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除了白居易大师的先入为主心态之外,也体现了演奏者对乐器,对音乐的热爱。朋友们,当你们抱起吉他时,是否会热爱你手中的乐器呢?不说感动别人,能否“三两声”中就先感动自己呢? 如果你能感动自己,起码说明你的演奏,心已经到了。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一曲弹完技惊四座之后演奏者是怎样的呢?非常的谦虚,低调,“整顿衣裳其敛容”更体现了演奏大家风范。反观我们大多数吉他爱好者,上来抓起琴就弹,弹完了面露笑容便草草下场。这样的心态又是否配的上我们对吉他的热爱呢?我们是否象琵琶行的演奏者一样,给了听众和演奏的曲子本身以足够的尊重呢?

 


     [当代音乐]弹奏吉他时如何找到右手的感觉
     演奏弦乐器要找右手的感觉是比较困难的。当然,对某些还没有摸到门槛的朋友来说,或许无论左手右手都会比较困难。 在下所说这种感觉除了在欣赏其他人精彩演奏时可以感受到之外,更主要地是指作为演奏者自身的一种体会,一种超越了情绪和思考的精彩体会,所谓“物我两忘”。此时除了音符之外,基本上演奏者不会被所有的把位,指法,音色等问题所干扰,而纯粹是一种仿佛流水飞逝似的自然而然。

   在下打这个帖子的时候,是竭力地回忆自己的体验,试图向各位解释清楚,然而遗憾的是,无论本人的演奏水平抑或是文学功力均有待提高,绞尽脑汁也无法描绘这种不可思议的感觉。对此许多文学大师都是从观众的角度来对欣赏音乐的这种角度来描写,很少能以演奏者的身份把这种奇妙的体验表达清楚完整,这对于在下向各位提出“如何找到右手的感觉”来说,首先就是个困境。

   对此唯一能说的,就是各位有弹奏经历的爱好者不妨也回忆一下自己演奏之时的100%的自我体验,那种运指如飞,所有的难关一一如同冰雪消融般地被攻克的过程。那么或许能有所心得体会,或可对在下此文心有戚戚焉。

   在下认为要找右手感觉应从硬,软两方面分别说开,以下将为各位详细解释:硬者即是从现实物质层面出发,琴的问题不需要多说了,而且鄙人也不想为任何琴做广告。除此之外需要重点指出的是,演奏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整洁明亮安静且关键尺寸足够的琴室实乃我辈梦寐以求的演奏,练习场所。 吉他受制于音量,如果能在一个大厅之内演奏练习,效果无疑会大大提高。希望各位放下脸面之余也要多多留心,上海的朋友如知道此类免费处所亦不妨相互交流一下。

   天气对琴的影响犹如对心情的影响,所以晴朗的日子不可放过。某些工具的使用也十分重要,校音器,脚凳和一个合适的座位是必需品。所谓身不正则言必不顺。

   在下要说的重点是为软件,这与演奏者的功力直接相关,却不是必然对应的。演奏家弹恰空感动自己跟3个月的爱好者弹罗曼司娱乐自己是一回事情,尽管爱好者的演奏可能令观众狂汗不已。

   这个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是演奏者是否热爱手上的乐器和要表达的音乐。试想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乐器或曲子,勉为其难地演奏,如何能有动力真正去挖掘去理解这曲子,更不可能沉浸于演奏之中了。在下相信音乐对任何正常人都是包容的,你可以不爱古典或摇滚,但不可能所有的音乐都不爱。艺术的非功利性热爱,即可为佐证之一。有意识地寻找自己喜爱的曲子人人都可以做到,不费什么难度,却恰恰被人忽视,甚至被人刻意否定,这也是必然的遗憾。事实上,学琴的过程中这一点也是足以致命的。如有必要,今后在下愿详细为各位解释之。

   接下来必须重视的问题是听觉,对听觉的培养其重要性高于技巧的锻炼,遗憾的是很多练琴者他们不明白培养听觉力事实上是先立一标准,而后的练习必然要按照这个标准来把握一切音乐要素,音色,音准,时值,节奏无不依赖于此。其次,很多技巧是直接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的,如对于追求颗粒性的音色的发力必然要以节奏准确为前提。 听力不过关,就算能在某些情况下自己感动自己,但自己马上会发现音色做不到位,圆滑音力度不够甚至位置找不准等等。听力的培养不是光靠埋苦练就能出来的,而是要求对音色的把握既广博且精准,对节奏的掌握既精确又从容,而对音准的感受即准确又不失死板;在此基础上对一个乐曲整体的把握才能做到鲜明,准确。以上固然只是空泛之谈,但有心者如用心揣摩自能走出误区乃至登堂入室。

   最后的右手技巧乃各家见仁见智的事情,专门论述右手运指的教材也多不盛数。鄙人在此不想赘述,只有补充几点体会,其一,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其二,右手的关键在于做到力度,控制度和速度的三者均衡提高,不可忽视任何一个;而音色是不需要刻意去找的,音色是靠听觉而不是右手的,刻意找到的音色往往会破坏音乐整体性,也使得演奏者无法找到音乐的感觉,这一点可能会被人忽视,而需要演奏者时时自我提醒。

   正如在下之前所言,物我两忘之后,耳内只有音乐,如此怎么能还有功夫考虑右手追求音色呢?也曾见一些爱好者水平不可谓不高,其练琴不可谓不刻苦,因苦苦追求吉他音色舍本逐末之举而堕入了“魔道”,陷于如同品玩古董般对待音色的自赏自恋的小圈子而不能自拔,实在是可叹。

   另外修剪指甲也是一技巧,右指甲修的好,既无噪声又便于运指,修的不好则直接破坏信心。修磨右手指甲被人忽视之盛首推大拇指。众多习琴者I,M,A修磨的非常完美,大拇指却不加修饰,结果低音声部不是柔弱软骨就是一片嘈杂,这实在可说是功夫白费,功亏一篑。

   最后一点就是要求熟练了,不光要手熟,谱子也要熟。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总能作到,这一点自不需多说了。上为在下多年心得体会,不揣冒昧其意在抛转,欢迎各位发表意见,亦望能有以教我。

 

     [当代音乐]关于吉他一些音乐陷阱的思考
    
     吉他的发展可以说一向是在狭窄泥泞而又充满偏见与误解的道路上挣扎前行的.
  
   西方音乐界传统的观点把吉他和钢琴,小提琴并列为三大主流乐器
  ,事实上在很多西方国家里吉他更能凭借某些特性征服广大普通人民,而在其流行娱乐层面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现代音乐和匹克,摇滚艺术的兴起更进一步使得吉他的发展更多地趋向于流行层面,进而影响了钢琴,小提琴这些传统乐器也有“电吉他化“的趋势.
  
   吉他的优势首先在于其廉价性,顶极演奏吉他固然需要数万美 圆而普通工厂出产的劣质吉他只要几十块即可使用,然而问题带来的恶果之一便是吉他音乐整体的廉价化. 廉价的琴,廉价的教师,甚至廉价的大师. 试想,在当今如果只花区区百把块钱买一个吉他,比起动辄上万的钢琴,提琴之类乐器,那当然也是随便玩玩,不可能认真地对待.不可否认,真正热爱吉他本身的人也是大有人在,遗憾的是,这部分人有很多练了很多年,可能根本没有听过真正好琴的声音是怎么样.工厂琴的粗制滥造一方面使得国内绝大多数爱好音乐人士对吉他持否定态度,另一方面也导致市面上良莠不齐,从而加深了误解.
  
   热爱音乐并有志于器乐演奏的朋友不可避免地要问自己一个问题,
  “什么是音乐?“ 某些喜欢品玩音色和强调意境近乎音响发烧友级别的人士如果在安静的环境听到还过得去的吉他演奏,无疑会被一下子抓住.然后号称被吉他的艺术所征服,接下来也许有1%的可能会开始买把琴,然后在一群庸师和错误百出的教材中认真地钻研.
  
   不可否认,在现有的所有乐器中,吉他的音色最为细腻和人性化并且也还算悦耳,如果细心揣摩也不难发出扣人心弦的声音. 问题在于如果一味地在音色里转圈圈,这无疑的是进了旁门左道,正如另外某些人走入的相反的一条道路: 弹琴时一味地强调酣畅淋漓的气势,以追求某种类似于发泄,以对待某种类似于死亡金属的摇滚风格来蹂殓可怜的乐器. 这两者的最终结果都是给旁观者带来误解和偏见的效果,要么是一种阴柔无力孤芳自赏似的自我陶醉在区区音色的小圈子里的哀叹,或者是一场急噪狂暴的只有情绪而没有艺术的发泄.
  
   但事实上,能达到这两个境界的人目前在吉他爱好者中甚至也难得的屈指可数,而更多的爱好者在自己支离破碎,连基本技巧都未解决的悲惨水平下却自满了,得意了.他们面对着满山的苍翠浑然不觉,只顾欣赏脚下的几棵小草,不思进取地以会弹奏几首简单的流行音乐和小曲子为荣,这也是吉他容易上手,某些和声简单固定的结果.
  
   (未完,待续)


      长期以来,古典音乐版块的一大特色就是,写意的,感性的帖子占绝大多数,还有不少讨论CD的帖子.当然对于不靠音乐谋生的爱好者来说,主观感性地分析,欣赏音乐或发帖子本来也是合理有效且充满个性的方式,问题在于,如果你老是这样“玩玄的“,不整些理性的普遍性的话题,很容易最终变成一个孤芳自赏排斥他人的小圈子.
  
   这也是我之所以很久不来这里的原因之一. 这种心态还容易造成另外一种恶果,那就是以己度人,为辩而辩.
  
   我发帖的本意是从吉他的某些优点出发,这些优点如果不注意有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这是我通过自己和他人的经历所体验出来的,我觉得可能对于其他乐器也有借鉴作用,故而发在这里. 并非是要为吉他鸣冤叫屈或控诉现实,也没有刻意地针对任何人.
  
   题外话,先就此打住,我还是继续把“陷阱“问题再补充一下:
  
   ......古典吉他虽然是和声乐器,但如果真正拿来演奏多声部音乐时也会经常力不从心. 而吉他与吉他的配合或者吉他与其他乐器的配合相比之下就丰富完整了. 吉他重奏是异常美妙的, 它使得演奏者可以把独奏时对于局部技巧和音乐的关注转移到同伴和乐曲整体上来,从而在音乐性上达到某种和谐,但是两个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一是为了降低技巧难度,而产生丢音漏音或改谱现象.这种个性化的演奏方式在目前非常流行,往往演奏者和观众都沉浸于音乐气氛和效果之中,一个有意蒙混,一个无意无知,于是上下一片叫好声中,很多曲子就这样被“发扬光大了“.
  
   “改编式演奏“其实再怎么不合理尚有可取的积极意义,而另一种叫人极其看不下去的合奏尤其多发在吉他与其他乐器配合之时.
  
   比如吉他与长笛,吉他与提琴,甚至吉他与乐队的合奏,吉他致命的音量小的弱点被暴露的一清二楚.吉他演奏者声嘶力竭地演奏,却仍然被其他乐器盖的严严实实, 这样的演奏屡见不鲜.寄托着作曲家与演奏者以及听众朋友们无限美好期待的伟大篇章于是乎变成了蚊子与大象的对话式的闹剧. 这种自杀式的表演无疑地是把那些本来就对古典吉他持怀疑和蔑视态度的一些人推向更远. 虽然这与吉他音量的先天不足关系密切,但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吉他合奏的配合与策划的问题. 从这一点上说,CD里面吉他和其他乐器的配合总是比目前绝大多数的现场合奏要好过很多的.

 


      要纠正绝大多数中国人民对于吉他的错误认识

      目前绝大多数中国大陆人民对吉他的认识是错误和片面的。当然,中国有8亿农民,这个先不考虑,我说的就是指那些相对进步的几亿城镇人而言的。
  
   首先我必须声明,吉他不是玩具。其实当我一提到吉他并且试图向他人说明这也是一个严肃乐器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难以置信。“吉他怎么可能和提琴,钢琴相提并论呢”“吉他的艺术性太有限了”,当然很多人是嘴上不说,熟练地运用中国人的为人处事学。
  
   在另外一些对吉他稍有了解的人---也就是说,是能隔着琴包区分吉他和琵琶的人,他们以内行的观点和语气向大家保证:吉他不过是用来扫弦,伴奏的;吉他的神圣使命是就是使爱好歌唱的人们方便,并超水平发挥其演唱实力(言下之意似乎是指吉他可以令某些唱歌不着调的人着调。。);除此之外吉他也可以顺便用来绷绷旋律,而演唱者可以乘机休息嗓子。
  
   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这么个例子,等我弹了一下《教堂》第三章之后,一个没听过吉他的人告诉我,“你这样专注,弹的真好!可是,这个太长了。我看到过以前有人边弹边唱的,他们要一心二用,可比你这个难多了。所以,你还要练” 我心说,这位仁兄观察太不仔细,你怎么就不想想,弹唱的同志们为什么手指只在5品以上活动,而没有运用高把位的指法呢!
  
   为什么中国人民对吉他有如此的错误认识捏,在下认为,首先还是文化大革命的余毒未尽,作为“资产阶级黄色乐器”的吉他观念深入了人心。由此我认定,躺在水晶棺材里的那位老先生他一定是没有听过吉他,而且没有听过作为古典音乐艺术的吉他演奏。
  
   其次我也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吉他的优点就是在于廉价,一个工厂生产的胶合板拼凑粘合出来的模型基本上零售价格在200块钱以内,再装上10块钱一套的琴弦就可以折腾了,好坏不论,而释放里比多的“折腾者”也就可以籍此成为谈论音乐的“演奏者”了。
  
   可是,这样的情况之下,正如俗语所说“不怕别人不尊重你,就怕你自己不尊重自己”明明是演奏者,却非要做折腾者;他倒是很好地响应了伟大导师关于表演艺术的英明神武论断,“艺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娱乐了一把大众,(其实只要用点脑子就不难知道,人民群众他要的不是艺术啊,他们要的是钱啊!)
  
   这里我还要承认无数长发披肩,扎辫;赤裸上身披一件坎肩等等装束的朋友们的观点或潜台词,“折腾”也完全可以成为艺术,甚至是很好的艺术,与金属,死亡之类词汇相关的,往往还有生命,爱~~~之类的。
  
   我一向认为,艺术应该是无言的,要想去理解艺术,只能用艺术的方式,用艺术的逻辑去理解。作为一个乐器,吉他完全具备了相应的音乐表现力,艺术的层次,对比和张力。吉他首先是一个严肃的乐器,古典音乐艺术载体,其次吉他可以创作,表现,模仿,适应各种流行音乐和现代音乐方式。
  
   希望各位爱好者能真正理解热爱吉他

 

      这里再重申一遍,你说的和我们所看到的是不符合的.
  
  因为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包括农村居民对与钢琴,提琴的认识还是比较正确的,这是严肃,高雅的,是高尚正规的音乐演奏乐器,是很了不起的伟大艺术,即便是有内行外行的区别,中国大陆人民对这些乐器的误解比起对于吉他的误解来说,那很明显不是一个层次上的.所以我才会有感而发帖子,
  
  我在主贴本来已经说的很明白了,那我是否该说,“不知为什么猫没看懂“之类的话呢?
  
  其实当我一提到吉他并且试图向他人说明这也是一个严肃乐器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难以置信。“吉他怎么可能和提琴,钢琴相提并论呢”“吉他的艺术性太有限了”,当然很多人是嘴上不说,熟练地运用中国人的为人处事学。

      不过作为主张民主自由的我,我认为任何人都有持不同观点的自由,哪怕是极其错误的。
  
  文革影响的不仅是一代人,如果浅薄地认为“文革影响是有,但在过了二十八年后只有淡淡的痕迹”那就未免太淡忘历史,太忽视传统,太过于高估现实了。
  
  不真心热爱吉他的人,仅仅把她作为娱乐工具。“做为一种消遣方式,让朋友和自己开开心。当生活繁忙或者出现另一种更好的消遣方式时,吉它就被淡忘了”等等这样的人一般我是不屑与和他深入讨论吉他乃至音乐艺术在我国的现状等等问题的。
  
  因为忽视过去就等于放弃未来。而泛泛而谈,将过去的历史一笔抹杀,无视苦难给几代人带来的影响,则更加令人觉得,这样的人,其实却是可悲的。而我只能叹服于专政洗脑的高效,邓公“猫论”之迎合“中国国情”。。。

 


      大家觉得吉他的魅力在哪里捏?

      我先说:吉他是最人性化的乐器,所有的乐器中能将音乐性和人性化结合地这么均衡的乐器是非常少的。吉他可以很容易地与演奏者结为一体。钢琴太大无法移动,提琴太难又单薄,管乐太累,声部只有一个;手风琴可与吉他媲美但音色缺乏变化。。。

 

      音乐艺术的培养必须重在独立健全的人格
  
  
   作者:李巴赫 提交日期:2004-1-9 16:43:09
  
    [有感于我国音乐学院教育的弊病]
    
    艺术是理性的宣扬情感的宣泄和灵感的迸发。它是一座架设理想与现实,感性和理性,人性与自然之间沟通的桥梁,艺术的法则就是自由的结合法则。
    
    音乐艺术的欣赏,表演,创作,评论,也应体现艺术的本质属性。
    
    音乐艺术性的体现不是靠完全自我的无病之呻,脱离了现实土壤和存在价值的艺术,会不可避免因封闭排斥而昙花一现,委缩凋谢;音乐艺术更不能犬儒现实,屈从于物质利益和强力压迫而自我降低地去迎合观众,这样的艺术不仅要凋谢,更会被人所弃。
    
    一切的艺术最终必然指向一个独立的人格,变态的人格会由于超强的能量激发出伟大的艺术,如凡高,瓦格纳,贝多芬等。然而我这里针对的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和受培训者。
    
    我们应该强调的是一个独立而健全的人格。音乐艺术天才的产生是要靠机缘产生的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艺术培养艺术教化不能以培养出多少个天才为目的,那样就彻底违背了艺术的自由属性。
    
    音乐艺术水平的提高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性层面和专业音乐范畴的局限,而应该是从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与思想这一点来出发。
    
    在国际上获奖也许能代表你的音乐技巧和才能高于他人,但并不一定你的艺术成就就会高于他人。一个任何音乐专业学习人士和爱好者都应该考虑,我搞音乐,爱好音乐究竟为了什么?是为了娱乐还是为了活口还是为了“艺术”?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专业音乐人士经济困难,其物质生活不足以支持其艺术追求的,获了奖之后仍然穷困的。
    
    一个人首先必须是生活在物质现实世界中,所以还是应该先学会做人然后才学习艺术,同时通过艺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修养。个别“无行艺人”不能成为我们效仿的对象。

 

 

      [古典话题]古典音乐,没落的艺术。
      个人观点,想请大家交流
  原因如下:
  1)创作,表现方式基本上已被穷尽,古典时期就将和声调式等体系建立全面地起来了,经过浪漫主义,印象派,民族派,现代派到20世纪后期21世纪,基本上已经乏善可陈。
  
  2)由于商业化,产业化的社会化分工,细化的运做方式,使得古典音乐艺术越来越偏离其单纯,高尚,艺术性的范畴,变的逐利,犬儒,和异化。这反过来一步步地将听众,欣赏者引入艺术的歧途。
  
  3)社会的强势消费主义文化使得职业古典音乐家们日益浮躁,异化,同时使得大师难以产生,而乐匠越来越多。这进一步加速了古典音乐整体的衰退。
  
  4)器乐革新方面,正规的古典乐器正逐步地工厂化,高水平的手工制作者越来越难以和市场的廉价,大量,生产迅速相抗衡。
 至于“乏善可陈”的根本大概是您对现代音乐的创作技法缺乏了解所致。
  ===================================================
  音乐创作到了“3分40秒”的程度,还有何善可陈呢?你完全可以人为地拔高,渲染现代音乐创作技法,但这改变不了音乐创作技法难以出新这个基本事实现状。
  
  “古典音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纯净之物,它怎么就会“高尚,单纯”呢
  =========================================================
  您对于古典音乐的理解还停留在“工具”,“器物”的外化层次,而实际上一切“古典音乐”必然都是“高尚单纯”的。这样说也许您不太明白,打个简单的比方,有的人觉得MIDI音乐无法忍受,但有的人却听MIDI听的津津有味。
  
  大师是那么好产生的吗?我想应该不是,每一段时间内的真正称得上“大师”的人都是有限的,但每个时代也必会有它的大师,现在的时代一样不例外。
  =======================================================
  但是每个时代里大师的数量是不同的,以纯粹的对音乐艺术的贡献上
  来说,进入20世纪后期,大师级的演奏家,作曲家越来越少,乐匠越来越多这也是现实。
  
  第四点,有些让人摸不到头脑。“器乐”(乐器?)的“革新”与生产规模有什么联系吗?
  ========================================================
  工业化大生产可以降低产品的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占优而获得更大的利润。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因为产量不高,因此利润有限。
  “拿小提琴举例,都是几万块钱的琴,但是八万和一万的档次差别还是很明显的。”生产一把8万块的琴,往往要花费10几倍生产1万块钱琴的精力和时间。
  
楼上的同志,你说我对现代音乐的变迁缺乏粗略的常识,这个我勿须置辩,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我对于当代音乐的学习,理解远远超过你的估计。
  
  “这恰恰不是当代音乐的毛病。严肃音乐也许正是当今产业化程度最低的艺术商品。”我进行的是纵向比较,而不是横向比较。
  
  “如果当代音乐需要这样的炒作才能抓人眼球而苟活,那算不算是它的悲哀呢?”当代音乐要不要苟活跟我怎么样没有任何关系,我只是关心这个论坛而已。从您说的所有这些话来看,我到为您感到悲哀啊。

 

      无行的艺术家比如意识流小说家乔伊斯,非常无耻的一人,瓦格那也很卑鄙。象马克思之类的人就更多了,搞什么什么把孩子都饿死了还要老婆养着他~~~~


      OKAI,阶级敌人出现啦,批斗大会开始咯:
  
  1)“如果大家都有健全的人格,这个世界哪里还有艺术?”
  如果大家都没有健全的人格,这个世界的艺术即使有,也留不住,首先地球就得爆炸呵呵。
  
  2)“楼主如果不是直接受了苏派文艺理论的毒害,就是隔代遗传。”
    旦夕先生如果不是直接受了文革阶级斗争理论的毒害,就是还没醒过来。
  
  3)“用艺术来束缚人类的道德本来就是暴政对人民洗脑的手段,根本就是意识形态的毒药。”
  洗脑,众所周知就是要把独立健全的正常人格进行人为扭曲,正与我的标题严重对立。
  
  4)“这个世界本就不存在独立健全的人格”
  那么说独立健全的人格还要不要了?我说,你不要,我要。
  
  5)“用这种论调来党同伐异的人,本身大概就不健全。”
  一个人首先必须是生活在物质现实世界中,所以还是应该先学会做人然后才学习艺术,同时通过艺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修养。我隆重向你推荐这句话。呵呵
  
  6)“我们的艺术学院弊病是有的,但是楼主老先生你胡出主意了”
  呵呵,对于如何改正艺术学院的弊病,我的主意还没说,你怎么就知道我是“胡出主意”?

      艺术正在走向死亡

      李巴赫

      艺术是人类最伟大的精神文明成果之一,艺术代表了理想,纯美,善,崇高,激情。。。。艺术抒发着人类的个性,情感,体验,追求;艺术冲击着现实,社会,道德,习惯;艺术展示着哲理,矛盾,对立,张力。。。。。总之,艺术是很伟大的无言的思想与情感之花,从事艺术的人是很了不起的人物。
  
  可是,这么伟大的艺术现在却正在一步步地走向死亡!当然我这句话也不算新鲜。几十年前就有人喊着,诗歌死了,文学死了。。。20年前搞摇滚的也喊出了同样的艺术死了之类的话~~然而国际化了之后的中国我更有理由和体验作出同样的呼喊。
   
  以音乐为例来说:
    1)创作,表现方式基本上已被穷尽,古典时期就将和声调式等体系建立全面地起来了,经过浪漫主义,印象派,民族派,现代派到20世纪后期21世纪,基本上已经乏善可陈。
    2)由于商业化,产业化的社会化分工,细化的运做方式,使得古典音乐艺术越来越偏离其单纯,高尚,艺术性的范畴,变的逐利,犬儒,和异化。这反过来一步步地将听众,欣赏者引入艺术的歧途。
    3)社会的强势消费主义文化使得职业古典音乐家们日益浮躁,异化,同时使得大师难以产生,而乐匠越来越多。这进一步加速了古典音乐整体的衰退。
    4)器乐革新方面,正规的古典乐器正逐步地工厂化,高水平的手工制作者越来越难以和市场的廉价,大量,生产迅速相抗衡。
  
   消费主义功利性社会在尘嚣日上,泥沙俱下中开动脑筋全力以赴地实现着人类贪婪的物欲秉性,其结果是抹杀了人的精神自由和独立想象思考的能力。活生生的人成了被时尚遮眼的瞎子,被广告轰炸了的聋子,被财富和流行包装了的哑巴和被电视传媒操纵下的木偶。
  为了追求“廉价”最终结果是连工业生产本身也开始堕落了------这在中国体现的尤其明显。
  
  而艺术要求的是什么呢?
  
  艺术要求的第一是严肃纯真,不是说个人的为人处世,而是不能以一个浮华不实虚伪的心对待艺术;不能够沉下心来耕耘艺术,心境浮躁不安,这就阻碍了绝大多数业余爱好者在艺术上达到“专业线”。甚至很多专业人士也是如此,“投机取巧”心理严重,抄袭,拼凑,随手。。。值得庆幸的是,所有现代艺术的怪异,宽容,个性化的风格还有观众,评委们的低档次使得这些欺世盗名的作品很容易蒙混过关,甚至黑马破关。
  
  第二艺术产生的条件必须是在“自由独立”的大脑中而不是功利性的,受局限的。这一点我想就不消多说了,总之是十分地堕落,无耻之极!为了钱什么都卖了。
  
  第三,艺术还要求人必须怀有敬畏之心,不能“无法无天”,“不敬鬼神”。那些独大的人,自他骄傲的那天起就已经不能理解和达到更高的艺术层次了。遗憾的现代化的包装炒作手段,FANS的轰鸣,名利双收,社会影响力增强。。。都使得越来越多的艺术人士膨胀起来,找不着东南西北,其艺术水平也就停滞不前,或者跑步后退了,这倒不要紧,关键是他的一帮徒弟,学生们也就此完结了,误人子弟啊。
  
  有的人会振振有辞地,各个时代都会存在你说的情况。不错,但是你要考虑到有一个限度的问题。这就要用“熵律”来解释了。达到一定程度,各种制约因素的成长必然会和系统本身的发展和自控力持平,然后制约因素会逐渐超过系统的自控,最终这个系统提前崩溃,或自然热寂。就好比人的生死一样。
  
  虽然如此说,我们还是应该希望艺术本身是伴随人类的灭亡而“热寂”而死,不要先于人类而崩溃堕落。特别是由于人的短视,愚蠢而造成的种种。比如城市中丑陋造作,或者玩弄概念坑蒙拐骗的建筑,雕塑;假惺惺的街心花园,人造湖泊喷泉等等~~
  
  我们必须再一次地呼唤文艺复兴!!

      我也觉得民乐不如古典音乐。
  不过我不觉得是人民苦什么的问题。欧洲音乐家也主要还是靠宫廷养活的,如果写的曲子贵族不喜欢就废了。民间音乐和咱的牧童短笛青楼琵琶比也好不到哪去。
  我觉得可能(只是可能)的原因有几个。
  1,中国的曲谱记录有问题。传下来的就少,没符号没小节,因为本身就是随性弹的,谁也不知道古代弹成什么样。这就跟你历史长没史书还是没用的道理是一样的。
  2, 中国乐器很少出现合奏作品。交响乐、协奏曲这种根本不太可能出现,能不能凑齐四重奏都是个问题。音乐可发挥的很大一块就没了。基本上就是独奏为主,自娱自乐。
  3, 感觉中国重视文字超过音乐,外国贵族养音乐家,中国贵族养文人。我们诗词歌赋的发展远远比外国先进,音乐是去搭配诗词,而不是诗词搭配音乐,就出现重词轻调。我们一个调有成百上千的词,而且精品很多,这个外国没办法相比的。我要奉劝那些爱乐的人,无论资历深浅。(甚至那些靠此吃饭的人)潜下心来多钻研音乐本身吧,等你熟练演奏一门乐器,会写简单的曲子的时候,再来评论也不迟。

 

     厦门吉他网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软件下载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  管理登录  
版权所有2024厦门吉他网(www.xiamenjita.com).中国 .厦门.
Copyright ©www.xiamenjit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ljw@jmu.edu.cn QQ:892368450
公安机关备案号:35021102000084
闽ICP备080035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