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厦门吉他网首页 ->新闻资讯 访问次数:8670702 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
     
 
  ★ 欢迎光临厦门吉他网! 厦门吉他培训中心(Amoy Guitar Training Center)是您厦门学习吉他的第一选择!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立即注册
 
浅析挂留和弦的构成原理与应用
吉他的音色问题
吉他习琴者常见的几个问题及成
西班牙学派的右手触弦点
中央音乐学院杨鸣:10岁到1
古典吉他自然扫弦法的音色练习
更多>>
巴赫《恰空》chaconne
《樱花主题变奏曲》解析
《加州旅馆》翻译与分析
《维拉罗勃斯第二首音乐会练习
索尔《月光》的演奏分析
玛拉兹的《西班牙小夜曲》解析
 更多>>
  ||------新闻资讯------||
中国近现代音乐专题讲座(李岚清)在集美大学举行/精彩语录/音乐评论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厦门吉他网  添加时间:2009-6-13  点击次数:5122

     中国近现代音乐专题讲座(李岚清)在集美大学举行/精彩语录/音乐评论

 

  再次来到美丽的厦门、来到集美大学美丽的校园,感到特别高兴。校园里富有嘉庚建筑风格的新校区,朝气蓬勃、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为国献身的莘莘学子,以及洋溢着的热血沸腾的气氛,让我看到了集美大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对集美大学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

  我们提倡美育,注重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审美情操、创意激情和人格修养。

                          ——李岚清

 

  611日下午,一场特别的讲座令集美大学师生们翘首期待,兴奋不已——李岚清中国近现代音乐专题讲座暨音乐会。当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及夫人章素贞在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省委常委、秘书长杨岳,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桦,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厦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刘赐贵等省市领导和我校领导的陪同下走进我校诚毅学院影剧院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从领导岗位退休以后,李岚清依然致力于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推广。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不辞辛劳,先后奔赴国内高等学校及新加坡等地,举办 “音乐·艺术·人生”系列讲座70场,“李岚清篆刻艺术展”28次,篆刻艺术讲座15场,在社会各方面和高校师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校长辜建德主持了“李岚清中国近现代音乐专题讲座暨音乐会”。这场令人瞩目的讲座不仅吸引了集美大学的师生,也吸引了厦门其他高校、中学师生参加。面对师生们热切的目光,李岚清说:再次来到美丽的厦门、来到集美大学美丽的校园,感到特别高兴。校园里富有嘉庚建筑风格的新校区,朝气蓬勃、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为国献身的莘莘学子,以及洋溢着的热血沸腾的气氛,让我看到了集美大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对集美大学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

 

  李岚清以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音乐素养和睿智生动的语言,把师生带进了如诗如画的艺术殿堂,走近了中国近现代音乐。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音乐在个人修养、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指出,我们提倡美育,注重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审美情操、创意激情和人格修养。

 

  讲座中,李岚清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浑厚的男中音演绎出的优美歌声,满场顿时掌声雷动。他说,音乐应当是人民大众的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既要保持中国民族特色,又要学习借鉴其他民族先进之处,才能走向国际舞台。

 

  李岚清对音乐的独到见解、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对艺术教育的执著追求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场内一次次响起热烈而长久的掌声。

 

  讲座结束后,李岚清向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漳州师范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集美中学学校代表赠送了他所撰写的《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中国近现代音乐笔谈》两本书籍。

 

  随后举行的音乐会在由李岚清作词作曲,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合唱团、厦门歌舞剧院金桥合唱团、集美大学艺术学院合唱团演唱的《蓓蕾之歌》中拉开了序幕。音乐会演绎了中国近现代经典音乐作品,让全场观众领略了音乐艺术的魅力。最后,李岚清在热烈的掌声中欣然应邀登台,和师生们共同演唱了由郭沫若作词、李岚清作曲的《鉴真东渡》,将音乐会气氛推向高潮。

 

  音乐会结束后,李岚清将学生们敬献给他的鲜花转献给了舞台上的音乐指挥和小提琴手,在长久不息的掌声中,李岚清与师生们依依惜别。

 

  李岚清一直对我校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支持,为学校的发展更是倾注了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集美大学得以顺利合并组建并得到快速发展。19941020日,他亲临集美为我校校牌揭幕,为我校掀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新的一页。19951225日,他在厦门召开加快集美大学体制改革步伐座谈会,亲切接见了我校及各学院负责同志并作了重要讲话,其后又六次对我校的改革和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并在《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中强调指出:“陈嘉庚先生是当之无愧的爱国侨领,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精力和家产,堪称捐资办学和助学的楷模,我们应当永远尊敬他,缅怀他和纪念他,恢复他创办集美学村的办学理念,一定要把集美大学办好办出成效,这是我多年来关注该校的出发点,否则我们如何对得起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20011221日,他又一次亲临我校视察指导工作。去年,他还亲笔为我校九十周年校庆题词。今天,李岚清再一次来到集美大学,为我校师生代表作近现代音乐专题讲座,再次体现了他对我校的深情关爱。这既是对我校实质性合并十年来改革发展的充分肯定,又是对我校今后建设发展的殷切期望。我校党政领导和全体师生将以此为动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机遇,大力弘扬嘉庚精神,秉承诚毅校训,鼓足干劲,团结奋斗,努力拼搏,开拓创新,把集美大学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文:苏毅)

 

 

  “我不是来作报告的。我是以一个音乐爱好者的身份来和大家一起探讨音乐,聊聊人生”。

 

   “艺术修养对于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可或缺”

 

  “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很多艺术大师和科学大师,往往既有科学素养,也有文艺素养。”

 

    “有文凭不等于有文化,青年学子更需要高雅艺术的熏陶。”

 

    “没有音乐的生活是无法想像的”

 

    “喜欢音乐,首先要喜欢音乐家”“我对音乐的兴趣,首先是从对音乐家产生兴趣开始的。”

 

    “音乐给我美的享受,还能启发人的智慧”

 

  “音乐给我美的享受,还能启发人的智慧,增加我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谈到音乐的功能,李岚清深有感触,他向听众讲述了自己的亲身体会。

 

         对于“音乐能给予我们什么”这个问题,李岚清殷切寄语广大学子:音乐能让生活更有情趣,思想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希望大家成为音乐爱好者。

 

  “我国近现代音乐是璀璨和辉煌的”

 

  “音乐为余毕生爱好,予我良多,故以乐友自居。”这位有着深厚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力的“乐友”,正向莘莘学子缓缓打开一扇中国近现代音乐殿堂的大门。

 

  “我国近现代音乐是璀璨和辉煌的。”李岚清向大家展现了一幅近中国现代音乐史群星闪耀的画卷:赵元任、李叔同、任光、刘天华、马思聪、聂耳……

 

  “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开局,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闪亮登场’。”李岚清这样评价。他认为,这些音乐先驱从教育和培养人才,进而复兴民族的高度来复兴中国文艺,开创中国的新音乐。他们吸收西方音乐的创作理论和技法,结合我国优秀音乐文化传统,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新音乐。

 

  “音乐不仅是音乐家的音乐、音乐爱好者的音乐,更应是人民的大众的音乐”

 

  “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审美情操、创意激情和人格修养。”李岚清同志说,音乐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审美情操、创意激情和人格修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地质学家李四光,创作了********首小提琴曲《行路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拉小提琴的好手;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从音乐中得到的启迪,还有钱学森、李政道、杨振宁……一大批中外名人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在李岚清看来,音乐能穿越时空的界限,音乐能突破行业的阻隔,音乐是提升人综合素质的食粮。

 

  “音乐不仅是音乐家的音乐、音乐爱好者的音乐,更应是人民的大众的音乐。”李岚清不仅这么认为,更是身体力行。在他的倡导下,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他说,这项活动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和提高音乐教育,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音乐为余毕生爱好,予我良多,故以乐友自居。”这位有着深厚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力的“乐友”,正向莘莘学子缓缓打开一扇中国近现代音乐殿堂的大门。

 

    “我国近现代音乐是璀璨和辉煌的。”李岚清向大家展现了一幅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群星闪耀的画卷:赵元任、李叔同、任光、刘天华、马思聪、聂耳……

 

  “音乐更应是大众的音乐”

 

    “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审美情操、创意激情和人格修养。”李岚清同志说,音乐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审美情操、创意激情和人格修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地质学家李四光,创作了********首小提琴曲《行路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拉小提琴的好手;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从音乐中得到的启迪;还有钱学森、李政道、杨振宁……一大批中外名人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在李岚清看来,音乐能穿越时空的界限,音乐能突破行业的阻隔,音乐是提升人综合素质的食粮。

 

    “音乐不仅是音乐家的音乐、音乐爱好者的音乐,更应是人民的大众的音乐。”

 

  “我想送给大家的几句话是: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使学习更有实效,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生活更有情趣,人生更加丰厚!我希望大家能成为音乐爱好者”。

 

  “我常开玩笑的说,身心健康可以“自己不受罪,家人不受累,减少医药费,有利全社会。”

 

  “退休后的生活,简单的说,就是八个字:健身,健脑,读书,写作。寿而康是享受,寿而不康是难受”。

 

  “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也是一种艺术。在解决纷繁复杂的政治事务时,往往不仅需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或许这就是“政治的艺术”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文艺界的主导精神应该是文人相亲,而不是文人相轻”。

 

  “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是学哪个专业的,要想成为一名高素质的知识分子,就必须接受一定的艺术教育,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若要成为某一方面的大师级的人物,就更应如此”。

 

 

  精彩片断: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我的日程安排依旧很满。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现在的生活可以用八个字形容:“健身、健脑、读书、写书”;健身主要是打网球和游泳(现在还能一口气游1000米);健脑主要是打桥牌和刻图章,后者是退休以后才自学的。自己还编了一段口诀形容这些活动的好处:“自己不受罪,家人不受累;节约医药费,有益全社会”。据说,这句话还常常被医学教授洪昭光在他的健康讲座中引用,不过没有关系,这没有知识产权问题。

 

  我退休以后,写了好几本书:《教育访谈录》,《音乐笔谈》,《音乐·艺术·人生》,还准备出一本关于篆刻的书。(真是老有所为啊!)

 

  有很多大人物都爱好古典音乐,如:李四光、钱学森、袁隆平、杨振宁、李政道、爱因斯坦、格林斯潘、梁锦松等等,都是音乐爱好者。

 

  前几年,在跟希拉克会晤的时候,他跟我透露了一个秘密,他说他正在写一个剧本——《李白》,希望退休以后能完稿并拍成电影。这是真的,他是个中国文化迷。我在跟他会谈的时候,我谈法国文化,他谈中国文化;许多中法文化交流活动,如中法文化年,都是我那个时候跟他谈成并签约的。

 

  我曾在俄罗斯留学。俄罗斯人跟中国人一样,喜欢喝酒,而且要求人办事,最好是先跟他们喝够了再说,比较容易成。但他们有一点跟中国人不一样,就是一定要自己喝够,而不劝别人的酒;中国人正好相反,要让别人多喝,自己不喝才高兴。

 

  透露一个关于申奥的秘密:申奥结果宣布之前,需要安排人上天安门庆祝,但又不敢安排太多人,因为怕失败了,这些人不知道往哪里去。所以我就想了个办法,组织清华北大的学生2万名,潜伏在人民大会堂,一旦成功,就出去庆祝;一旦失败,就偷偷回去。结果后来成功了,天安门庆祝人群人数达到了40万,除了我们组织的那2万人,大部分都是自发去的。

 

  申奥成功以后,江泽民率领常委们前往天安门跟群众庆祝,发现七人常委少了一位,原来李岚清还在俄罗斯;他说要马上打电话给李岚清道喜,但天安门没有电话,于是就拿手机打。大家知道,我们国家领导人是从来不用手机的,那一次破了例!

 

  “我有一张课程表,从星期一到星期天,以此来有秩序地安排生活。从退休后的第二天开始,雷打不动。课程表贯穿八字秘诀:健身、健脑、读书、写书。”“身体健康好处多啊!我作了一首打油诗:‘自己不受罪,家庭不受累,减少医药费,有利全社会’。”

 

  怎样健身、健脑?岚清同志说:“一是打网球,二是游泳,三是打桥牌,四是学篆刻。”他最主要的健身方式是打网球、游泳。年轻时,他游泳的最高记录是不间断游5000米,现在还能游1000米。打桥牌也是李岚清健脑的秘方。“它不仅有利健康,而且能训练逻辑思维和创意思维。”他风趣地建议同学们:“将打‘拖拉机’、‘拱猪’、‘斗地主’等改为打桥牌吧,桥牌会让你受益无穷。”台下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

 

  “过去是为工作而读书,现在是为兴趣而读书,有些好书如果错过了没读,那是终身的遗憾。”

 

  “我觉得,音乐教育最重要的是引起大家对高雅音乐的兴趣。记得小时候,我就有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不是说天生喜欢,兴趣是从读古典名著小人书培养起来的。如果一开始就啃原著,肯定就扫兴了。小时候的经历给了我启发。8年前,我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念头,退休后,一定要从一个非专业的音乐爱好者的角度,写一本大家都能看得懂,又能引起音乐兴趣的音乐小人书。”

 

  从1996年开始,李岚清广泛收集资料,写了一些作为素材的“音乐笔记”。算起来,《李岚清音乐笔谈》一书前后花费了8年心血。全书通过陈述50位音乐大师的心路历程,展示了欧洲经典音乐300余年的历史。书中48篇札记,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对音乐的理解、体会和感悟。

 

  “我写的只是一本普及音乐的‘小人书’,只想把大家带到音乐殿堂的门口,让你往里面看一看,如果读者因此对音乐产生了兴趣,我就非常欣慰了。”

 

  李岚清说:“我这是来到了孔子的故乡了,这里是一片丰厚的文化沃土。2000多年前,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喜欢音乐的孔子看到了音乐对提高人素质的作用,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讲的是音乐是修身的手段。希望齐鲁大地上的莘莘学子,仔细体味孔子的话。”

 

  “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科学家李四光创作了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袁隆平爱拉小提琴。爱因斯坦更不用说了,他曾说:‘这个世界是由音乐的音符组成的,也是由数学公式组成的。音符加数学公式,就是真正完整的世界。’掌握美国宏观经济调控大权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是科班学音乐出身,后来才改学经济。”李岚清说,“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和整体素质,造就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重视音乐。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分管教育文化工作时大力推广美育、提倡音乐艺术教育的原因,而且我一直主张:中小学要上好音乐课,高中、大学要开设音乐欣赏课。”

 

  不能把流行音乐当“主食”

 

  谈到现在的年轻人对通俗音乐的喜爱时,李岚清说,有好多流行音乐自己也很喜欢,比如《你是这样的人》、《我的中国心》、《爱的奉献》、《同一首歌》、《绿叶对根的情意》等等。他不反对年轻人喜欢通俗歌曲,但仅仅喜欢通俗歌曲是不够的。“流行音乐好比是零食,经典音乐是主食。不能把流行音乐当‘主食’。”

 

  谈到中外经典音乐,李岚清如数家珍。从《教我如何不想他》到《夜半歌声》,“沈心工、曾志忞、黄自、聂耳、刘天华、赵元任,每当想起这些中国现代音乐的先驱,我都肃然起敬。”李岚清十分推崇音乐家、书法家、篆刻家和现代话剧的创始人李叔同,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李叔同填词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满场顿时掌声雷动。

 

  李岚清说:“有许多同学问我:‘欧洲音乐家中,您最喜爱谁?’我实在难以回答,在《音乐笔谈》中介绍的50位音乐家都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一定要问最喜爱谁,至少是三位:莫扎特、贝多芬和约翰·施特劳斯。如果用我国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来比拟,李叔同称贝多芬为‘乐圣’,我以为莫扎特可称为‘乐仙’。他们的音乐给人带来审美的享受,引起感情的强烈共鸣。”

 

  在讲座现场,投影仪把李岚清创作的一方方篆印投射到大屏幕上。其中,有他为邓小平同志所刻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颖、“科教后勤部部长邓小平之颖两方印章。李岚清深情地回忆:“小平同志一生担任过党和国家的很多重要领导职务,都有党和国家‘授盈为证。而我刻的这两方印,一是党和人民对他的尊称;另一则是他‘自封’的。改革开放初期,科技、教育事业相对落后,小平同志自愿为科教事业奔走,甘当‘科技教育事业的后勤部长’。所以,在工作时,我常以小平同志为楷模,做好‘科技教育的后勤处长’。”

 

  李岚清鼓励广大学子:改革开放的大好成果来之不易,大家要倍加珍惜,努力学习,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期间,李岚清曾多次出访,深感“音乐是增进对外交流和合作的有效方式”。

 

  他回忆道:“申奥期间,在与莫斯科市市长卢日科夫联欢时,我们合唱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完整的四段唱罢,卢日科夫高兴地说,‘现在莫斯科的艺术家也只会唱这首歌的两三段,我俩是世界上仅有的会唱四段的人/友谊就这样结下了,申奥由此多了一些便利。访问挪威时,我在宴会上说自己喜欢格里格的音乐,让挪威陪同的大臣十分欣喜,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会谈以后,挪威陪同的大臣还临时改变日程,亲自陪我们访问格里格的故乡卑尔根。”

 

  在讲座中,李岚清反复申明自己是音乐爱好者,是跟大家“聊天”。他殷切寄语莘莘学子:“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使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希望大家都成为音乐爱好者。”

 

 

  《李岚清音乐笔谈》作者与编辑的对话 (摘要

 

问:您在“自序”中谈到,您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引起读者对欧洲经典音乐的兴趣。请您谈一谈,为什么要用介绍经典音乐家的方式,来引发人们对音乐的兴趣呢?

 

答:您知道,我不是学音乐的,只是爱好音乐。现在回忆起来,我对音乐的爱好,是从了解关于音乐家的故事开始的。记得在小学读书时,课本上就有一篇关于贝多芬给一个爱好音乐的盲女演奏他的《月光奏鸣曲》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贝多芬这个名字。由此引起了我的好奇,贝多芬是什么人?他创作和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样子?到了中学时代,当我们学唱“学堂乐歌”时,又使我对李叔同、赵元任、沈心工等我国音乐界先驱产生了好奇。后来通过看电影、读小说,对欧洲经典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当时放映的外国影片介绍了很多音乐家的故事,例如,介绍肖邦的《一曲难忘》,介绍约翰·施特劳斯的《翠堤春晓》等故事影片,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对音乐的兴趣也随之俱增。所以,以我个人的体会,对经典音乐发生兴趣,首先是从对经典音乐家发生兴趣开始的。尽管后来知道,小学课本讲的贝多芬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我还是感谢它引发了我对欧洲经典音乐的兴趣。

 

问:您介绍的经典音乐家主要在欧洲,很少是其他地区的,您也没有介绍今天还活着的、仍有新作问世的作曲家。此外,您这部著作的副书名为“欧洲经典音乐部分”,但书中介绍的50位音乐家中,也有少数是美国音乐家,如麦克道威尔、格什温、伯恩斯坦,您是怎样考虑的?

 

答:本书介绍的音乐家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西方音乐。欧洲长期以来是世界专业音乐的中心,更是西方音乐的发源地。这是本书介绍的音乐家主要在欧洲的一个重要原因。至于没有介绍今天仍然在世的音乐家的原因,我在“自序”中提到,经典音乐首先必须是“久盛不衰,百听不厌”,就是说要经过时间的考验。现代音乐也有许多精品,但能否久盛不衰、百听不厌,能否最终成为经典,还要经过时间的考验,由后人去评说。

 

  关于副书名,为什么没有叫《西方经典音乐部分》,也没有叫《欧美经典音乐部分》,主要是因为这样的考虑:在欧洲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西欧曾长期是经典音乐的中心。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俄罗斯、捷克、挪威等其他部分欧洲国家的音乐文化获得了独立的发展。20世纪上半叶,苏联的音乐成就更加突出,在对欧洲和俄罗斯经典音乐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中,出现了一批举世闻名的大音乐家,使苏联音乐特别是俄罗斯音乐在世界乐坛上占据了重要位置。美国在20世纪初也逐步成为西方音乐的另一个中心,也可谓出现了音乐的另一个新大陆。但活跃在美国乐坛的大师,如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等人大都来自欧洲,甚至出生于美国的麦克道威尔、格什温、伯恩斯坦等人,也都是欧洲移民的后代。因此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在书中介绍的少数几位美国音乐家,即使是出生在美国,他们的音乐活动及音乐创作,基本上还属于欧洲音乐的范畴。

 

  当然,我们必须充分肯定这些音乐家为美国音乐文化的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如指挥家、作曲家伯恩斯坦,为在美国特别是在美国青少年中推广欧洲经典音乐,做了大量工作。这对欧洲经典音乐在美国盛行不衰,并且产生了像纽约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管弦乐团等不少世界一流的乐团,拥有大量的并且越来越多的听众,发挥了重要作用。

 

问:您介绍的经典音乐家们生活的年代,从17世纪至20世纪,时间跨度长达300多年,恐怕在这段时间里,欧洲经典音乐家出现过很多很多,为什么只介绍这50位呢?

 

答:您说得不错,这期间欧洲确实出现过很多很多的经典音乐家。但是,作为一本音乐普及读物,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则一个读者都不会有了。再说,有许多音乐家我也是了解不多,想介绍也不可能。这里介绍的50位经典音乐家,是举世公认在欧洲音乐史上最杰出的和有特殊贡献的,他们是欧洲近代音乐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座里程碑。他们的乐曲也是我国音乐爱好者(当然包括我在内)比较熟悉和爱好的,这一点恐怕不会有大的分歧。可能会有人举出若干理由,说明某些音乐家更应介绍。介绍谁,不介绍谁,的确很难取舍。我在尊重共识的基础上稍加个人偏爱。有些音乐评论家就曾综合各种条件、因素,给经典音乐家搞了“排行榜”,就像网球、乒乓球运动员种子选手排名那样。这种排名也不尽科学合理,评论界乃至广大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们对此意见分歧也很大。本书所介绍的经典音乐家,是根据他们的出生年月排序的,这样有助于读者了解欧洲经典音乐发展的脉络,千万不要认为本书介绍的经典音乐家就是“排行榜”中的前50名。

 

问:初步知道这些经典音乐家的故事和成就以后,是否就能对他们的音乐感兴趣了呢?

 

答: 这还不够。您知道,音乐是必须通过听觉来接受的。为此,结合对经典音乐家的介绍,本书还附赠一张光盘,选收部分音乐家的经典作品或乐曲的选段,推荐给读者,并请有关专家介绍如何欣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许多人并不是不爱好欧洲经典音乐,而是苦于不知道怎样去欣赏它。我个人体会,欣赏经典音乐,第一步是要学会抓住它的主旋律。作曲家往往通过主题旋律反映生活、刻画形象,欣赏者理解、认知音乐也应先抓住主旋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嘛!例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和《第九交响曲》(《合唱》)、约翰?施特劳斯的《美丽的蓝色多瑙河》、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等作品的主旋律,都是大家很熟悉的。初步知道了300多年来欧洲最著名的经典音乐家和他们的代表作,也许对经典音乐的兴趣就有了。

 

  接下来,我们应该特别注意音乐中各个声部的不同配合。经典音乐是一种多声部音乐,不同声部的组合和变化,会使同样的主旋律产生不同的表现效果。更重要的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主题旋律会随着音乐的进行而不断发展变化。这个过程一开始不太容易掌握,听得多了,我们的听觉就会逐渐敏锐起来,对音乐的把握自然也就深入了。

 

  再往下,是对音乐所表现内容的理解。这不仅需要对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及其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还与我们自己的人生阅历和体验有关。举例来说,一个对大自然的美完全无动于衷的人是不可能欣赏《美丽的蓝色多瑙河》的。从另一方面看,经典音乐是最好的精神食粮,它正是通过所表现的各种复杂的情感内容和文化内涵来丰富和陶冶我们的内心世界的。

 

问:书中除音乐家传记外,有一部分非常重要的内容,是您对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的认识、评价、感受及有关思考,您写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答:这部分内容,是我多年来对这些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发生兴趣过程中思绪的积淀,无论对与不对,都是我亲身的感受。感受是真实的,思考是多角度的。诗的“功夫在诗外”,作为非音乐工作者的我,对音乐家和音乐的感受和思考,更多的是历史与现实、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写出来或许更能使读者对音乐发生兴趣有所启示和帮助。

 

问:我们拜读书稿后感到,您的这部书稿,总的来说已达到了您所希望的让普通读者能看懂的要求。但是其中一些音乐专门名词,对一般人来说还可能似懂非懂,甚至有些会看不懂,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答:的确有这个问题。既然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尽管是普及读物,要完全回避音乐的若干专门名词也是不可能的。我建议,在阅读时,如对一些专门词汇一时弄不明白,可以先放一放,继续往下读, 等您对音乐发生兴趣后再去研究也不晚。同时,在书的后面,把本书中涉及到的部分音乐专门名词,试图用最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加以解释,可能有些解释不够周全,但若按教科书的方法来解释,恐怕会越讲越复杂,让一般读者望而生畏。总之,要成为一个音乐家很难、很难,但要对欧洲经典音乐产生兴趣、能够欣赏它,却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况且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懂得一些欧洲经典音乐常识还是必要的。

 

问:在您介绍的经典音乐家中,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即有些国家和民族虽然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严重对立,但经典音乐却能打破这种鸿沟,这个现象似乎很有意思。

 

答:确实如此。例如,苏联时代的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还有哈恰图良等音乐家及其音乐,尽管出自“共产主义国家”,但仍然受到西方的普遍尊重和欢迎,显示出经典音乐等优秀文化艺术的巨大魅力。由于音乐材料的非语义性和非对应性特点,它是无国界的。东西方音乐的交流,对加强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都有好处。

 

问:是不是您所说的具有国际性的经典音乐,是因为彼此听得懂,才能起到不同民族相互了解和交流的作用呢?

 

答:总的来说,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优秀文化的交流,都能起到相互了解和交流的作用。我国的文物、民族音乐、舞蹈、绘画、杂技等等,到国外去展示和演出很受欢迎。我国的民族舞蹈在国外固然受到欢迎,但芭蕾舞特别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就更受欢迎,甚至国外经常指名要这一剧目去演出。我一度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国外对这样一个在舞台上舞枪弄刀、革命色彩如此强烈的芭蕾舞剧情有独钟呢?后来我才想明白,芭蕾舞起源于欧洲,是他们很熟悉的艺术形式,他们懂得芭蕾舞的“舞蹈语言”和“音乐语言”。一般的欧洲芭蕾舞剧,由哪国演员来演对他们都不是什么新鲜和重要的事,而他们更希望看到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是什么样子,这大概就是《红色娘子军》受到更大程度欢迎的重要原因。音乐也是一样。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我国的民族音乐受到欢迎是很自然的。但是,他们的欢迎更多地是出于好奇,并不一定是听懂了。所以,我们要在继续大力发展我国民族音乐的同时,运用被世界普遍接受的经典音乐的形式(如歌剧、交响曲等),创作出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人情感体验的优秀作品。这样的作品,不仅能够像钢琴曲《牧童短笛》、《黄河》,小提琴曲《思乡曲》、《梁祝》等等那样,让中国人喜爱,外国人听得懂,更能够使中国的经典音乐如中国的芭蕾舞那样,形成与欧洲经典音乐接轨的中国乐派,融入世界乐坛的主体。这样不但能够更加丰富我国音乐的百花园,也会使我国文化艺术在国际上产生更大的影响。

 

问:您有一个观点是,“我国现代民族音乐的发展和提高,也离不开对欧洲经典音乐精髓的吸收和借鉴”。请您进一步谈谈发展现代民族音乐与推广欧洲经典音乐的关系。

 

答:民族音乐有两个领域:一是我国传统的民乐;二是我国音乐家根据欧洲经典音乐的创作理论、技巧等,以我国文化背景创作的有中国风格的音乐。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有一个继承、发展和提高的问题。我想后者没有这个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民乐是否要借鉴和吸收欧洲经典音乐的精髓。我认为,我国传统民乐的继承和发展,既要保持它的传统(如器乐曲方面主要使用中国乐器,乐曲要保持中国传统的韵味;声乐方面有我们各民族自己的唱法,等等),也要发展提高。借鉴欧洲经典音乐的一些音乐理论和技巧,使音乐交响化,听起来更丰满,旋律更优美动人,也不失为一条很好的发展道路。或许有人要担心,这样会不会失去民乐的本来面目?可传统民乐的本来面目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有待科学研究的问题,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应当以政府行为加以保护,让今天的人们了解它的原生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的民乐如果只有继承,而没有发展和创新,不但不能走向世界,就是在国内也很难生存和发展。因此,保存和发展,二者皆不可偏废。在民族音乐的发展方面,是否可以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一是保持独奏和一些小型器乐合奏的传统性,但也要发展科学的理论,要从过去的口传心授等传统方式,发展成全面的、系统的、有根据的音乐理论和技术;二是借鉴欧洲经典音乐的理论和技术,合理地改革我国民族乐器,发展和健全我国民族管弦乐的作曲理论,让更多的作曲家,甚至于西方作曲家,为我国的民族交响乐事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全面地发展我国的民族管弦乐。上述两个领域的民族音乐要在世界乐坛上产生更大的影响,恐怕都要在“继承、学习、借鉴、发展、创新”方面下更大的工夫。

 

问:您在《自序》中谈到,为了写这本书,您在多年前就已开始收集和积累资料,并陆续作了写作笔记。据我们所知,您当时已经为计划中的著作拟定了《李岚清音乐笔记》的名称,您2000年在《马勒〈大地之歌〉研究》一书中发表的题为《一位用中国唐诗作曲的欧洲音乐大师——马勒》的文章,就选自您的《音乐笔记》手稿。但您现在使用的书名是《李岚清音乐笔谈》,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答:诚如您所说,我在1997年打算写作这本书时,的确是选用了《李岚清音乐笔记》这个书名,后来之所以作了改变,主要是因为现在这部书稿的内容和写作风格,与我最初计划写作时比,有了较大的拓展。从内容上说,除了介绍50位音乐家、选介他们的作品外,增加了一些有感而发的随笔性的篇章,以我个人的亲身经历与感受,与读者谈谈音乐与工作、音乐与教育、音乐与人生、音乐与个人修养,甚至音乐与培养和塑造民族精神等有关问题,这可以增进读者对音乐的认识与理解。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书中的“札记”中。并且考虑到这本书的写作目的,主要是进行音乐的普及,因此我特别希望能够通俗易懂,与读者之间有较为亲切的交流,使读者有一种近乎在听作者谈话的感觉。由于这样的一些变化,我认为叫“笔谈”比叫“笔记”可能更贴切一些。

 

   宋代有一位大学问家沈括,他写了一部书叫《梦溪笔谈》,内容丰富,涉略广泛,见解独到,给人以多种多样的知识和启示。我希望我的这本书以笔谈形式,能使读者在音乐方面得到更多的东西。

 

  用“笔谈”,还有一个考虑是,当今我国的知识分子同国外的交流越来越多,如果我们在进行国际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的交流时,能增加一些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交流,一定能够在感情上拉近彼此的距离,提高交流与合作的效果。根据我个人的体验,作为一个非专业音乐工作者,如果能掌握本书的内容,那么当我们同欧、美国家的朋友们“谈”他们的音乐时,我想是够用了。这也是我用“笔谈”的另一层含义,也可以说是此“谈”为彼“谈”的用意。

 

  最后的一个原因是,近两三年内,陆续有多部取名为“音乐笔记”的音乐类书籍出版,我想我这本书在内容及形式上,也应该与这些书有所区别。

 

问: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是,您从少年时代就对音乐感兴趣,为什么后来没有学音乐呢?

 

答:对音乐感兴趣和做一个音乐家是两回事。就我的体会,成为一个真正的音乐家,需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天赋,二是兴趣,三是勤奋,四是环境,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对后三条,我想不会有异议。说到“天赋”,可能有人会怀疑“天赋”是否存在?我认为“天赋”是客观存在的,这不是唯心主义。例如,学声乐首先就要有良好声带这个先天条件。人的脑结构也不一样,有人左脑比较发达,有人右脑比较发达;有人学问不大,但口才好;有人学问很大,但不擅表达;有人学问又大,口才又好,等等。这些都不完全是后天的,而有先天的因素,这就是“天赋”。我对音乐有兴趣,但不具备其他条件。但实践证明,不管你学什么、做什么,音乐都有助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和修养,培养高尚情操,激发灵感,增强创意思维能力,对做好本职工作都有帮助。

 

 

 

对话李岚清:大学生不知道肖邦 实在说不过去

 

 

 

《李岚清音乐笔谈》和普通人

  这本书最早进入视野,是去年的一个秋日里,我去高教出版社与刘志鹏社长谈一些合作的事情,临走时,社长送给了我这本书。拿着书进了电梯,正翻看时,突然一个工人模样的小伙子对我说:“这可是本好书!”这是我听到一个不认识的人一句最简朴的评价。

 

  接着,我熟识的一位老人生病住院,我知道他是一个古典音乐发烧友,就特意买了一本《李岚清音乐笔谈》送给他,以为他会惊喜。没有想到,他说:“我早就买了一本,你这是马后炮。”他是物理学教授,40年代末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属爱弹钢琴的老一代大学生。我问他,你觉得怎么样?他脱口而出:“好极了。”我问为什么,他回答:“很对我胃口,没有那么高深的理论,也不只是讲音乐家的事情,还有作者自己很独到的思想。”我的感觉是,书里说过首先希望感染现在的大学生,没有想到,还是老大学生占了先,不服不行。于是当时我迫切地希望能够采访到作者本人,把这本书介绍给更多的大学生们——杂志的读者。

 

  更有意思的是,采访的那天下午,我关掉了手机,完成工作再开机时,涌进了N多的短信,其中一个是北京新华书店副总邹琴发的,我本来与她参加同一个会,因此请假了。她激动地说,知道你是为采访岚清同志请假后,就是想告诉你,我们市新华书店刚刚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举办了发布会,《李岚清音乐笔谈》被评为北京“最有人气和人缘”的书,你知道吗,这完全是读者自发评出来的,我们也没有做任何特殊的摆放!……

 

--钟岩(《大学生》杂志社社长)

 

 

  我们“听懂”音乐吗

 

  钟 岩:一口气读完了您的书,我有了一种冲动,与那些里程碑式的音乐巨人对话的冲动。

 

  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我们坐在音乐厅里,如何听懂?拿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我的小学音乐老师教给我们的一着是“联想”:音乐载着森林、溪水、风雨、狂奔的战马飞到了面前,这大概是多数人都有过的“听”启蒙。30年后,有一次听音乐时我突然有了一种全身被那种旋律包围了,好像被潮水浸透的感觉,特别的舒服。现在您的《音乐笔谈》,又使我获得了新的提升,一下子拉近了我与那些大师的距离,使我得知那些闻名于世的音乐是在什么人生境遇里诞生的、首演的,更重要的是您所写的可不是音乐史,或音乐家的故事,而是融入了您自己的人生、青春,您对他们的看法、认识和体会,使我们不再是仰望那些远去的孤独而高大的名字。您拉近了时空的距离,使人感到“我认识了那个活生生的人”。

 

  这使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想和大师对话”的悬念和冲动,昨天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到书店去,买了托斯卡尼尼指挥的《贝多芬》全套,这次再听真是穿越了历史的隧道,对音符的感觉都不一样了。我还特别想听您推荐的《莫斯科河上的黎明》、《列宁格勒交响曲》……。感谢您的《音乐笔谈》,带来了这种悬念和冲动,提升了我“听”的境界。

 

  李岚清:看来你和我两个人都是音乐爱好者。我们两个人爱好音乐的入门不同,你是从听音乐开始的,我是从对音乐大师们的好奇心和我的生活经历开始的。你说你对这本书感兴趣,对你有帮助,我感到高兴。这正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我书中讲的都是个人的体会。

 

  钟 岩:书中还有一系列的悬念想请您结合您的理解给予解答。比如说,关于亨德尔。为什么贝多芬在晚年说:“从这里我听到了真理”?

 

  李岚清:你提的问题,本应由音乐家来回答,因为这已超过了像我这样一个音乐爱好者的能力所及。但既然已经提到了,我也可以试着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对。贝多芬这里所说的“真理”,我想指的还是他被音乐的真理所感动,而不是别的。

 

  在260多年以前,1743年亨德尔最为著名的清唱剧《弥赛亚》在伦敦上演,演出进行到大合唱《哈里路亚》时,以乔治二世为首的全场观众都为之感动而起立致敬。从那以后形成了惯例,每当剧场奏起《哈里路亚》熟悉的音乐,全场观众起立。不仅是贝多芬,诗人海顿随观众起立听《哈里路亚》时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他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在此之前,炫耀排场和卖弄歌喉,又票价昂贵的意大利歌剧已经遭到英国市民的冷落。一位西方音乐评论家说,“亨德尔从宫廷歌剧向(面对一般市民的)清唱剧的转变,象征着巨大的社会变化,他成为新型的资产阶级文化的缔造者之一,也因此成为新型观众的缔造者。”这也许是贝多芬认为“音乐真理”的内涵。

 

 

 

  钟 岩:关于肖邦。为什么舒曼说:“肖邦的音乐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李岚清:舒曼评价肖邦的名言是:“要是北方威震四方的君主(指俄国沙皇)知道在肖  

邦的作品里包含对他多大威胁的话,他一定会禁止这些音乐的,肖邦的音乐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20岁时离开饱受俄国政治高压而动荡不堪的祖国波兰去巴黎。临行前,他的老师赠给他一个盛着祖国泥土的银杯,希望他为波兰争得荣誉。肖邦一直到死,都没有丢掉这杯泥土。他39岁病逝,他的遗愿是:将他的遗体和这杯从祖国波兰带来的泥土一起葬在拉雪兹公墓,同样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心脏被送回波兰。至今,这颗赤子之心仍保存在华沙圣十字架大教堂里。

 

  我在午睡以前习惯放一些背景音乐,帮助我放松脑神经,促进入眠。但我此时从不听肖邦,因为太激动人心。虽然他的的音乐中很多作品旋律非常优美,场景典雅,并不是“大炮”,但我听后还是难以入睡,大概是受舒曼的“误导”了吧。(记者插语,您可以请人在叫醒时放肖邦。)

 

  钟 岩:关于贝多芬。为什么他在临终时这样说:“请为我喝彩,喜剧已经结束了?”

 

  李岚清:贝多芬是继巴赫、海顿、莫扎特之后欧洲历史上又一位划时代的音乐巨人,可是命运却偏偏总和他过不去。他有时要靠借贷维持生活,又两次失恋,他是侄儿的监护人,可这孩子又劣迹斑斑,令他倍受折磨。做音乐最需要耳朵,可他在26岁时耳朵就出了问题,49岁时听觉全部丧失。正是在这些岁月里,他创作了一生最为宝贵的不朽杰作——他的九部交响曲中的六部,包括著名的《英雄》、《田园》、《命运》、《合唱》。听不到自己创作的效果,甚至听不到观众的欢呼,音乐家的悲剧莫过于此了。1824年,54岁时,贝多芬在维也纳指挥他的第九交响曲《合唱》,当第四乐章《欢乐颂》演出结束时,全场起立,经久不息地为他鼓掌,但他始终背对观众站着,什么也听不见。你想,最后他送给观众的是《欢乐颂》啊!可能就在此时,他也意识到,他把痛苦留给自己,把欢乐带给人间的使命就要完成了。他被一位独唱演员搀扶着慢慢转过身来时,当他终于看到观众在为他欢呼时,他热泪盈眶了。几年之后,他在弥留之际,写下了这段话。另外他还有这样的话:“有高贵慈善行为的人,必须忍受煎熬的不幸,我愿以事实证明之。”

 

  钟 岩:他的音乐充满了阳刚之气,到死都是一个硬汉形象。

 

  李岚清:有人说,贝多芬的音乐给人震憾感,这与他不断与命运抗争的性格有关。贝多芬的音乐风格也非常鲜明独特。有人评论说,莫扎特的音乐如果演奏不好,就听不出是莫扎特的音乐,而贝多芬的音乐,不管演奏的水平高低,都能听得出是贝多芬的音乐。

 

  钟 岩:关于柴科夫斯基。您为什么说“柴六”(《悲怆》)“充满了死亡的预感”。

 

  李岚清:我隐隐地感觉到,不少作曲大师当他们乐思临近枯竭时,往往有一种“他的使命即将结束,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预感。柴科夫斯基就是怀着这种心情完成第六交响曲的。1893(112年前)在圣彼得堡首演时,当时的观众都不能理解他对命运的深层体验。 当有人问他这部作品以后会不会有曲名时,他就立即回答:“当然会有。”只是用什么样的文字来表达,他当时还没有想好。一日当他正在为此苦苦思索时,他的弟弟来看望他,并建议他用《悲伤》。他摇摇头表示不满意,当他弟弟快要离开时又提议叫《悲怆》,他大叫一声:“就是这个!”就立即在总谱上写上《悲怆》这个标题。“伤”与“怆”,一字之差,可涵义却大不相同了。

 

  钟 岩:关于李斯特。您怎么看他是“钢琴的帕格尼尼”,您说帕格尼尼小提琴演奏的技巧叫人眼花缭乱。我们是否主要去听他的技巧?

 

  李岚清:这里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学术标准,大都讲究乐曲深邃的内涵,高超的技巧,严谨的章法和创新的形式等等。另一是普通人标准:好听,爱听。你高深的东西我不见得都听得懂,但觉得好听,爱听。我比较喜欢觉得好听,能够产生共鸣的东西。也不知道我这样认为对不对。李斯特是一个作曲家和钢琴家。有人说他是“钢琴的帕格尼尼”,恐怕指的就是他的高难度的钢琴演奏技巧。其实他音乐上的里程碑主要是创作了“交响诗”。海顿当年对交响曲定的一个程式:有四个乐章,后来也有三个或五个的,总之是多乐章的。李斯特的乐曲是单乐章,这样更自由,一个乐章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我在这里推荐他的钢琴曲《爱之梦》,还有肖邦的《“雨滴”前奏曲》和舒曼的《梦幻曲》,这三首作品是浪漫主义音乐时代著名的钢琴曲,值得一听,但从学术观点上看,并不一定能代表他们的最高水平。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技巧,堪称“旷世奇才”,但就作品的内涵深邃的程度而言,的确还稍逊莫扎特、贝多芬一筹。

 

  钟 岩:关于肖斯塔科维奇。我强烈想听到的,《列宁格勒交响曲》排在首位。

 

  “德国法西斯的炮声隆隆,敌机轰炸的警报在尖叫着,观众都不肯走……”您书中的描写实在是太令人激动了:“演出进行到一半,空袭警报响起。第四乐章就要开始的时候,有一位身着制服的人出现在台上的指挥家身旁,试图终止这场音乐会。但是没有人离席到防空避难所去。演出继续下去。在18分钟的最后乐章结束后,那个穿制服的人又出现了,并以当时对大家来说已经习以为常的话告诉观众:空袭警报响了。他得到的回答是观众大叫:我们知道!”

 

  李岚清:当这部作品演奏时,乐团的演奏人员有些已上前线了,凑不齐,只好临时从部队找了几个号手,演奏的水平也不一定高,但还是激动人心。我有张照片,是在炮火连天下面,观众排队买票的情景,我交给了出版社。空袭警报响起时,剧院要准备停止演出,观众不干。你要是看了这个故事,跟你没看过这个故事去听,对他音乐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

 

我对经典音乐的热爱从生活中来

 

  钟 岩:沿着这本书的线索,我们幸运地走进了您的少年、青年时代和记忆深处,发现您的人生故事里有过那么多的音乐巨人:

 

  莫扎特、肖邦、李斯特、贝多芬、瓦格纳和门德尔松、约翰·施特劳斯和德沃夏克、穆索尔斯基、柴科夫斯基……这样一笔独有的精神财富让您记忆犹新,同时这样的积累实在也令现在的大学生羡慕。

 

  李岚清:像我这个岁数的人啊,可以说出生在一个国家和民族苦难深重的时代。那个时代读书不易,只有读好书,知识面要宽一些,将来才有可能找到一个谋生的饭碗。至于为革命而学习,为工作而学习,那是稍后的事了。我还有一个背景,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我的外婆家长大的。我的外祖父是一个国文教师,文史修养很深,书法颇有造诣,终生都是教书的。我有两个舅父,都是学者。我的大舅父早年毕业于上海交大,是学土木工程的。二舅父是个医学专家,是黄家驷教授的高足,专攻胸外科,也是我国胸外科的创始人之一,是模范共产党员。他们都非常敬业。我的大舅父喜爱音乐特别是西洋音乐,小提琴拉得很好,也会弹钢琴;二舅父喜欢京剧,既会拉京胡又会唱。可以说我是在中西文化兼备的家庭中长大的。

 

  在我四、五岁的时候,我在大舅父的婚礼上捧婚纱,在那个西式的婚礼上,我第一次听到了——|51.11.05 2.71.0|……,随着节拍,新郎新娘缓步走入成婚的教堂。以后我也多次听到这首曲子。但很多年以后,在听唱片时,才知道那是瓦格纳的《罗恩格林》里的一段曲子,它竟变成了全世界通用的《婚礼进行曲》。后来我又了解到,经常在西方婚礼上演奏的,还有一首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这两首都很好。据说,西方举行婚礼时,当新人步入教堂,往往演奏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门德尔松的则通常是在礼成、新人走出教堂时演奏。

 

  钟 岩:您书上还提到很多音乐家,比如说,莫扎特,您弹的第一架钢琴是“莫扎特”牌的。

 

  李岚清:那是我的大舅父买的一架旧琴,琴上有“Mozart”几个字。那架琴实在破旧,有的琴键按下去都起不来了。小的时候,我想学弹钢琴,大舅父说,要想学,先要练习两年指法,不能弹乐曲。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学琴可以弹奏练习曲。那时只能弹音阶,枯燥无味,弹得不但我自己很厌烦,家人也烦,不好听啊。后来我听大舅父拉小提琴,我就按他拉的小提琴曲旋律弹奏钢琴,当他发现后,称我为“孺子不可教也”,我短暂的钢琴课也就这样结束了,我也自由了,从此进入了一个“乱弹琴”的阶段。

 

  大舅父拉小提琴,动人的旋律引发了我的好奇心,有些曲子我几乎都能背下来了。有一次,我问他拉的是什么曲子,他说是莫扎特的奏鸣曲时,我突然联想起那架老钢琴上面的“Mozart”来,问他是不是那个Mozart ,大舅父告诉我就是他,并说莫扎特出生在奥地利,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天才。自从这个名字进入脑海,有关莫扎特的一切,天才的音乐、不幸的人生等等,就在我的脑海里越积越多。

 

  钟 岩:还有很多音乐巨人,像肖邦和李斯特。

 

  李岚清:我第一次知道肖邦的人生、第一次听到他的钢琴曲,是看了上个世纪40年代一部电影《一曲难忘》。那虽然是一部文艺片而非传记片,但拍得很美。电影对肖邦性格的刻画,音乐的穿插,尤其是表现他对祖国的赤子之情,十分感人。几十年过去了,电影中的肖邦、他的音乐,一直挥之不去,深藏于记忆中。1997年,我与当时的教育部和广播电影电视部的领导同志商量,把这部片子和《居里夫人》译成中文对白,推荐给大学生。这两部电影在大学里放映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轰动了校园。苏州大学的师生看过后,还写了许多观后感,他们送给我的选集,我看了,写得很好。我认为作为一个大学生不知道肖邦,实在是说不过去的。

 

  1996年我访问波兰时,接待我的波兰副总理和我一样,都是肖邦音乐的爱好者,我们成了好朋友。2002年,在摩纳哥为上海申办世界博览会时,这位副总理代表波兰参加申办,我们是竞争对手。但一到蒙特卡罗,他就主动提出见我这个老朋友,除了叙旧,还传达给我一个信息:如果波兰提前出局,他这一票就投给中国!他离开政府以后,来北京讲学时,我们仍然见面,原因不仅因为我们都曾是副总理,都是学经济的,还因为我们都喜爱肖邦和他的音乐!

 

  李斯特和肖邦,他们是同龄人,肖邦比李斯特大一岁,两个人是好朋友。第一次听李斯特的作品是在大学时代。那时候留声机是奢侈品,非我等所能拥有。一日到一位同学家做客,他的家里有这么一台。闲聊之间,他放了一张唱片给大家助兴,就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1952年,我们复旦大学欢迎匈牙利青年代表团,其中就有著名的匈牙利国家管弦乐团。乐团的艺术家们在学校的大草坪上演奏了《匈牙利狂想曲》片断。匈牙利人没有用多少语言来介绍他们美丽的祖国,但有了李斯特,就足以表达了。从此李斯特这位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的名字也就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

 

岩:您在书中谈到《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它勾起了人们很多青春的美好的回忆。我们这一代人也很熟悉它,这是您最早会唱的两首英文歌曲之一?

 

  李岚清:它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一部电影——《翠堤春晓》的插曲。我知道约翰·施特劳斯,就是从青年时代看《翠堤春晓》开始的。电影不仅情节引人入胜,还可以让你更多地了解和熟悉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和歌曲。以后,我又读了关于他的书、欣赏了他的很多  

作品,最打动我的是《美丽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涯》、《春之声》等。他是我最喜爱的音乐家之一。我认为他和柴科夫斯基一样,是创作大量优美旋律的大师。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后来被编入音乐教材,以德沃夏克的旋律填词的《念故乡》,可以说是我最早会唱的两首英文歌。不仅是我,我的同时代或比我年长的一些大学生,可能大都会唱。在一次聚会上,我就听荣高棠同志唱过这首歌,他比我大近二十岁,唱得很好。

 

  钟 岩:您青年时代还去苏联学习和实习过,那片土地也孕育了许多伟大的音乐家。您在那时亲自际遇了谁?

 

  李岚清:苏联特别是俄罗斯是一个音乐氛围很浓的国度。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在那里实习时,有机会更多地了解欧洲特别是俄罗斯音乐。有一次参观莫斯科最有名的特列齐亚科夫画廊,印象最深的名画中,有一幅俄罗斯大画家列宾所作的肖像画,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我便请教讲解员,画中人是谁?得知是俄罗斯大作曲家穆索尔斯基,是他临终前列宾在医院为他画的。穆索尔斯基是谁,又是什么样的音乐家?我带着很大的好奇心,去高尔基大街的音乐书店打听。售货员向我介绍他的作品,我发现其中一首叫《莫斯科河上的黎明》,是歌剧《霍万斯基之乱》的序曲。它描写了17世纪末以近卫军首领霍万斯基为首的旧势力阴谋叛乱而最终失败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改革家彼得大帝。我立即买了一张,并一直珍藏着它。

 

  《莫斯科河上的黎明》,经我介绍听过的人,都感到很美。它对宁静的河流、清晨的阳光、雄鸡的啼鸣、教堂的钟声等景物作了生动的描写,以此象征俄罗斯充满希望的时代的来临。

 

  我了解柴科夫斯基比较晚,也是上个世纪50年代在苏联实习的时候,第一次花了12卢布买票去莫斯科大剧院,看了他的芭蕾舞剧《天鹅湖》。我们当时每个月的生活费是400多卢布,12卢布也不算一个小数字了,是一天的生活费。但是听说最著名的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主演,我们都去看了。经过了中苏“分歧”、“论战”的漫长岁月,1985年,我在离开苏联28年后,率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访问莫斯科,并应邀在莫斯科大剧院观看了正在进行的第五届国际芭蕾舞比赛。就在那次国际芭蕾舞比赛上,中国演员在这个芭蕾舞王国的舞台上获了奖。那次不但又重新听到那久违的、原汁原味的柴科夫斯基音乐,而且又一次见到了已担任首席评委的乌兰诺娃。她虽然年已垂暮,却依然神采奕奕。当她健步走进剧场时,全场起立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

 

  钟 岩:是不是这一切塑造了您的精神世界?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除了物质,还需要精神。有无教养,修养,魅力气质,一下子就能看出来,好像这些无形的东西长在一个人的内心。音乐巨人们早已远去,但是您又让他们变得如此亲切。我特别想知道,了解经典音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什么样的作用。大家现在好像都比较浮躁,只顾应付眼前的一切。

 

  李岚清:你说得对。作为一个文明的人,除了必要的物质生活,还需要有健康的精神生活。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更是如此。我们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不是只要专业行、能考好分就可以了,还需要其他方面的文化修养。例如,从小就要写毛笔字,写得不好我的外祖父就教训我们。我上的是洋学堂,但是暑假寒假必须到私塾去补习国学。我上学早,15岁初中毕业。因家里弟弟妹妹比较多,负担重,当得知当时的江苏医学院,就是现在的南京医科大学招一部分初中生,只要能考进去就能享受公费,不但可以免学费,还免费提供伙食,我就去报考了,幸运的是我竟考取了。(记者插话:原来您也是一位少年大学生!)但是那时的生活非常艰苦,我记得每天就是一点点白菜之类的蔬菜,半个月才能打一次“牙祭”。而功课极重,再加营养极差,一年以后,我得了结核病,于是只好退学,学医开了个头,就结束了。不得不跳级继续读高中,毕业后考取了复旦大学。所以我上过两个大学。

 

  爱好音乐,最初由于我的大舅父影响,随大舅父学习弹过几天钢琴,后来又中断了多年。现在人家说我会弹钢琴,其实我是乱弹琴。但我对音乐还是敏感的,只要我会哼、会唱的曲子,一般我都能弹一弹。我们那个时代的学生,好像爱好音乐的人不少,还有爱好其他文学艺术的。古典文学我很小的时候都看了,什么《三国演义》啊,《红楼梦》、《水浒传》、《聊斋志异》啊,都是少年时候看的。高中时就看世界文学了,主要是俄国文学。同学之间聊天也是这些内容:你对托尔斯泰的某部小说,屠格涅夫的某篇文章,普希金的某首诗是怎么看的?如果你没看就没有办法在同窗之间进行交流。

 

  自从1993年我分管教育以来,我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科学基础就是全脑开发。我的一个体会是,其实人们对自身大脑的潜力开发,做得还很不够,特别是对大脑右半球的开发还很不够。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是有分工的(虽然不是绝对的):左半球是语言脑,功能是浅层记忆;右半球是音乐脑,功能是深层记忆。前者主要是逻辑思维脑,后者主要是形象思维脑。所以你想全脑开发,全面发展,听音乐、欣赏文艺作品,就很有帮助。特别是要成为有创意思维的人,成为大家、大师,除专业精通外,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恐怕很难。

 

  此外,有专门学问造诣的同时,还要有文化修养。你看钱老,钱学森他不是艺术家,可他写过一本书《科学的艺术和艺术的科学》,提倡从事自然科学的,要有艺术修养。你知道********首小提琴曲的作者是谁?是地质学家李四光,而不是音乐家!

 

  有一次,我陪江泽民同志会见几位著名科学大师,其中有一位是香港的数学家邱成桐先生。当江泽民同志与他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时,我惊讶地发现,邱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颇深,他回港后还给我寄来他的古体诗集和写得一手好字的亲笔信。大学生们熟悉的李政道、杨振宁先生等,都有很好的文化艺术修养。

 

  “飞吧,思想,乘着音乐的翅膀”

 

  钟 岩:对今天讲“实用”的大学生而言,音乐是否也将成为他们寻求一份理想工作,  

特别是进入外企时进行交流的语言?迎合大学生比较功利的心理,是否有必要使之懂得:音乐也是国际语言,而不仅仅是外语?

 

  李岚清:你如果跟音乐家这么讲,他是肯定不会同意的。而我认为,只要有利于高雅音乐的推广,都未尝不可。

 

  有人说,古典音乐正走向消亡,我觉得不是这样。从现象上看,现在是通俗音乐占了主导,但是这种流行还没有经受过历史的考验,它的生命周期是多长呢?我在《音乐笔谈》中介绍的那些音乐家的音乐,有些当时也并没有得到认同,是后人把它挖掘推介出来的。比如巴赫音乐的挖掘与传播,门德尔松作了很大的贡献。巴赫的音乐流传至今,已近300年,我相信还将继续流传下去。艺术和娱乐不完全是一回事。但不能因为它比较深奥,就不能采用类似通俗音乐的推广方式去普及。我认为只要有利于高雅音乐的普及,方法应当是多种多样的。我举个例子,比如“钢琴王子”克莱德曼,我认为他做的工作也是有益的,比如贝多芬的《献给艾丽斯》钢琴奏鸣曲,如果没有他用通俗音乐的方式去演绎推广,恐怕就没有太多人知道。

 

  对大学生呢,我在书里举了个例子:有一次香港的高等教育咨询委员会在北京开会,香港汇丰银行负责人的发言引起了我的兴趣,他在座谈中说,汇丰银行招收职员时,不但招收学金融、学经济和学信息的,也招学艺术、学音乐的。我就觉得奇怪,问他们是不是有乐队?他们说不是想组织乐队,而是因为学艺术的学生很有创意,经过金融方面知识的培训,可能会成为很好的金融家。有一次,我与清华大学师生座谈音乐时,有一位同学递一张条子问道:“有的青年并不懂欧洲古典音乐,而故作高雅地去听古典音乐,您认为对吗?”我的问答是,听总比不听好,多听,他慢慢地就会懂了,产生兴趣。

 

  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知道格林斯潘是学什么的吗?

 

  钟 岩:不会是学音乐的吧……

 

  李岚清:最初就是科班学音乐的!他高中毕业考进享誉世界的朱利亚音乐学院。学习之余还参加过爵士乐队,曾在一些餐馆和夜总会里演奏萨克斯管和单簧管。后来他到纽约大学学经济,最后成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但他终生喜爱音乐。我认为他学过音乐的背景,对他后来成为经济学和金融学家肯定有帮助。

 

  我强调全才,就是既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要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学音乐肯定对一个人的成材,对提高自己的素质有好处。

 

  钟 岩:当今,大学生接受熏陶的途径太多太多,您为什么提出希望他们“写一笔好字,唱两句皮黄,跳三步舞曲,听四个乐章”?

 

  李岚清:刘欢是搞流行音乐的“大哥大”了。但是他为什么一直在北京外经贸大学讲授西方音乐史?我想,他在流行音乐的地位,跟他对西方经典音乐的研究、借鉴、继承、发展有关,因此他的功底比较深,因此他的艺术生命比较长,人们喜欢他。他曾告诉我,他在上大学以后才开始摸到钢琴,对一般人来讲,哪还有可能?苦学苦练啊,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搞音乐还要讲究天赋,但作为音乐爱好者,不需要具备天赋这个条件。所以我想对大学生朋友讲,第一呢,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第二,可以增加你学习的效率;第三,有助于提高你学习和工作的创造性;第四,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创建和谐社会。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这方面无形的价值是很高的。同时呢,平静、宽容的胸襟,能跟人很好地相处也非常重要,现在已不是凭个人本事就能做成大事的爱迪生时代了,而是要靠团队的力量。

 

  钟 岩:您的书里还讲了很深刻的做人和做事情的哲理,讲音乐和人生的故事,无不使人难忘,例如说到鲁宾斯坦是“弹错音冠军”?

 

  李岚清:我在书里只介绍了一位鲁宾斯坦,即生于19世纪中叶的安东·鲁宾斯坦,也提到了他的弟弟尼古拉·鲁宾斯坦,兄弟俩还分别担任过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李德伦、吴祖强、郭淑珍等我国著名的音乐家都是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的。

 

  这里我再介绍一位现代的世界级钢琴大师——瑟尔·鲁宾斯坦,他1982年才去世。请听他是怎么说的:“有些人总是谨小慎微……他们把鼻子贴近键盘,不断凝视着自己的指尖,小心翼翼地不要弹错,因而并不使出全力……勃拉姆斯经常误弹音符,可是他却充分弹响键盘,表达出全部的音乐意境……这个密集和弦是全曲的高潮吗?那么为了需要,我就得把它‘砸’出来,弹错一两个音没有关系。”这位鲁宾斯坦自称是“弹错音的冠军”,坚决主张要把谱子背下来,不要小心翼翼地看着乐谱弹,总是担心弹错音。他的音乐生涯很长,直到90多岁还登台演奏。这也是生活里的哲学: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着眼于大局,看准了就坚持努力地去做,不要这也顾虑,那也顾虑。青年学生学外语也是如此,如果你害怕讲错而不敢张嘴,那你就永远不会讲。敢讲是主要的,讲错是次要的,知错改了就会成为永久的记忆。

 

  钟 岩:您还提出了一个新的词汇:“文人相亲”。

 

  李岚清:不知道你们看我的《音乐笔谈》时是否注意到了,我在写《传略》这一部分的时候,尽量地挖掘音乐大师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学习,相互之间的推介,相互之间的感情。柏辽兹潦倒得几乎绝望之时,帕格尼尼雪中送炭,送给了他2万法郎的接济,是多么深情和及时啊!还有舒曼和勃拉姆斯。舒曼去世很早,舒曼夫人却活了77岁,在舒曼去世之后这个漫长的岁月当中,勃拉姆斯一直在接济舒曼的夫人。因为舒曼夫人本人也是个著名的钢琴家,他希望她不要因为经济上的拮据而影响到她的音乐事业。他们两人之间有深厚的友谊,但并没有爱情关系。舒曼的《新音乐》杂志推介了肖邦、李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瓦格纳等人,后来都成为鼎鼎大名的音乐大师。

 

  李斯特在这方面也是值得赞扬的,他的周围有300多个学生;同时代的音乐家柏辽兹、舒曼和瓦格纳等人的音乐,也是因为他的介绍而得到更大的传播。他还热情扶持了斯美塔那、莫纽什科、格里格、德彪西、阿尔贝尼斯、圣-桑斯等后辈作曲家。他与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雨果往来密切,以至于后人称他们为一对“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为什么我要写这个主题?因为在18世纪到19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大量的音乐家,集中出现那么多的大师。我就是想探讨一下,为什么以前没有,以后也没有;每个世纪都有大音乐家,但为什么那个时代这么集中?类似的,我国唐代也集中出现了那么多的大诗人。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之间互相提携,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倾诉居多。我提倡文人相亲,不要文人相轻。文艺批评是必要的,但要心平气和,对事不对人,不要相互攻击,更不要弄得你死我活,势不两立。

 

  钟 岩:您在书中非常有趣地提到意大利音乐家罗西尼:您去法国访问时,菜单上有一道菜名为“罗西尼风味的里脊肉”,马上联想到这道据说历史悠久的法国菜,和200年前创作《塞维利亚理发师》的音乐家有什么关系,就把这份菜单拿回来考证。结果真的发现,罗西尼既是此音乐家,又是彼美食家。您写作这本书一定有着长久的坚韧的积累?

 

  李岚清:1993年我在国务院分管教育工作后,发现音乐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全面素质教育,我就准备写一本音乐普及教育的书,目的就是引起人的兴趣,推进音乐教育,提高人的素质。音乐家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他们写的书往往过于专业,普通人看不懂。因此我就萌发了一个念头,就是等我退休以后,从一个音乐爱好者的角度,写一本关于音乐的通俗读物,希望能引起普通读者对音乐的兴趣。我有一个有利条件,就是可以和我的工作相结合(1998年起,我又分管文化工作)。出国访问时,假日安排参观,我大多是参观音乐家故居、博物馆,收集资料。我国驻国外机构也给了我很多帮助,帮我收集、提供了很多资料。我让秘书把所有资料放在几个箱子里面集中起来。我收集的图片近万张,我的《音乐笔谈》中只用了七八百张。其它有些因知识产权问题,或质量问题不能用;有些还要进一步整理。前几年在北戴河休假空隙期间,我也开始写了一些素材,逐步形成《音乐笔记》。但因公务繁忙,未及进一步整理、补充。现在退出工作岗位,有写书的时间了。写书很辛苦,常常不知不觉就写到了吃饭时间,但是很有乐趣。出版社和音乐界的朋友给了很大的帮助。

 

“乐圣贝多芬”,此印的作者是李岚清。刻印并加题记,更是李岚清的创举。

 

  第一个给国外音乐家刻印的领导人

 

  钟岩:据我们了解,您不但对西方音乐有研究,对我国传统文化更有研究,如您的书法,我们都看过,字写得很好。

 

 

  李岚清:有研究谈不上,但我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写毛笔字从小就学,谈不上写得好,但没有丢,我批文件一直用毛笔。过去写作,我是用传统方法笔和纸写,请秘书打印出来。现在我改用电脑手写板写作了,比在纸上写还快,既采用了先进技术,又保存了写字的传统。写作时不是低着头,而是看着屏幕写,对颈椎也有好处。我借此还要向大学生推荐:用电脑不要总敲键盘,要用手写板写,可以锻炼你写字。汉字是国宝,不能丢,老敲键盘就不会写字了。

 

  我71岁开始学习篆刻,决不是想当什么篆刻家,而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脑、眼和手的精密配合。我篆刻的技术不行,但我刻每一个图章都有一篇题记,这也许是我的“专利”。我是第一个给国外音乐家刻印的。我分别给莫扎特、贝多芬、施特劳斯刻了印。莫扎特是音乐天才,短暂的一生活了不到三十五岁,但他创作的乐曲,有人统计说一个人要抄写出来就要花三十年。他的出生好像就是为了把音乐带给人间。所以我给他刻的印,好像是他带着琴键和音符向人间走来。为什么要给贝多芬刻呢,因为“乐圣”不是外国人,而是弘一大师李叔同称授的,按传统,你送人家个称号,应授印为证,尽管弘一大师也是篆刻大师,他却忘了。他早已仙逝,已无法弥补,我只好斗胆代劳。施特劳斯是“圆舞曲之王”,圆舞曲是四分之三拍的三步舞曲。所以我在刻的时候,把每一个字都刻成三角形的。我还给邓小平同志刻了两方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科教后勤部部长”。他这两个职位,一个是人民封的,还有一个是自封的。有官无印可不行,我为他补刻两方,以表示对他的崇高敬意。

 

  钟 岩:最后,想请您为大学生寄语。

 

  李岚清:我想借用我书上的这几句话就可以了:音乐的魅力——使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

 

  钟 岩:非常感谢您!

 

 

 

200493日,“《李岚清音乐笔谈——欧洲经典音乐部分》出版新闻发布会”在教育部举行。《李岚清音乐笔谈》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建社50周年之际荣誉出品,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及文化艺术界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音乐普及读物,也是一部关于音乐与人生、音乐与工作、音乐与教育的交响诗般的著作。

  全书仿佛是一首如歌的行板,以亲切朴素的叙述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陈述50位经典音乐大师的心路历程,展示了欧洲经典音乐三百余年的历史。尤为可贵的是,李岚清同志从非专业音乐工作者的角度,将自己对欧洲经典音乐的爱好与理解,以及音乐对工作的帮助、对人生的启悟都凝练于文字中,为读者打开崭新的视野:音乐给人以直击心灵的力量,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书中还向读者推荐了这50位音乐大师的代表作品,简要解释了部分音乐常识与名词,并附有音乐欣赏光盘(DVD)一张。

  音乐是文化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把这本书献给所有现在的和未来的知识分子,以及所有喜爱音乐的人们,愿它能架起一座通往音乐的桥梁,让更多的人通过它进入音乐世界,了解音乐,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促进中国艺术更好地走向世界。

 

作者自序

 

  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文学、诗歌、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并进而促进了欧洲的工业革命。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一个经历了漫长中世纪缓慢发展的欧洲,逐步变成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欧洲,对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洲的音乐也同其他文艺形式一样,从17世纪开始走出宗教的羁绊,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从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巴罗克音乐,到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的古典主义音乐,以及整个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无论是从音乐的形式和内涵、音乐的表现和技巧、音乐的实践和理论,都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结出了累累硕果。

  欧洲经典音乐也常被人们称为欧洲古典音乐。我之所以称之为经典音乐,不仅是为了避免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的古典主义音乐相混淆,更重要的是想强调它的久盛不衰,百听不厌,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的境界。同时,欧洲经典音乐的基本理论和作曲技巧,也是其他音乐包括现代民族音乐发展和提高所需要借鉴的。我国的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但它的发展和提高,也需要吸收和借鉴欧洲经典音乐的精髓,这样才能在世界乐坛上产生更大的影响。这是我们常常强调的: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要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吸收其他民族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国当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正是我国音乐工作者们遵循这个原则辛勤努力的结果。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而且能够启发创意,有助于提高表达自我感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世界文化不断加强的交流与合作的形势。希望大家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对欧洲经典音乐予以重视,培养这方面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和丰富我国的音乐文化,完善自身文化修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介绍欧洲经典音乐方面,我国专业音乐工作者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出版过许多这方面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为一个经典音乐的爱好者,我看过不少这方面的出版物。在受益匪浅的同时,我感到很多出版物比较专业,普通读者不易看懂,难以引起他们对欧洲经典音乐进一步的兴趣。因此,多年前我就萌发了一个愿望:有朝一日,作为一个非音乐专业的音乐爱好者,我可否也写一本这方面的书,以期更有利于广大普通读者对欧洲经典音乐的理解。为此,我在多年分管文化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结合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在学习这方面知识的同时,注意收集和积累资料,作了若干笔记,但因为工作忙,无暇系统整理。在离开工作岗位并写完第一本书《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以后,我就尝试进行这项工作。

  以我个人的体验,要培养对欧洲经典音乐的兴趣,在聆听作品的同时,要对当时的主要经典音乐家有所了解。例如,他们生活的年代、家庭和时代背景,他们是怎样成为音乐大师的,他们的代表作,他们各自的音乐特色和在音乐史上的贡献,他们之间以及同其他文艺家的关系,等等。这些正是本书讲述的主要内容。为了增加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保持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小故事,并选配了多年来收集的有关这些音乐大师的图片。对于这本书,如果广大读者能看得下去,我就会感到欣慰;如果由此而对欧洲经典音乐产生了兴趣,那将是我更大的欣慰。

  本书的编撰出版,得到许多同志的帮助,特别是我国音乐教育家、音乐工作者和驻外使馆同志们的指导和帮助,对此我表示诚挚的感谢。尽管如此,对音乐我毕竟是外行,书中如有不妥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目 录

 

自序 …………………………………………………………(4)

本书编辑与作者的访谈 …………………………………… (7)

维瓦尔第(16781741)………………………………………(14)

传记 ………………………………………………………(20)

作品简介: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之“春”,第一乐章…(28)

谈乐:从维瓦尔第想到的 …………………………… (33)

亨德尔(16851759)……………………………………… (40)

传记 …………………………………………………… (47)

作品简介:《水上音乐》的“号笛”(Hornpipe)…… (53)

谈乐:伦敦——没有本土大作曲家的音乐中心……… (58)

巴赫(16851750)………………………………………… (64)

传记……………………………………………………… (69)

作品简介:《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乐章……… (75)

谈乐:巴赫与朱载堉…………………………………… (80)

格鲁克(17141787)……………………………………… (83)

传记……………………………………………………… (87)

作品简介:《奥菲欧与尤丽迪西》第三幕…………… (90)

谈乐: 很有创意的竞争 ……………………………… (100)

海顿(17321809)……………………………………… (105)

传记 ……………………………………………………(110)

作品简介:第94交响曲(惊愕),第二乐章 ………(115)

谈乐:为什么要在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中推介交响乐…(120)

莫扎特(17561791)…………………………………… (125)

传记 ……………………………………………………(130)

作品简介:《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 ………………(135)

谈乐: 只认识“莫扎特”牌钢琴而不知莫扎特何许人也 …………………………………………… (140)

贝多芬(17701827)…………………………………… (145)

传记…………………………………………………… (150)

作品简介:《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160)

谈乐: 初识贝多芬…………………………………… (165)

帕格尼尼(17821840)………………………………… (170)

传记…………………………………………………… (175)

作品简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180)

谈乐: 谁是第一个挑战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家,谁是********首小提琴曲的作者…………………………… (185)

韦伯(17861826)……………………………………… (190)

传记…………………………………………………… (190)

作品简介:《邀舞》………………………………… (195)

谈乐: 1786年在德国出生的韦伯到1948年在英国出生的韦伯看歌剧的发展 …………………………… (200)

罗西尼(17921868 …………………………………… (205)

传记 …………………………………………………… (210)

作品简介:《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第一幕第二场,“我刚才听到一点声音” ……………………………… (215)

谈乐: “罗西尼风格的里脊牛肉” …………………(225)

舒伯特(17971828 …………………………………… (230)

传记 …………………………………………………… (240)

作品简介:《美丽的磨坊女》第二首 “何处去?”… (250)

谈乐:怎样使“艺术歌曲”在现在和未来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 (260)

多尼采第(17971848 ………………………………… (270)

传记 …………………………………………………… (280)

作品简介:《爱的甘醇》第二幕,“偷洒一滴泪”… (290)

谈乐: 罗西尼、多尼采第、贝利尼在创始意大利美声音乐方面功不可没………………………………………(300)

柏辽兹(18031869)………………………………………(305)

传记………………………………………………………(310)

作品简介:《幻想交响曲》第四乐章,“赴刑进行曲”…(315)

谈乐: 雪中送炭的帕格尼尼……………………………(320)

格林卡(18041857)……………………………………… (325)

传记 …………………………………………………… (330)

作品简介:《伊凡·苏萨宁》,苏萨宁的咏叹调 ……(340)

谈乐: 格林卡为什么被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350)

门德尔松(18091847 ………………………………… (360)

传记 ………………………………………………… (370)

作品简介:《仲夏夜之梦》序曲 ………………………(380)

谈乐: 歌德和李斯特使魏玛成为德国的另一个音乐中心 ……………………………………………… (390)

肖邦(18101849 ……………………………………… (400)

传记 …………………………………………………… (410)

作品简介:《g小调第一叙事曲》 ………………… (420)

谈乐:《一曲难忘》与肖邦 ………………………… (430)

舒曼(18101856 ……………………………………… (440)

传记 …………………………………………………… (450)

作品简介:《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 (460)

谈乐:《新音乐杂志》的贡献 ……………………… (470)

李斯特(18111886 ……………………………………… (480)

传记 …………………………………………………… (490)

作品简介:《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第一部分……… (494)

谈乐: 原汁原味的《匈牙利狂想曲》 ……………… (500)

瓦格纳(18131883 …………………………………… (502)

传记 …………………………………………………… (504)

作品简介:《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前奏曲和终曲… (505)

谈乐: 瓦格纳歌剧改革的启示 ……………………… (507)

威尔第(18131901 …………………………………… (508)

传记 …………………………………………………… (510)

作品简介:《茶花女》第三幕,前奏曲和“永诀了,快乐的梦” ……………………………………… (512)

谈乐: 威尔第也是一位德高望众的政治家和慈善家…(513)

古诺(18181893 ……………………………………… (515)

传记 …………………………………………………… (516)

作品简介:《圣母颂》(声乐版)………………………(518)

谈乐: 从巴赫、古诺到李叔同…………………………(519)

弗朗克(18221890)……………………………………… (529)

传记 …………………………………………………… (520)

作品简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 (522)

斯美塔纳(18241884 ………………………………… (523)

传记 …………………………………………………… (525)

作品简介:《沃尔塔瓦河》………………………………(526)

谈乐:命运为什么总是与大音乐家们过不去? ………(527)

布鲁克纳(18241896)…………………………………… (529)

传记 …………………………………………………… (530)

作品简介:《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 …………………(531)

谈乐:我不赞成汉斯利克对音乐批评的态度………… (533)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534)

传记 …………………………………………………… (536)

作品简介:《蓝色的多瑙河》………………………… (537)

谈乐:《翠堤春晓》与约翰?施特劳斯…………………(538)

安东·鲁宾斯坦(18291894)……………………………(539)

传记 …………………………………………………… (540)

作品简介:《F大调旋律》 …………………………… (541)

谈乐: 三位鼎鼎大名的钢琴家鲁宾斯坦 …………… (542)

勃拉姆斯(18331897)……………………………………(543)

传记 …………………………………………………… (544)

作品简介:《c小调第一交响曲》第四乐章……………(545)

谈乐: 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 ………………………… (546)

鲍罗丁(18331887)………………………………………(547)

传记 …………………………………………………… (549)

作品简介:《伊戈尔王》,“波罗维兹人的舞蹈”…………(550)

谈乐: 化学家兼音乐家,还是音乐家兼化学家?……(552)

圣·桑斯(18351921)……………………………………(553)

传记 …………………………………………………… (555)

作品简介:《动物狂欢节》,“天鹅” …………………(556)

谈乐:是讽刺还是歌颂………………………………… (557)

比才(18381875 ……………………………………… (559)

传记 …………………………………………………… (560)

作品简介:《卡门》序曲和“哈巴涅拉” ……………… (561)

谈乐:比才是第一位欧洲的歌剧作曲家……………… (562)

穆索尔斯基(18391881)………………………………… (564)

传记 …………………………………………………… (565)

作品简介:《霍凡斯基之乱》序曲“莫斯科河上的黎明” ……………………………………(568)

谈乐:列宾的名画使我知道了穆索尔斯基.………… (569)

柴科夫斯基(18401893)………………………………… (570)

传记 …………………………………………………… (571)

作品简介:《天鹅湖》第二幕前奏曲……………………(572)

谈乐之一:无穷美妙的旋律……………………………(573)

之二:柴科夫斯基珍藏勃拉姆斯用过的指挥棒 ……………………………………… (574)

德沃夏克(18411904)……………………………………(575)

传记 …………………………………………………… (576)

作品简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一乐章 (577)

谈乐: 德沃夏克的乡愁 ……………………………… (578)

格里格(18431907)………………………………………(579)

传记 …………………………………………………… (580)

作品简介:《倍尔·金特》第二组曲,“索尔维格之歌”… (581)

,

谈乐: 易卜生与格里格 ……………………………… (582)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583)

传记 …………………………………………………… (584)

作品简介:《天方夜谭》第一乐章………………………(585)

谈乐: 富有魅力的俄罗斯民歌 ……………………… (586)

普契尼(18581924 ………………………………………(587)

传记 …………………………………………………… (588)

作品简介:《蝴蝶夫人》第二幕,“晴朗的一天” ……(589)

谈乐: 神秘的普契尼 ………………………………… (590)

马勒(18601911)…………………………………………(591)

传记 …………………………………………………… (592)

作品简介:《大地之歌》第三乐章“青春颂”…………… (593)

谈乐: 马勒的《大地之歌》引起的一场严肃认真的学术研讨 ……………………………………………… (594)

麦克道威尔(18601908)…………………………………(595)

传记 …………………………………………………… (596)

作品简介:《d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597)

谈乐: 音乐的新大陆 ………………………………… (598)

德彪西(18621918 …………………………………… (599)

传记 …………………………………………………… (600)

作品简介:《牧神午后》…………………………………(601)

谈乐: 德彪西的创新 ………………………………… (603)

西贝柳斯(18651957)……………………………………(604)

传记 …………………………………………………… (605)

作品简介:《芬兰颂》 ………………………………… (606)

谈乐: 芬兰值得歌颂 ………………………………… (608)

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 (609)

传记 …………………………………………………… (610)

作品简介:《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612)

勋伯格(18741951)………………………………………(613)

传记 …………………………………………………… (614)

作品简介:《一个华沙的幸存者》)……………………(615)

谈乐: 没有一座雕像是为了纪念批评家而设立的 (616)

拉威尔(18751937)………………………………………(617)

传记 …………………………………………………… (618)

作品简介:《西班牙狂想曲》第二乐章,“马拉圭那-西班牙舞曲” …………………………………… (620)

谈乐: 拉威尔喜爱中国文化 ………………………… (621)

巴托克(18811945)………………………………………(624)

传记 …………………………………………………… (625)

作品简介:《舞蹈组曲》 ………………………………(626)

谈乐: 两位匈牙利人与两位中国人 ………………… (627)

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628)

传记 …………………………………………………… (629)

作品简介:《彼特鲁什卡》交响组曲的第一段 ……… (630)

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631)

传记 …………………………………………………… (633)

作品简介:《彼得与狼》……………………………… (635)

谈乐:卢那察尔斯基与蔡元培 ……………………… (638)

格什温(18981937)………………………………………(640)

传记 …………………………………………………… (643)

作品简介:《蓝色狂想曲》…………………………… (644)

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 (645)

传记 …………………………………………………… (646)

作品简介:《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 …………………(647)

谈乐:肖斯塔科维奇的传奇色彩……………………… (648)

布里顿(19131976)………………………………………(649)

传记 …………………………………………………… (650)

作品简介:《青年管弦乐队指南》…………………… (651)

谈乐: 听到苏格兰人怎样唱《友谊地久天长》…………(654)

伯恩斯坦(19191990)……………………………………(655)

传记 …………………………………………………… (656)

作品简介:《西区故事》,“今夜” ………………… (657)

谈乐: 现代传媒与舞台艺术 ………………………… (658)

音乐常识和名词简介…………………………………………(700)   

 

厦门吉他网

厦门吉他培训中心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软件下载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  管理登录  
版权所有2024厦门吉他网(www.xiamenjita.com).中国 .厦门.
Copyright ©www.xiamenjit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ljw@jmu.edu.cn QQ:892368450
公安机关备案号:35021102000084
闽ICP备080035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