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中学校歌 五线谱/简谱/歌词
《双十中学校歌》歌词:钦吾侪学生雍融相聚一堂,鹭岛上,鹿洞旁,共研磨,发奋图强。琴习书,和弦乐,乐未央,一班班一行行,气象煌。勤毅信诚,敬业乐群,同学记着勿相忘,努力为国争荣光。
《双十中学校歌》简介
厦门双十中学1919年建校伊始,创办人、首任校长马侨儒先生即筹划谱写校歌,以激励师生奋发向上。1922年,前清秀才、国学家、《思明日报》主笔贺仙舫(名仲禹)先生受聘任双十中学国文教员,马侨儒校长即请他为校歌写歌词(可惜作曲者失传):“钦吾侪,学生雍融相聚一堂。鹭岛上,鹿洞旁,共研磨,发奋图强。习琴书,和弦歌,乐未央。一班班,一排排,气象煌。 勤毅信诚,敬业乐群,同学记着勿相忘,努力为国争荣光。”第一句可解释为“值得钦佩的这一代学生们,和谐、融合地相聚在一起”。歌词中的“勤毅信诚”4字,即被马侨儒校长选作校训,直至今日。
关于双十校歌,1949届初中毕业生汪锦树以《相聚时难别亦难》为题,记载了一则感人轶事:1998年10月,已移居美国的双十中学老校长、80多岁高龄的吴厚沂先生,因事回国,居住在厦门大学建文楼,一群老学生去拜访他。“我以无限深情的语气问:‘吴校长,您还记得校歌吗?’神思片刻,他应声与我们同唱那铭刻于心、激发双十人向上的歌曲,当唱到最后那‘勤毅信诚,敬业乐群,同学记着勿相忘,努力为国争荣光’几句时,我俩情不自禁地伸出手左右交握着,伴随那焕发青春的节奏,拍起了发人深思的掌声,仿佛回到了当年虎豹馆前的广场欢聚同庆的情景。”
双十中学校歌 五线谱/简谱/高清晰乐谱免费下载方式 1、请到厦门吉他网上层目录:吉他谱下载(曲目列表); 2、请到网站首页左侧——站内搜索——(下拉菜单)吉他谱下载——输入歌曲名称
双十中学简介
厦门双十中学创办于1919年。校庆日定为10月10日,取名“双十”,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创办人是爱国华侨马侨儒先生。最早的校址在霞溪路口,校名是厦门双十乙种商业学校,马侨儒先生为首任校长。1923年菲律宾华侨林珠光捐巨资买下箭场地皮,学校迁至鸿山北麓,即现在镇海校区所在地。1925年正式更名为厦门双十中学。1938年至1946年抗战爆发,内迁平和小溪8年。在1956年以前的47年间.厦门双十中学是侨办的私立学校,1956年起改为公办学校,仍用旧名。1965年改称“厦门八中”,1983年又恢复双十中学校名。1996年4月通过省一级学校达标验收。2005年9月,枋湖高中新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首批高一800多名学生到新校就学。高中新校向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开放性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示范性窗口学校的办学目标挺进。
双十中学学校历史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创办于1919年10月,迄今已经走过87个春秋。87年前,菲律宾爱国华侨儒先生、林珠光先生等人和厦门商界知名人事,在厦门霞溪仔街创办新学。为纪念辛亥革命,将其命名为“厦门双十乙种商业学校”。学校设商业、新闻两科,由林珠光先生任校董会董事长,马侨儒先生任校长。学校创办伊始,规模甚小,仅租用一座民房为校舍,师生员工仅几十名。1924年,学校迁址于鸿山北麓“外清箭场仔”(即今之先址),改称“厦门私立双十商业中学”。
1925年,学校扩展为六年制高、初中普通中学,正式定名为“厦门私立双十中学”。学校以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之的教育理论为办学指导思想,积极筹募资金,添建校舍,增置设备,大力聘请优秀教师,扩大办学规模,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成为闽南一所学生数最多的中学。1934年参加全省中学毕业生会考,取得全省第一的成绩;参加厦门大学入学考试,夺得九个科系的熬头。学校办学质量居全省第一流,各方面成绩也居全省前茅。学校还首开厦门各中学男女同校之先河,并增设小学部。
1937年,学校因抗日内迁至平和县。师生一边在简陋的校舍里坚持学习,一边展开各种抗日救国活动,影响很大。学校校风纯正,声誉很高,学生数逐年增加,超过1000人。
抗战胜利后,学校于1946年从平和迁回现址。学校聘请一批国内教育界和知识界知名人士到校任教,学校发展欣欣向荣,办学质量闻名遐迩。同时,在中共底下党组织的支持下,学校进步师生和厦门大学师生一道投入反饥饿、反破坏、反内战等斗争,迎接厦门解放。
1949年10月7日,厦门解放,学校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1956年,学校由政府接班,改为公立学校,校名为“厦门双十中学”。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1959年,学校跻身全省先进行列,被评为“红旗中学”,荣获中共省委、省人民委员会颁发的“全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奖旗,成为省重点中学。1960年在全国文教群英大会上,被授予全国“教育先进单位”的称号。
1965年,学校改名为“厦门第八中学”。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学校在建国后所取得的成绩被全盘否定,学校行政机构和党组织曾一度被迫瘫痪,无法正常工作,大部分领导和教师惨遭迫害,整个教师队伍被摧残、肢解;学校教学设备招受严重破坏,图书等体育音乐器材被洗劫一空;更严重的是几代人不懈努力而形成的优良校风和优秀传统在“文革”期间荡然无存。学校遭受了空前的浩劫,留下了难以言状的创伤。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家拨乱反正。学校再依次焕发出青春光彩,开始了新的征程。学校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打好基础、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鼓励学科拔尖,培养创造才能”为指导思想,形成“团结、勤奋、严谨、进取”的良好校风,素质教育硕果累累。1979年学校重新被列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83年学校恢复原校名“厦门双十中学”。
1996年通过省一级学校达标验收。继1980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之后,1984年学校双夺省高考文、理科状元,1987年理科高考总评均分全省第一。1999年高考文理科总分和上线人数居全市第一,其中文科总分居全省之首,中考平均总分个各单科平均分居全市第一,并囊括了全市个人总分的前42名。学校的高考、中考成绩连年名列省市前茅,学生参加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和各级各类竞赛喜讯连连。学校在1984-1988年连续五年荣获市中学生田径竞赛团体冠军,男牌、女篮、棒球、棋类等单项冠军,荣获省体育先进单位称号。1998年学校高中合唱团荣获全国首届全国中小学文艺会演节目一等奖并晋京汇报演出。
厦门双十中学历任校长为:马侨儒(1919-1925)、王宗仁(1925-1926)、黄其华(1926-1937)、张芝麟(1937-1945)、吴厚沂(1945-1949)、黄世卫(1949-1950)、张堆金(1951-1953)、李永裕(1953-1965)、郭秀珍(主任、女、1969-1972)、陈瑞兰(主任、女、1972-1976)、张克莱(1976-1979)、李永裕(1979-1980)、吴叔苑(1980-1988)、王毓泉(1988-2001)、陈江汉(2001-2006)、陈文强(2007-今)。
关于《双十中学校歌》词作者——贺仙舫(名仲禹)
贺仙舫(名仲禹)编《厦门乡土志》
贺仲禹著《绣铁庵业集》民国平装书1928年,32开,100页,闽南职业学校出版;
贺仲禹应菽庄花园园主征文,菽庄花园四十四桥:获得首奖的长诗之句:“有时涛头万顷拍桥来,浪花飞雨作晴阴;有时一镜波平万籁集,游鳞澄刺载浮沉……四时朝暮景光异,色色形形万状临”那样诱人,引人胜景。
舒婷《大美者无言》:像黄奕住这样的开明士绅,屡投巨款于公众教育,却不让女儿(黄萱)上大学,有点奇怪吧?其实黄奕住虽然头脑敏锐、性格坚韧,能筹谋、善经营,毕竟出身乡间“剃头担”,文化程度不高,这使他决心要让女儿(黄萱)成为真正的名媛淑女。为此,黄奕住特别为英文已经很不错的女儿(黄萱),重金延请一批像鄢耀枢、贺仙舫这样的名儒硕彦,施教经书格律,一习就是整整5年,为黄萱的古典文学打下深厚基础。
贺仙舫(名仲禹)轶事
海的女儿林巧稚。《厦门的租界》一书仅提到惠安名贤贺仲禹(仙舫)先生在厦门女子师范学校教授中文,其余均略焉不提。鼓浪屿高等女学是一所英国人办的女子师范学校,其实就是一座两层的楼房,楼上楼下十几间房,有教室、活动室、琴室、画室等,大露台可以看海,花园可以做游戏。三十几个女孩子就在这座楼里快乐地跑上跑下。她们大部分是鼓浪屿的女孩子,有的来自对岸的厦门,少数来自漳州、泉州、金门等相邻地区。鼓浪屿高等女学是义务教育,课本是学校赠送的,自己备些纸笔等用品就可以上学了,少数买不起文具的,学校也会赠送。这是英国长老会在鼓浪屿传播自己的文化和教义的机构,老师多为献身基督的教徒,自然科学和英语等科目主要由外籍老师担任。为兼顾中国学生掌握传统文化,学校特地聘请了一位晋江籍的老秀才来担任国学老师,就是贺仲禹。可怜贺老先生,既钟情于高等女学的薪金和优厚的生活条件,又放不下对老祖宗的崇敬与热爱,怀着矛盾的心情,留着个稀疏的长辫子来到鼓浪屿。在满街夷人的地方,唯一能坚持他的立场的是,高高扬起他瘦削的下巴,乜斜着混浊的老眼,踱着八字步走路。这样自我感觉会好一点。
每当早晨九点多钟时,太阳刚刚蒸起海面的水汽,屋舍、岩石沐浴在雾霭里,相思树开始互相拉拉扯扯的时候,高等女学心形的窗户里,就传出了整齐划一的书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或者是:“……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见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清脆悦耳的女音在街巷里萦绕,让人听了感到由衷的喜悦,路人都会因此而快走两步,跟人打招呼时声音也大了许多。与教堂里唱诗班的圣歌相比,汉语抑扬顿挫的朗诵,充满古韵的诗文,更让人心旷神怡,仿佛回到了童年。这样,贺仲禹对自己的工作就非常满意,他会用不伦不类的“晋江英语”对学生喊道:“Very贴!”学生就哄堂大笑。“贴”是晋江话“好”的意思,“很好”叫“牙贴”。在叽里呱啦的洋话环境里,贺老先生说话难免有走火的时候。但他的专利“Very贴”连外籍老师也喜欢拿来用,学生更是到处“贴”了。
贺仲禹教得高兴时,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自己摇头晃脑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时吟得太投入,竟进入休眠状态。等他睁开迷糊的双眼,花白的长辫子会被绑上一只蝴蝶、蜻蜓或一朵小雏菊、三角梅等,一群女孩子咬着嘴唇在他面前偷笑,为首的就是那个叫琳达的“螺头”。贺仲禹觉得自己一介书生被小女孩捉弄,师道尊严威风扫地,如何了得?正要发作,那小冤家“螺头”就会跨一步上前,轻轻问道:“先生醒了?”双手恭恭敬敬奉上他掉在地上的旱烟袋,替他把捻纸吹燃。或是,他吟哦得咳嗽不止的时候,她会关切地问:“先生可要吃茶?”不等他点头,她就飞快地跑回家,端来一壶功夫茶。她家离高等女学只隔了一道小巷,以她灵巧的身手,不到三分钟就可把茶水一滴不洒地端过来。这样的话,贺仲禹就是要发作也找不到出口,何况谁不喜欢这鬼灵精怪的“小螺头”呢?那些蝴蝶、蜻蜓就是她用竹叶、青草编成的,惟妙惟肖,可爱至极。一旦小把戏被发现了,她就真心实意地说:“我想把它送给你,你愿意接受吗?”在闽南话里,没有“您”和“你”之分,否则,她一定是用“您”的。这等乖巧,岂有不受之理?无怪乎玛格丽特小姐对她欣赏备至,说她心灵手巧,将来是做医生的好材料。
“小螺头”经常问贺仲禹一些难题,让他下不了台。比如:
“长城是让孟姜女哭倒的吗?”
刚开始,贺老夫子还没领教过“小螺头”的迂劲,理直气壮地答道:“是也。”
“她怎么把它哭倒的?”
“这……这……”
老夫子还没想出答案,“小螺头”就喊道:“我不相信!”一扭头跑了。
贺仲禹想把她喊回来教训一下,但又知道说服不了她。此等道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都要刨根究底,便没有道理好讲。再说高等女学鼓励学生自由思想,老师不得打骂学生,贺仲禹也不敢造次。他觉得正是洋学堂对学生的放纵,才导致女儿家不受调教。
但是,话说回来,如若他的教学生涯中没有了“螺头”的纠缠,也是寡淡了一点。有些问题的探讨,还真让贺仲禹喜出望外。
有一次,林巧稚一脸严肃地问:“先生,你说上帝和女娲谁厉害?”
这又是贺仲禹没有想到的,只好搪塞着:“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我觉得,”林巧稚显然是深思熟虑过了,“我觉得,他们一样了不起。所以,女的不比男的差。”
她列举了一些事例,如:上帝创世纪,女娲则用五彩石补天。因为女娲是女人,做事更仔细一些,而且都自己动手,不像男人只是差遣女人干活。补天时,女娲先捡了五彩石,洗净,炼成膏,再补,使五彩石成为星星点缀夜空。
“等等。”贺仲禹发现了破绽,“你怎么知道女娲先把石头洗净了?书上没有说。”
“女人做事情都这样的,不洗净,她不会放到锅里去。”林巧稚不容置疑,继续说,天不平,她就折了鳌足支撑四极,让天地开阔。这是好的。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人,造男人和女人。女娲用黄土造人,造男人和女人。有时,干脆自己生,与伏羲通婚,生了孩子,成了人类的始祖。这也是好的。上帝不高兴人类的贪婪、强暴、仇恨和嫉妒,要消灭这些丑行,让挪亚造方舟,又下了四十昼夜的大雨,淹没一切,人类得以重新开始,从鸽子衔回橄榄枝的时候开始。女娲也一样治平滔天洪水,杀死四脚猛兽,让人民安居乐业。这也是好的。
林巧稚作这些对比时,贺仲禹听了心中暗喜:好啊,洋人忙了半天,总算培养出说公道话的人了。但他迷信,对所有的神都不敢得罪,只哼哼哈哈道:“传说而已,传说而已。”他自己却在心里谋算好了,按“小螺头”的说法,女娲与上帝一样厉害,那中国人就比洋人强,因为女娲是女人,她身后必然要有个强于她的男人,这就意味着中国有一个比上帝还厉害的男人。但贺仲禹不敢想,也不敢说,他怕遭上帝惩罚。
那时林巧稚还没有受洗,无拘无束。两年后,她皈依基督,就没有这些言论了。但她的兴趣点转移到自然科学上来,看到贺老先生黑洞洞的大嘴只剩几颗门牙,那仅存的几颗门牙也摇摇欲坠,牙根脱离了牙床,像出土的竹笋,“小螺头”就问了:“先生可知道人类有几颗牙齿?”
现在贺仲禹知道了林巧稚的麻烦了,不敢大意,谦虚地说:“老朽不知。”
林巧稚5岁上幼稚园,8岁上蒙学堂,12岁上高等女学,已学得许多自然科学知识,便热心地教导自己的国学老师:“告诉你吧,人类有36颗恒牙。你的都掉哪去了?”
贺仲禹用舌头在口腔里扫了一圈,觉得自己并没有弄丢那么多牙齿,便问:“36颗?何以见得?”
“嗯,你算算吧。”她张开自己的嘴巴,说,“一颗不少。”
贺仲禹看着人家满口洁白的牙齿,好生羡慕,只得用漏风的嘴结结巴巴地说:“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厦门吉他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