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吉他论坛日月潭→日月谈→日月弹(聊天版 Chatting) → 各地商人的特点
查看完整版本:各地商人的特点
2010-6-1 14:51:46

(转载)

一、北京商人 
1、北京人非常实际,不论他们做什么,都给人一种务实的感觉。 
2、在生意场上,北京人恪守一条格言:“骗朋友仅是一次,害自己却是终生”。 
3、在企业产品推销上,北京人的观念是“好货与用吹”。 
4、北京人进的货,常常是二三手的价格。 
5、面子这玩意,虽说害苦了北京人,但是与北京人做生意,还真得重视面子。 
6、北京的生意人深知人们有“跟着哄”的特点,于是千方百计加以利用。

 二、上海商人 
1、上海人做生意的目的十分明确,经济利益是唯一准则。 
2、在生意场上,没有利益的事上海人决不干。 
3、上海人只求得到应得的部分,非分只想不多。 
4、与上海人做生意,常常会因个别小问题争论不休,时间拖得很长,所以跟他们做生意要有耐心。 
5、上海人守规矩,一旦签定了合同,如无不可抗拒的外力影响,一般大都按合同办事。 
6、和上海人做生意,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会容易成功。 

三、广东商人 
1、和广东人谈生意,除了钱一切都白搭。 
2、在广东人眼中,有了钱,就有了地位,有了面子。 
3、在广东,人人都忙忙碌碌,为生计而忙碌,为挣钱而忙碌。 
4、广东商人总是以最能显示其实力的一面与你接触,他的服装一定是名牌,手提包一定是精美昂贵的密码式手提箱,手表一定是世界名表。 
5、广东人敢闯敢干,在商场上是最善于借鸡生蛋的。 
6、广东人很迷信,尤其是生意人更是这样。 

四、东北商人 
1、与东北人做生意,只要做出些感情投资,没有办不成的事。 
2、与东北人做生意,首先要对东北人的脾气有所认识。这是与他们做生意的基础。 
3、与东北人做生意决不可小气,该出手时就出手。 
4、想要到东北做生意,没有惊人的酒量是很难在商界立足的。 

五、安徽商人 
1、安徽人尚文的传统,培育了徽商“贾而好儒”的品格。 
2、安徽商人也重视把企业的成功希望寄托于官场上。 
3、淮北人在做生意时,重信义,办事爽快,但契约观念不强。 
4、淮南人具有商业头脑,安徽商人大多产于此地。 

六、山西商人 
1、山西商人大多数白手起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他们靠的是勤俭吃苦的创业精神。 
2、山西人经商以信以诚为本。 
3、山西人做生意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薄利多销,产销结合。
 
七、陕西商人 
1、与陕西人做生意,可以重在旅游业的合作和产品的开发上进行。在发展旅游业方面突出“古”字。 
2、与陕西人做生意时,可以在发掘他们的传统产品上动脑筋。 
3、制药贩药,是陕西商人的拿手好戏。 

八、四川商人 
1、针对他们不愿意经商的心态,与他们做生意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上门,充分利用四川人的巨大消费市场,创造商机。 
2、四川人很少干损人利己的事。 
3、生意场上的四川人视信誉为生命。 

九、河南商人 
1、河南人谈生意,往往是外似木讷,实则精明,但某些河南人的精明常常是只顾眼前利益,斤斤计较的“小聪明”。所以,人称一些河南人“办事像猴子”,爱耍“小聪明”。 
2、某些河南人做生意总是以保本为前提,小富即安,见好就收,没有长远的经营战略。 

十、湖南商人 
1、湖南人做事认真、肯吃苦,并且他们大都天生多才干,一旦他们投入市场之中,就会大有作为。 
2、在与湖南人做生意的时候,一般来说,在质量上是大可放心的。 
3、湖南商人多实行薄利多销的策略,加速资金周转。 

十一 西北商人 
1、有些西北人可谓是懒得出奇。因此,要与他们做生意,只有把生意送上门,把物品放到他们的手中,你才能赚到钱。 
2、在生意场中,精明的商人做生意,往往不会应该岸边有几尾小鱼就放弃到深水中捉大鱼的目标;而某些西北人却不管臭鱼烂虾抓上一把就跑。 

十二、山东商人 
1、山东商人在做生意的时候讲究一不能违背良心,二不能对不起朋友。 
2、与山东人谈生意,没有酒,谈话就索然无味。 
3、山东人可以吃苦,但不敢冒险。他们宁可在家里稳当地吃煎饼,也不肯外出闯荡。 

十三、湖北商人 
1、湖北人不服输,在与他们做生意的时候,应该正视他们的这种精神。 
2、小心湖北商人的盗牌和水货。 
3、湖北商人死要面子,跟他们做生意的时候,你一旦让他们丢了面子,就不会和你做生意了。 


十四、福建商人 
1、与闽南人做生意时,对他们敢拼敢赢的特征应给予认真的重视,认真对待。 
2、石狮人什么都不怕,就怕不让做生意。所以石狮人不仅善于做生意,而且乐于做生意。因此与石狮人做生意是投其所好。而且最好能打打桥牌。 

十五、河北商人 
1、在生意聚会中,河北商人不吵闹,很少激动,他们话不多,总在一旁抽烟静听。河北人不愿在高谈阔论中出什么风头。 
2、河北人平实、重义轻利。 
 

十六、江西商人 
1、江西人好安稳,知足常乐,生活过得去一般不愿意从商做生意。 
2、注重“商德”,讲究“贾道”,建立商业信誉是江西商人致富的一个成功之道。 
3、江西的经营方式是个体经营。 

十七、云南商人 
1、云南人做生意,一般做的是诚实买卖,赚的是明白钱。 
2、云南人不会耍小聪明、拐弯抹角,而是坦荡、直率,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 
3、云南商人特别不愿意任人驱使。 

十八、海南商人 
1、海南人有很强的保守主义。 
2、海南商人喜欢投机。由于投机,海南商人多形成目光短浅的思维定势。 
3、海南人是受得了穷,吃不了苦。 

十九、香港商人 
1、香港人的灿灿黄金是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搏”出来的。 
2、香港人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利字当头。 

二十、澳门商人 
1、澳门的商品经济比较成熟,澳门商人比较讲究商业道德和信誉。 
2、赌和博也融化到澳门人的性格上去,敢于赌命可以说是澳门人一大特点 
3、澳门商人是****胆的,最敢于冒险,究其原因,他们就是具有赌徒的心理,敢于去赌一把。 

二十一、台湾商人 
1、忍耐和固执,是台湾商人经商的特点,不仅表现在经商上,还表现在他们的人生态度上。 
2、在生意场上,台湾商人信奉的是说一句算一句。 
3、台湾人很忌讳以雨伞当礼物送人,因为在台湾方言中,“伞”与“散”谐音,“雨伞”和“给伞”同音,非常容易引起对方的误解。 

2010-6-1 14:54:54

回族的经商习俗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回族具有经商的良好习惯和历史传统,其经营范围、经营内容、经营形式以及经商道德,表现出了鲜明的回族经商习俗。
    
    一 伊斯兰对回族经商习俗的影响
    
    回族自古至今,喜好经商,具有经商的意识,积累了许多经商的本领和经验,形成了许多世代传承的经商习俗。从历史上看,其先民早在唐宋时期就由阿拉伯、波斯等地来到中国经商。元代以后,回族虽然拥有了土地,但他们并没有单一在土地上做文章,而是坚持农商兼顾,且城镇回民一般都以商为主,靠商生活。时至今日,回民在全国各地的流通领域,仍很活跃。如甘肃临夏、宁夏同心和吴忠以及陕西、新疆、山东、河南、河北、青海、云南等回民集中的地方,回族群众成为当地经商的带头人。特别是在我国一些边远落后的地区,人们对经商还有这样那样看法的时候,回民仍以经商为荣,遇到好的机遇绝不放过,包括回族清真寺上的阿訇也经商。如宁夏同心县,回族人口占80%,过去一直是贫困县。1988年在该县建立了流通试验区,允许农民从事长途贩运,开展商业贸易活动,在短短四年时间内,全县有三万余人经商,贫困面由 53%下降到7%,75%的农户盖起了新房,农民拥有摩托车一千七百余辆,小汽车数百辆,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丝绸之路和唐藩古道的必经之地,这里的回族从事商品经营的达八万多人,固定经营者三万余人,尚有四万余人往返于州内外,以及东部和西部各大城市。

    回民为什么善于经商呢?这与伊斯兰教有很大的关系。伊斯兰教创立前,阿拉伯半岛的汉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商业要道之一。而在这个地区的麦地那、麦加等城市,几乎人人都从事商业活动。伊斯兰教创立后,联系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吸收了阿拉伯人的传统生活习俗,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与经济主张。《古兰经》当时对商人提出了许多鼓励、支持经商的要求:一是明确了经商的重要地位。《古兰经》中有二十多处提到“出外奋斗”者,“大地上寻找财富者”,主要指的是商人,充分肯定了经商是真主所喜爱的职业,认为商人是高尚的。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还说:“商人犹如世界上的信使,是真主在大地上的可信赖的奴仆”,“诚实的商人在报应的日子将坐在主的影子之下”。二是鼓励人们走出去大胆开拓财源之路,要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甘愿吃苦。《古兰经》中强调:“谁为主道而迁移,谁在大地上发现许多出路和丰富的财源……真主必报酬谁。”“不要因困难、路遥和危险而灰心丧气,真主是喜爱坚忍者。”穆罕默德曾说:“我是个商人,每派商队,必在早晨,获利甚大。”

    由于伊斯兰教经典多次强调经商的地位和意义,加上穆罕默德本人亲自从事经商活动,这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我国回族起了极大的影响作用。

    二 回族经商的类型与主要内容

    (一)珠宝业

    珠宝业是回民经营的一个传统项目。早在公元7世纪前后,有许多波斯人来到扬州、长安等地,从事以珠宝为主的生意。据史书记载,波斯等西域国家的主要特产就是珍珠、宝石、翡翠、玛瑙以及其他香科和药物等。

    唐代,在广州波斯人的商船很多,“并载香药、宝石,积载如山,其船深六七丈”,在长安的东市、西市和广陵有很多胡人开的商店,这些”胡店、胡邸专售宝石、象牙、琉璃、珍珠”等货物,其中大多数都是珠宝。他们开珠宝店,说明他们熟悉珠宝,识别珠宝,所以也善于做珠宝生意。在民间也流传很多回回识宝的故事,唐人笔记当中也记载了不少这方面的故事。如张读的《宣宝志》记载:严生拾到一个珠子后认为是“弹珠”置于箱中,但在一次游长安时遇到一胡人竟叩马而言道“衣裹之中有奇宝,愿得一见”,并以30万为价,说此“弹珠时西国的清水珠”,“若置于浊水,冷然洞彻”。可见波斯人的识宝能力。

    宋朝,广州、明州(宁波)、杭州准许大食等商人前来中国交易,商人以珊瑚、琥珀、珠琲、玛瑙、玳瑁、水晶等物来交易,特别是像犀珠玉至宝物,每年进来很多。宋人编著的《太平广记》有好几卷中都记载了胡商从事珠宝生意,善识宝的事。如卷33《神仙盛遇传》条,卷402《守船者》条、《李勉》条,卷403《玉清三宝》条等都有过记载。

    元代回民经营珠宝的也很多。据史书记载,泉南有一个回回,是蒲氏的女婿,他家里很富,有船80艘,珍珠130石。元史载:“回回勃克、马合谋沙等献大珠,邀价数万锭”,“回回以宝玉鬻于官”。说明回民继承其先民的行业传统。

    到了明代初,珠宝业更加兴旺。由于回民多居住在沿海各大城市和港口,善于鉴识珠宝,每次出去做生意,总是以廉价买回珍宝奇玉,所以在回族当中流传着许多“回回识宝”的故事。明谢肇淛《五杂俎》卷12《物部》4,就记载了两件回回识宝的故事。《塞外杂识》记载:“西宁之西五十里日多坝,有大市焉,细而东珠玛瑙,粗而氆氇藏香,中外商贾咸集。一种缠头回回者,万里西来,独富厚于诸国,又能精鉴宝物,年年欠易,以千百万计。”这说明早在历史上回族做珠宝生意的人确实不少,而且不少人家已发展成百万富翁。

    由于回回善于识宝,又善于经营珠宝,所以在明代就获得了“识宝回回”的荣称。“其人善鉴识,故称曰识宝回回。而种类散处南北,为色目人甚伙。”清以后回族不仅经营珠宝,而且还经营文物、古玩、字画等,事实上回民在元以后历代朝廷定都的地方,都经营珠宝业,供宫廷和上层有钱人购买,如北京的珠宝玉器行,一直被回回所垄断。早在清代,居住在北京城里牛街和花市的回回就专门经营“金珠”、“玉器”、“古玩”。嘉兴有开设银楼的郭家,有号称沙百万的沙家。民国建都南京后,北京的珠宝业衰落,而南京珠宝业开始兴旺,贡院西街的珠玉店,达官显贵来来往往,门庭若市。在中央商场内也有了珠玉业,一家****的珠金店就是北京回民常子春开设的;另一家命名为“中央首饰商店”的是回民改氏开设的。南京的侯家三兵还开设了珠宝交易公所--珠宝汇市。在同一时期,上海的珠宝业也非常兴旺,有珍珠玉器,还有古玩、字画等,这些店铺都在城市最繁华的地段,而且都由回回所垄断。1871年后上海出现了第一家回民开设的古玩店“天宝斋”,其他城市如苏州、西安等,也都有一些首饰店。所有回回开设的金银珠宝店利润都很高,俗有“三天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之说。现在扬州从事珠宝生意的回民占的比例较大,俗称“鬻宝回子”。

    回民除了开设珠宝店以外,主要名城都有一些识宝回回,经常走街串巷收破烂。他们不是为收破烂而收,而是想从中发现珠宝,获取厚利。他们收来的破烂,有的是多年来不被别人鉴识的石宝,有的是被污垢和灰尘隐蔽了多年的金钱,还有不少价格昂贵的古董等等。

    回民从清代以来采矿的也很多。云南、西北等不少地方的铜矿、银矿、砂金矿都由回回矿工开采和冶炼,出现了许多采矿冶炼大师和财主。直到现在,甘肃、宁夏等地的回民经常在黄河边澄砂金。民间还有一些银元、古董的收藏家等等。

    (二)香料业、医药业及其他

    回民经营的香料业、制药业、制瓷业等也蜚声海内外。

    宋时回回先人就从事香料和药物的贩卖。就香料而言,就有几百个品种,其中销路广、影响大、比较驰名的主要有:乳香、龙涎香、苏合香油、蔷薇水、木香、丁香、没药、金颜香、安息香、肉豆蔻、檀香等。回民贩卖的这些香料,用途很广,有的本身就是一种药物,也叫香药。有不少香料还可以食,是一种高级营养品,如龙脑、乳香等。回族先人贩运香料数量很大,有的一次就是七八万斤,这与宋时香料消费热有一定关系。“宋之经费,茶盐矾之外惟香之利博。”从皇帝到百姓都有烧香之习。有些达官贵人一夜就焚香几十炷乃至百十炷,有的在面食和宴席食品中加入香料,专门做香料食品。有些名贵香料还被制成各种药品,治疗各种疾病。

    回民以卖药为业,从事医药贸易的习俗至今在回族当中颇多,这与回族先人早在唐宋时从事卖药的传统有关。据史书记载,在唐宋时期,回族先民把中亚、西亚的波斯、阿拉伯的先进医学传入我国。有的人本身就是行医的,有些虽不专门行医,但也熟悉医药,因此,也擅长从事医药贸易。在《太平广记》中记载:“令小吏持往扬州卖之,冀有识者。诫之:若有卖者但高举其价看至几钱。其人至扬州四五日,有胡求买,初起一千,累增其价至三百贯文。胡辄还之,初无酬酢。人问胡日:‘是句容县令家物君必买之,当相随去。’胡因随至句容,县令问:‘此何物?’胡云:‘此是销鱼之精,亦能销人腹中块病。有人患者,以一片如背端,绳系之,置病所,其块即销。我本国太子少患此病,文求愈病者,赏之千金。君若见卖,当获大利。’今竟卖半与之。”由此可见回民对医药之熟悉。因此,回民不少药品和药方受到当时汉民及其他民族人民的喜爱和重视,有的当时就推行,并在历代许多医药书籍如《证贵本草》、《日用本草》、《本草全篇》、《本草纲目》等等中也专门有记载。

    (三)饮食、屠宰业

    饮食业是回民习惯和熟悉的一项传统行业,是回族经济的主要内容和显著特点。回族谚语日:“回回两大行,小买小卖宰牛羊”;“回回两把刀,一把卖牛肉,一把卖切糕”;“回族三大行,羊肉、馒头、贩粜粮”等等。这说明回族从事饮食业的人数之多,也说明回族饮食业与鸡鸭、牛羊屠宰业等相联系。

    回族为什么从事屠宰、饮食业的人数这么多呢?回族从明朝以后,由于民族压迫,除少数地区外,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回民几乎都是人多地少,且多沙荒地、盐碱地,这样靠单一的农业很难维持生活,这就迫使回族人民在从农的情况下,不得不从牧、从商。围绕农牧业,养牛养羊养鸡鸭兔等,进行屠宰和饮食业等,逐步养成了回民多从事饮食业的习惯。如北京的牛行多设于牛街,明代牛街以宰牛为业的达万人左右。据清代《冈志》记载:“牛街”西街每日午后宰牛、羊数百,倚仗牛羊为主,“凡十余行,无虑数千家,莫不饱食暖衣,仰街牛羊”。

    新中国成立后,回民在全国各地从事饮食业的更多,而且发展也很快。如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回民,他们有一部分人在本地从事饮食业,有一部分分散到西北和全国的一些大城市去开饭馆。广西雁山良丰街的回民几乎全部从事饮食业。还有些地方已形成饲养、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线,如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他们从屠宰、剥皮、剔骨、分割、入库等都实现了半机械化,年加工羊肉675万斤,屠宰牛羊8万只,一批穷困回回村已变成了富裕村。

    回民从事饮食业的,一般都居住在城镇街区和交通要道旁边,经营的饮食业门类越来越多,主要有零售牛羊肉鸡鸭店铺、饭店、茶馆、炒货、干货、鲜货、小吃等。仅饭馆经营的品种就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有面食类、甜食类、肉食类、凉粉类、流食类等等。从味道上讲,有甜、香、咸、辣、酸;从硬度上讲,有软、硬、酥、新、脆;从烹调技术上讲,有蒸、炸、煮、烙、烤、煎、炒、烩、熬、漩、冲、熏;从颜色上看,有白、黄、红、绿。

    回民的经营方法也很灵活,有的饭馆以信誉招揽顾客,大多数人慕名而去,有的在繁华热闹区坐卖,有的大声叫卖,有的拿上食品走街串巷,送货上门。

    回族饮食业的特点是,以牛羊肉、小吃、糕点等名扬全国;以干净、卫生(不吃死物)、热情、好客招揽顾客;以品种多、花样新、制作细、味道香博得人们的高度赞扬;以薄利多销占据市场。

    (四)马贩、驼队、羊皮筏子及其长途贩运业

    马贩、驼队是回民普遍经营的一个传统行业。

    回民在历史上就喜欢养马、骡、驴、骆驼,还经常贩运牛、羊、马、驴、骡子、骆驼等,内蒙古包头等地的回民因靠内蒙古大草原,所以一般回民都以贩卖牲畜为业,从中营利。但大多数“马贩”主要用驴、马、骆驼经常出去搞长、短途贩运,而且走时找几个伴儿一起走,所以,过去回民习惯称马贩为“赶脚”、“马帮”、“驼帮”、“吆骡子”,把赶车、马、骡的人叫“脚户”。在民间还流传不少脚户在野外吃苦耐劳的故事,流传着许多脚户心慌时在野外唱的独特风格的“花儿”,如《脚户令》、《吆骡子》等等。古代文献中也有不少记载,如“车夫、骡夫多半回民”。

    马贩、驼队不仅在甘、青、宁、新各地有,云南、内蒙古等省区的回民也以赶脚为业。早在明、清两代,甘肃平凉、天水和陕西、内蒙古等地的穆斯林商人,常常拉着大批驼队,到宁夏吴忠等地赶集贩运货物。回族的马贩、驼贩等主要是贩运煤炭、食盐、碱、米面、油、茶、百货、绸缎布料、瓷器、皮毛、药材等等。

    回民有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赶脚搞贩运,不管是赤日烫人的暑夏,还是雪花漫天的寒冬,忍饥挨渴,长途跋涉。宁夏、内蒙古有些搞长途贩运的回民经常上新疆、跑湖广、下江南、走庆阳,在茫茫的戈壁滩上风餐露宿,一去就是几个月,甚至还有几年才回来的。回族的马贩、驼队对边疆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现在回族的马贩、驼队少了,主要在偏僻的山区还用马、驴、骡、骆驼搞些运输。但居住在城镇街区和交通线上的回民,他们乘坐汽车、火车甚至飞机长途贩运,调剂余缺,搞活市场,发家致富。例如甘肃临夏的回族,数万人在青藏高原从事贩运和其他经营,回族群众自己称这是“东引西进”,在拉萨已经有临夏一条街,三百多家商店。他们从商贩中赚的钱又刺激本地的其他产业,使不少回民很快富了起来。同心县的回民有上万人下江南,走青藏,搞贩运,做生意,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在回族中有不少人买了汽车、拖拉机等,促进了回族运输业和经济的发展。

    皮筏及筏子客。回民把皮筏子作为主要的水上运输工具。皮筏子有牛皮制作的,但更多的是羊皮制作的,所以回民习惯称它为羊皮筏子。羊皮筏子制作很独特:羊宰后,先割头。然后从颈口将皮割离,倒翻皮毛,从前到后慢慢退出,也有的从羊后腿交裆处开口,由后往前将皮退出,以防羊皮破损,把羊皮在水里浸泡后,将毛拔净,并灌适量的食盐水和香油。晒干后吹气或打气,将口子扎住。羊皮囊做好后,根据需要用木头做一个木排,将皮囊系在木排上。皮筏子有大有小,有用十几个皮囊的,也有二十多个皮囊的,还有三四百个皮囊组成的大中型载货羊皮筏子,约载五吨至十吨货。羊皮筏子的水手根据筏子大小有二、三、四人的,也有六人或八人的,回民把水手俗称筏子客。回民使用羊皮筏子的历史很长了,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据说从元朝开始,到了明、清年间,回族筏子客已很多,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羊皮筏子,大多数都是由回民筏客驾驶。他们不仅有祖传的绝技,主要的是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早在明、清两代,有些回族商人从兰州,武威等地用羊皮筏子运货顺黄河而下,由水路到达宁夏吴忠、银川。民国年间,宁夏、青海、兰州等地的回民将本地的羊毛、皮革、枸杞、药材等用羊皮筏子运到包头等地,调剂余缺,从中营利。宁夏一些重要的黄河渡口,还用羊皮筏子拉旅客。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桥梁和公路、铁路建设的发展,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逐步取代了羊皮筏子。现在很少有人用羊皮筏子从事水上长途贩运,有些渡口虽然还有零星的羊皮筏子,但主要供好奇的游客乘坐观光。

    三 回族经商形式的民俗传承

    回民无论经营珠宝、香料、发菜、绒毛等大本生意,还是经营牛羊肉、饮食、服务业、小百货、农副产品、生产资料等小本生意,其主要形式是集市、店铺和长途贩运等。

    (一)回族集市的民俗
    
    市,也叫集。在我国古代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记载。这种原始集体贸易的习俗,对回族也有直接的影响。我国回民聚集的地方集市贸易都比较繁荣,直到今天,我国回民对集市有不同的称法,有的叫“赶集”,有的叫“跟集”,还有的叫“逛集”等。

    回族地区的集都有期,有单日集和双日集,也有单双日交叉的,在西北一般有“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到期叫“逢集”,过期叫“破集”。大集全天,小集到中午即散。一般回族群众都喜欢赶早集,有的路远的还赶五更。集都有固定的经营区域,并在大区域内根据交易的物品,分成若干市。如山东、河南、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地的集市,都有不同的小市,即今天所称的专业市场,如牲畜市、皮毛市、发菜市、木材市、蔬菜市、粮食市、农副产品市、药材市、百货市等等。有的地方每一个市又分成许多小市,如“牛羊肉市”、“鱼市”、“豆市”等等。

    集市上的交易,也有好几种,历史上回民一般都是按数量和质量,采取以物换物的等价交易,也有用银两和粮食为支付手段进行交易的,现在大都用货币交易物品。在交易中,有饮食、牛羊肉零售等小摊小贩直接进行交易的,有牛、羊、马、骆驼、皮毛、发菜、木材以及大宗货物批发的,有通过“经纪人”交易的。交易中有直接用语言讨价还价的,有通过隐语行话与手势讨价还价的。回民在谈皮毛、牲畜、发菜生意时,采用“掏麻雀”的交易方式。如在西北回民聚居的皮毛市场上,随处可见回族生意人将羊皮搭在胳膊上来回走动。凡是要买羊皮的可上前讨价还价:即卖者把羊皮抱在怀里,把手藏在羊皮底下,先用手势开价,买者把手伸到羊皮底下,去摸卖者手里开出的价格,自己再开出还的价。交易牲畜和其他货物时,买卖双方将袖口对准袖口,一方用手势开价,另一方还价。这种手势还价表示的具体数字是:伸拇指表示一;伸无名指与小指表示二;伸小指、无名指与中指表示三;伸小指、无名指、中指与食指表示四;五指全伸表示五;伸小指与拇指表示六;拇指、食指与中指捏在一起表示七;伸拇指与食指表示八;伸出食指作钩状表示九;出一拳表示十。例如讨价还价时,买者首先在袖口内伸出五指,接着再伸出拇指与食指,表示要价五十八元。据回族老人讲,这种“掏麻雀”的交易方式,简单保密,两个人的事由两个人来交易,不希望更多的人插嘴插手,以免抬价或压价。如果交易不成,双方用眼神表示,心照不宣,另寻他人,正如回族谚语讲的“买卖不成仁义在”。这种方式互不争执和伤害感情,表现了回族人民文明的经商交易习俗。

    (二)回族店铺、摊点的民俗

    店铺、摊点即坐商,具有固定的地点,相对固定的商品,每天固定经营的时间。根据经营规模大小,习惯称大一点的为店,小的为铺,再小型的叫摊点。店包括旅馆、饭店、车马店以及规模较大的贸易货栈等;铺主要指小门市部,包括小百货铺、杂货铺、小茶馆、饭馆、油盐醋铺、肉铺等,主要经营生活用品和日用品;摊点,主要经营各种干鲜果品、生产资料、各种面食和小吃摊点等。为了占市场、争顾客,回民的店铺产生了许多商业习俗。首先以质量取胜,以清洁卫生和薄利多销吸引顾客,以热情好客博得顾客的欢喜。如回民的饮食业店铺,勤打扫店内卫生,给人以清洁卫生的感觉,且态度热情,价格合理。为了保持信誉和宣传本店铺,回民的店铺都具有回族和伊斯兰特点的店名招幌。如历史上回民开设的金店、古玩店有“天宝斋”、“宜生斋”、“迪华斋”、“荣宝斋”、“峻古斋”、“半占斋”。“古善记”等字号;经营香料、医药的有“金绣川”、“生生堂”、“大明”等字号;经营绸缎的有“恒源帽号”、“乾大帽号”、“义顺祥号”等字号;经营饮食业的,在字号后还加以“清真”二字,如“东来顺清真涮羊肉馆”、“黄鹤楼清真饭馆”、“颐和园清真饭庄”、“清雅斋清真饭庄”、“二桂香茶清真油茶”、“清真丁记饭铺”、“清真马记甜食铺”、“清真王记烧饼店”等字号。

    另外,凡回族的饮食摊点、饭馆、茶馆等都喜欢挂清真牌和蓝色布条。

    清真回回牌有大有小,有木牌,有玻璃框,大的牌子一般长约0.5米,宽约0.3米;小的长约15厘米,宽5厘米。所有的牌子上都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清真回回”,正中画一把回族平时洗手洗脚和小净用的“汤瓶壶”或清真寺,同时还配画着香炉瓶,有的在汤瓶壶周围配画着盖碗盅子。汤瓶壶的上面,还画一顶小白帽。牌子的上端、下端和汤瓶壶上还书写阿拉伯文,其意思是说,这里是穆斯林的食品。东北等一些地方的回民还在牌子上写着“西域回回”字样。有的在“清真回回”牌下面挂两个蓝色布条,有的除了挂牌外,在门前房檐上还挂两个蓝色布条。


    为什么回民在店前牌子上画汤瓶壶,写“清真回回”,为什么挂蓝色布条呢?这里面还有许多讲究。据说,原来回回随蒙古人东迁时,不是一下子就来的,而是前后陆续来的。一些走在前面的回回住在沿途有人家的地方,他们惦记后来的人,给后面的人准备吃喝,又怕后面的人不知道哪一家是回回,就把汤瓶壶放在窗台上,后面的人一看就知道。后来汤瓶放下一个,被人偷走一个。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在木板上画一个汤瓶,并写上阿拉伯字,后面人一看就明白。久而久之,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好。卖东西,开饭馆,为了表示自己是回民,就在门牌上画把汤瓶。在店里也准备一些汤瓶,凡是前来吃饭喝茶的人,饭前先用汤瓶洗手。

    回民在房前屋檐下挂两条蓝色布条意义是这样的,伊斯兰教喜欢绿色和蓝色,因为蓝色表示真诚,回民用蓝色布条主要是表示清真,所以连饭馆的门帘也是蓝色的。另外回民挂“二道”布条,据说也是有来历的。相传在唐朝回纥兵平叛英勇出色,屡立新功,唐王就让回纥人留居内地镇戍,但考虑到回回的安全,皇帝和娘娘下了两道御旨悬挂在回回家门前,这两条布条就代表两道御旨,表示回民之家不可侵犯。据现在一些开饭馆的回族老人讲,他们挂这布条的意思是,这些是回回饭馆,要尊重回回的风俗习惯,不能在此喝酒等。

    回族店铺的字号、匾牌以及蓝布条子等,是回族经商民俗的独特标志,世代传承不衰。

    (三)回族行商民俗

    行商主要指经营小本生意的货郎和卖大饼的、卖糖瓜的、卖香油的、收旧货的、卖水果的、卖土特产及农产品的。现代又发展到卖小百货、电子表及工业用品、工艺品等。他们或担上货担,或拎上提包、竹筐走街串巷,上山下乡,边走边吆喝。这种交易形式,因送货上门,方便顾客,销售较快。

    四 回族的经商道德习俗

    回民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在长期的经商活动中,形成、积累了一些良好的道德习俗。

    (一)礼貌待客,诚实经商

    回族商人认为,礼多不为怪,和气能生财,买卖不成人情在,这回不买下回来。他们无论经营什么商品,少不欺,老不哄。不坑蒙拐骗,明争一分,不暗亏顾客。有话说在当面,情是情,财是财,交易后.在收款时如果占了对方的便宜,即使是几分钱,也要说在当面。在经商中以假充真的相对较少,这主要是伊斯兰教规定不许欺诈,如《古兰经》中强调:“你们不要借诈术而侵蚀别人的财产”,“后世之日,招谣撞骗的奸商,同暴君恶霸复活在一起,忠实利人的义商,同圣贤烈士复活在一起”。由于《古兰经》和穆圣都多次强调这个问题,所以回族清真寺上的阿匐,利用平时做主麻,也向广大穆斯林宣传,并依据伊斯兰教教义,举例说明哪些是“海拉姆”(即使不得),如欺行霸市、偷盗抢劫、买卖自死的羊肉和猪狗肉等,这些都影响和规范了回民经商的道德习俗。

    (二)买卖公平

    回民在经商道德中,最明显的特点是秤平、斗满,不在秤上作假、亏人、坑人,争价不争秤。认为秤量不公所赚钱财“使不得”。“当你们卖粮的时候,应当量足分量,你们应当使用公平的秤称货物,这是善事,是结局最优的。”回民长期以来,坚持公平交易的原则,所到之处信誉较好,如回民在全国各地做生意,特别是与商品观念差的兄弟民族人们做生意,一是一,二是二,互惠互利,取得了对方的信赖和好感。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回族当中也有极少数在经商中编谎,有以次充好的现象,但从整体上看,公平交易的道德观念还是很强的。

    (三)禁止放高利贷和禁止投机行为

    《古兰经》规定:“真主准许买卖,而禁止重利。”长期以来,回族人认为放高利贷“使不得”,所以在民间很少有放高利贷的情况,即使有极少数,也采取了变通的办法。回民在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禁止卖不保险的东西。

    (四)凭约守信,有借有还

    回民在经商中,还注意守约,凡是立了契约合同,一般都以合同为准,不单方面撕毁。特别是在经商中,如果借了别人的钱财,一定要还,老子不在世由儿子代还,回民不愿拉下账债。

    (五)禁止浪费和禁止侵吞不义之财

    回族有句民谚叫“没有富死的回回”。回族在经商和消费生活中,非常注意效法圣贤的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反对浪费,反对糜烂奢侈的生活,经常用《古兰经》强调的思想教育下一代。“你不要挥霍,挥霍的人,确是恶魔的朋友,恶魔原是辜负主的。”更值得称道的是回民经济富裕后,提倡捐资兴办学校、修桥铺路、扶助贫弱等一切公益事业。

    回民在经商和日常交往中,反对贪污。《古兰经》上说:“先知没有贪污之事,无论任何人要贪污了,在后世必得到贪污的还报。”《古兰经》认为因廉洁得来的财物是善美的、洁净的,用这种财物才可以散乜贴、施舍穷人等。

    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回民在商业道德中,还反对行贿。《古兰经》上说:“你们彼此不要妄吞财物,也不要用金钱贿赂法官,以致明知故犯地借犯罪而吞食一部分人的财物。”

    回族也反对偷盗抢劫。认为偷盗抢劫的财物,是不道义、不合法、不清洁的,是使不得的。虽然《古兰经》上对偷盗抢劫行为规定得很严厉,但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也有极少数人财迷心窍,惟利是图。

    五 回族经商民俗的特点

    纵观回族的经商习俗,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回族人民敢闯敢干,不死守家门,不愿受穷,不甘落后,志在四方,敢于走出去闯荡。“东进西出,北来南往”,天南海北,无所畏惧。有的逐步向城镇和自然资源较好的地方扩展,由封闭式逐步转变为开放型。如唐、宋时,回族先人集中在长安、泉州、杭州、扬州等地,元代回族人已遍及天下。就一个局部地区来说,回民也是不愿在当地受穷,而积极探寻更好的生活出路,哪里能赚钱就往哪里走,有的一去就是多少年,有的就在新的地方长期定居下来。如60年代宁夏南部山区不少回民因当地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就走西口,上新疆。甘肃临夏有四百多户回族在西藏拉萨定居经商,有两万多妇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走出家门,上街、外出做生意,从事商业活动。宁夏1993年有五万回族妇女冲破世俗观念,走出家门,投身商品生产。

    第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回民经商,都有一个光荣的传统,就是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从做小生意开始,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后再扩大生产,用滚雪球的办法发展经济,如有的带一袋子干粮,赶上毛驴从事长途贩运,日夜兼程,一次行程几百里;有的抓发菜的回民带一把抓子,背上行李锅碗,起早贪黑,风餐露宿;在寒冬腊月临时挖一个避风洞用柴烧一烧就睡一夜;有的到汉族聚居的地方做生意,天天吃干粮、喝水,一连好几天不吃饭,也能忍耐;有的从卖一张羊皮开始,发展成为万元户;有的从卖羊杂碎开始变成万元户。回民有钱后,注意节约,精打细算,特别是婚丧嫁娶等注意厉行节约。更值得称道的是回民乐于从事慈善事业,对穷人愿意互相帮助,对无保障的老人和孤儿及其他极贫户,给予捐赠和施舍。

    第三,回族人民自信、自强、精明、能干,“善商贾之道,精于计算”。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对回族的歧视,回民在逆境中艰难地生活下来,养成了一种自信、自强的精神。在经济活动中,为了生计,不得不变得精明能干,精打细算。直到现在,回族人民由于经常外出做生意,信息较灵,效益较好,但是回族由于生活习惯等问题制约,到有些地方做生意不方便,生产门路窄。

2010-6-1 15:02:09

温州商人的特点

温州商人会做生意,他们身上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让他们如何神奇:在中国商界,温州商人是走在市场前列的先锋群体。他们克勤克俭、披荆斩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拓进取,不断延伸自己的商业触角,被誉为“东方犹太人”。在国际商界,犹太商人是纵横捭阖的经营高手,他们在世界经济听地位举足轻重,其影响力渗透到国际市场的所有方面。

他们不约而同地创造了商界的奇迹犹太人的数目还不到人类总数的1%,本来应该像灿烂银河中的一个小星团那样不起眼,但是他们却经常成为人们的话题,受到人们的关注。
——马克·吐温

温州人是天生的生意人。

在温州人眼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否赚钱才是最主要的。正因为如此,温州人才四处闯荡,占据了外地人不屑一顾的那些领域,不声不响地富了起来。温州人追求自主、自立,人人都想当老板,且敢冒当老板的风险。他们不论干什么,生活中总充满乐趣,而且敢于生活,善于生活,洒脱,顽强,从不失望。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角角落落都活跃着一群群浪迹天涯、不辞劳苦、精明肯干的温州人。最初,他们十分不起眼,人们只是从修鞋、小发廊、小商贩中认识他们的。温州人除了江南人那般瘦小那般灵秀外,就是默默地干活,做生意,他们与其他地方的民工、小商贩没有什么两样。但是,慢慢地,温州发廊、温州服装店、温州电子城、温州产品越来越多,各种温州产品包装、标牌、证书、徽章也越来越多。一时间,温州货充斥全国。渐渐地,人们对温州人由漠视不屑,到兴趣十足,到惊奇钦羡,到仔细探究:温州人咋的啦?这么多,这么会赚钱。

温州人做生意,注重从小处着手。温州人务实苦干,只要有一分钱赚,温州人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干,从不好高鹜远,从不好大喜功。温州人赚钱,从零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一丝不苟,不像有些地方的人,大钱赚不来,小钱不愿赚,只好两手空空,而一味抱怨天不助我。纽扣、标签、标牌、商标、小饰品、小玩具,这些外地人看不上、懒得做的“小玩意儿”,温州人都做,他们不怕赚钱少,就怕赚不来,温州的小商品遍布全国。温州人走的是小商品、大市场的路,他们办起企业来,也不像北京人、广东人追求大气派、大产品,同样是从小处着手,填补全国小商品市场的空白点。这里尤以乐清县柳市的五金电器、永嘉县桥头镇的纽扣、苍南县金乡的小商品最为著名,最为典型。

但是,温州人是有眼光的,当他们积蓄了资本后,就会把产品由小做大,最后从纽扣到服装、鞋子,从电子元件到成套电子设备,从日常用的小物品到高科技产业,并且涉入房地产、金融业,于是温州人越做越大,越做越牛。做生意先从小处着手是温州商人起家的拿手好戏,也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奥秘。

善于推销。温州人最善于推销,温州人“脸皮厚”。他们不怕碰壁,也不怕别人不给好脸色看,他们只有一个念头:不管你怎么看我待我,我就是要赚你的钱!他们用笑脸,用磨破的嘴皮,用磨掉的鞋跟,把他们的产品送到全国各地,也把全国各地的人吸引到温州来。曾几何时,温州的农民购销员十万大军闯南北。

柳市五金低压电器专业市场,有4000多名购销员常年在全国活动。被誉为东方****纽扣市场的桥兴纽扣市场,有近万名农民购销员串成了一个全国性销售网,全乡徽章、标牌、塑片市场,有7000多人在外推销产品。宜山区再生腈纶市场,有5000多人跋山涉水,挑着一袋袋衣服走村串巷……温州的农民购销队伍由各种职业的劳动者转化而来。此前他们可能是耕地的农民、乡镇企业职工,还有村干部、复员军人、民办教师等,也有相当比例的人,是从弹棉花、从事手工业、做小生意等行业中转化而来。这些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市通衢、穷乡僻壤,在全国人面前勾勒着温州人的形象。他们经过风雨,见过世面,受到了锻炼;同时,长期的外出活动实践,培养了他们交往的才干,积累了经商经验,熟悉各地风土人情、生活习性及市场需求状况,建立了不少稳定关系的渠道,为购销活动的成功上打下了基矗这是一支勤快、精干、灵活的特种部队,为温州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温州,能跑供销的人被称为“天兵天将”。

一位著名的韩国企业家感叹道:“从我儿子8岁开始,我就跟他讲温商的故事,我相信等到他80岁的时候,他会发现,他一生的成功都来源于这些故事。”

1、温商是世界上惟一可以和犹太商人比肩的群体

“世界的钱装在美国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钱却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有“上帝选民”之称的犹太人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温州人被各界称为“东方的犹太人”,他们用创富的行动证明自己不仅要学习犹太人,还要超过犹太人。据说,在法国,温商独有的做人、做事方法逐渐将犹太人挤出了市场,天下第一的犹太商人惊呼:居然还有比我们更会做生意的人

2、温商是世界上财富积累速度最快的群体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曾经创造了经济“奇迹”,其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8.6%,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9.4%的高速度,超越了日本,刷新了世界纪录,创造了新的经济奇迹。与此同时,温州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以15%至20%的速度递增,“温州速度”成了专有名词。1984年,南存辉创建的正泰集团是一家注册资金仅5万元、产值仅1万元的家庭作坊式企业,到2004年,正泰在册员工为14500人,总资产为42亿元,年销售额为119亿元。从1997年到2001年间,正泰集团的年销售收入水平与总资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9.46%和32.23%,远远高于国内同类企业平均水平的9.7%和6.5%。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正泰集团在未来几年仍将保持着50%~60%的高速增长率。在世界各地,和南存辉一样的温商比比皆是。

3、温商是世界上最会赚钱的商人

上苍给了温州一个贫穷的起点,20年前,“平阳讨饭,文成人贩,永嘉逃难,洞头靠贷款吃饭”,温州的空气里充满了贫穷与饥荒的信息。20年后,“十万元是贫困户,百万元才起步,千万元才算富。”温州人“穷得只剩下钱了”。“温州商人在浙江乃至全中国都以他们强大的资本动员能力而闻名。他们具有敏锐的经商嗅觉,在商机把握上总能先行一步,只要跟随温州商人选择投资方向,赚钱的大门就向你敞开。”这段出自《韩国经济》杂志,被《环球时报》转载的话印证了温商的赚钱能力。

4、温商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商人群体

2003年温州市统计年鉴表明,共有40多万温州人活跃在全球的87个国家和地区。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纽约法拉盛人气最旺的超市,老板几乎是清一色的温州人。有人戏言,温州打个喷嚏,全球都要感冒,虽然有点夸张,但是,“走出去”的温州人,正在“无孔不入”地影响着世界。“目前在美国约有24万温州人,他们以经营小商品、开餐馆等行业起家,投资领域已涉及贸易、房地产开发、服装制造及销售,对美国经济有无法代替的推动作用。”美国浙江温州工商总会名誉会长朱海风介绍。

5、温商是世界上最能创业的群体

创业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有三点:1.资金问题。2.信息资源。3.管理能力。这些问题,在温商面前很自然地不成问题。他们通过“以资金为纽带联合打拼”、“借鸡生蛋”、“虚拟经营”等经商法则轻松地解决了资金问题;他们凭借无处不在的商会网络及时地获取最新的商业信息;人才是挖掘不尽的宝藏,他们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和外部人才的引入强化了组织的管理能力。大学生创业网备注: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指出,温州模式的最可贵之处在于温州人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温商的创业精神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敢于冒险,二是善于变通,三是勇于创新。在创业成功路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创业精神,温商各方面的成功经验是可以模仿的,其创业精神不可模仿。

6、温商是世界上最会算计的商人

在人际交往上,他们精于人情世故,主张堂堂正正的精明。在金钱应用上,他们主张把钱花在刀刃上,对于经营成本,他们锱铢必较,住最廉价的房子、吃******的饭菜。另一方面,他们看准一个项目之后,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大量的钞票“砸”下去,温州人投资买房的举措可称得上是独一无二,但是他们这种炒房的行为却有点是祸国殃民,唯利是图的行为。另外,温商十分热衷慈善事业,几百万、几千万的捐助他们都认为是理所应当。

7、温商是世界上最善于创新的商人

温州人的模仿能力是十分惊人的,他们把打火机、眼镜、低压电器等商品拆开再重装,然后,就能制造出一模一样的产品了。在模仿的基础上,温商不断地学习、求新、求变,进而巩固自己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大学生创业网备注:2006年5月,在温州市自主创新大会上,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温州发展最鲜明的特征,也是温州发展最有力的支撑。温州的发展之路,就是一条改革创新之路。过去温州靠创新赢得先发优势,将来还要依靠创新引领争先。”

8、温商是世界上最敢于冒险的商人

“平安二字值千金,冒险半生为万贯”的观念使温州人“敢为天下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他们胆大包“天”、胆大包“海”、胆大包“地”,由此创造了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他们认为:头道汤的味道最好,先人一步的生意最赚钱。事实证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冒险,一分成就。温商的成功经验证实了一句话:惟冒险者能生存。

9、温商是世界上最懂得人脉的商人

在关系取向的商业社会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源,一种宝贵的资本。有企业家在杂志的采访中称:“花20万元认识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圈子很值得。”温州人信奉朋友就是财富,有义就有利。他们和朋友间的利益并不是直接金钱的交往,而是互相帮助。借助政策和政府的公关需求,巩固企业的根基,已经成了温州商人的“共识”,善于利用关系资源的温州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轻松地眺望广阔的商业猎场。

10、温商是世界上最能把苦难当作财富的商人

有这样一句话:“人们应当为所经受的苦难而自豪,任何苦难都能成为成功者幸福的回忆。”温商是那种穷时能吃苦,富了也能吃苦;打工能吃苦,当老板也能吃苦的人,他们把苦难和失败看作人生的导师,在面对挫折时,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保持冷静的头脑笑对失败,他们甚至渴望苦难,因为苦难的背后是财富的源泉。 温州人靠“一元钱”闯天下,他们自无中生有,自小中见大,迅速网罗世界各地的财富,他们集中力量、勇于冒险、敢为人先、攻城略地、战无不胜。温商是世界上最值得学习的商人。

2010-6-1 15:07:40

闽南商人特点

受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福建各地人的性格很难一言以蔽之。闽北人安贫乐道,闽东人求稳怕乱,闽西人重宗内聚,而闽南人则讲究“过番”、“出洋”,到外面闯世界。从商人素质和商业精神的角度看,闽南商人果敢创富、吃苦耐劳、勤谨守朴、体现了良好的经商素质和品格,成为优秀华商中突出的一群。人出海归来,常常带回大把大把的钞票,于是,“出海从商”就成了闽南人的****职业选择。自古以来,闽南做生意的就特别多,经商成为他们的一个主要职业。闽南商人自古在商业上就有着敢为天下先、敢做领头羊、敢闯天下的精神,不管天南海北,只要有生意,就会有闽南商人奔波的足迹。闽南商人所到之处,无不带给人们一种“闽南商人”精神——大胆而敢于创新,注重实践而吃苦耐劳,意志坚定而百折不饶。

曾有人言:世界上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闽人”。而闽南人在海外的生存是与其商业活动分不开的。闽南商帮的特点是向海外渗透,以家族为核心进行海外贸易和国内交易,且历史悠久,影响巨大。”闽南商帮在向海外贸易时形成了具有垄断性质的海商集团,并积极争取得到官方和乡族势力的支持。

闽南文化区的商人因文化性格不同,在经商上也有很大差异。如泉南人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特别晋江、石狮一带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 “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面”,“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不仅敢冒险,还善于经商,有敏锐的商业头脑,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气派大,目光远。什么好赚钱,马上就组织这方面货源,善于抓住时机。有一首闽南歌曲叫《爱拼才会赢》,这首歌在闽南家喻户晓,几乎人人会唱,被闽南人自豪地称为闽南的“国歌”。“拼”和“赢”两个字,十分形象贴切地刻画了闽南人那种勇于开拓、敢闯敢冒险的精神。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闽南人为主导的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在经济上取得巨大成功,厦漳泉组成的闽南金三角,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福建经济发展和国际化的龙头。是福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最集中的区域。

古人云“智者,先见而不惑,能谋虑,通权变也”。闽南商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们善观时变、精于预测,掌握住发展先机,努力地拓展赚钱的机会。因而,能够在异常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借机来发展和壮大自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居住在新加坡的闽南人就预感到:经过了战争洗礼,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遭受到严重的破坏,迫切需要重建家园,必然会出现物资短缺的现象。此外,新加坡作为世界性的贸易转口大港,每天都有大批的外国船只在此经过,它们需要各种物资补给,无疑将提供大量的购买日常用品和设备的机会。基此正确的判断,不少闽南人以“服务社会、便利大众”为己任。捷足先登,纷纷筹资收购五金、建筑材料和轮船配件等一系列战争剩余物品,并伺机出货,在短短的几年间,就积累起了相当的财富。后来,他们利用赚来的钱创办了公司,把经营重点转向房地产、建筑材料业。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新加坡经济的快速增长,地皮和建筑材料成为热门货,于是出现“水涨船高”,又为闽南人赚进了不少钱,不少人因此而致富。

闽南商人还提倡“以诚为本”,讲求经商道德。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因为“仁者,惠怃恻隐,得人心也”。在企业经营中,必须坚持“诚信为本”,“信义为先”的原则。利从诚中来,誉从信中来。以“诚”为本,才能获得信用;在信任他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别人的信任,这是辩证法的统一。这种经营理念深深地烙印在闽南人的脑海中,也为他们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闽南商人注意从小处着眼,重视理财。开始经营企业时,由于属小本经营,很少能从银行中获得资金的融通。他们从小本生意做起,一点一滴地赚钱,待有所积蓄才创办自己的企业。有的是向亲朋好友借贷,或几个人凑在一起合股办企业。他们有着永不满足、回馈社会的致富观念。可以说,“落叶归根”几乎是早期海外闽南人的共同愿望。他们移居海外后,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取得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因此,除留些基本费用以维持本人的生活外,还得汇款还债,用于养家糊口;同时,也要有所积蓄,以图将来的发展,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衣锦还乡。在这种精神理念的支配下,几乎所有的闽南人都在拼命工作,以求早日发财致富。他们敢于跻身于强手之林,致富后也不满足,而是注重回馈社会,一心一意地扑在工作上。他们懂得“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道理,对家乡建设事业倾注巨大的热情,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形式不遗余力地支援居住国的各项建设事业,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尽在闽南重商传统的沃土中产生了少数远见卓识的大商家,但就多数中小商人而言,其行为多短期功利,缺乏远见卓识,尤其缺乏最终走向政治理念的长远商务战略,这在企业乃至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成为致命弱点。或许源于传统的冒险生涯和飘泊的居无定所,闽南商商人勇于冒险开拓而拙于精明策划,注重眼前利益而疏于长期和群体战略,尤其疏于社会整体发展战略。在大陆,闽南人善抓改革开放之机而先行一步,但在产业升级和社会整体发展战略方面却明显弱于广东和江浙。

另一方面闽南商人合作精神相对不足,习惯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外省人有句顺口溜“闽南人、个个猛”,指闽南商人个个都象龙,美中不足的是大龙少、小龙多,散而不群。多数闽南商人至今仍然沿用家族的方式管理企业,这种管理方式并非没有优势,但它也有与生俱来的局限性,狭隘、短视,总担心“肥水流入外人田”,因此也就造成了相互之间合作意向的薄弱。由于家族管理与现代的科学管理理念格格不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导致一些体制上的障碍,无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当高端竞争来临的时候,不善于协同作战的一方,即使是小龙,也会象小鱼一样被吃掉。因此,不善于合作,对于今天的任何商帮都是致命的,企业永远不可能成就大气候。就如同“小米、步枪、游击战”,它曾经有过辉煌,它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财富。但是,如果在现代战争中还用小米步枪打游击战,那是绝对不行的了。因此今天的闽南商人在张扬传统闽商文化优势的同时,对自身的文化底蕴也要有正确的认识,要以史为鉴,学习沪、粤、浙等各兄弟商帮的长处,保持旺盛的改革和创新精神,包容外来的先进文化,以现代的商业管理知识武装自己,把“与时俱进”深深地写入闽南商人的基因;同时还要高举诚信的大旗,秉持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前所未有的真诚,团结在闽南商人精神下,把五个手指头攥成一个大拳头,以“强”、“大”的阵容逐浪商海,给全世界以崭新的闽南商人形象。


闽人在海外的生存是与其商业活动分不开的。福建文化是多元性文化,所以福建人经商除了家 族性、区域性、割据性外,还各有其特点、各有其门道、各有其不同的组织。如果以地缘来划分,福建商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闽南商帮、福州商帮、兴化商帮,此外还有龙岩、汀州 、永安、福安、延平、闽清、永泰等地的商帮。闽南商帮的特点是向海外渗透,以家族为核心进行海上贸易和国内交易,且历史悠久,影响巨大。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中云:泉州安平镇“经商行贾力于徽歙,入海而贸夷,差强赀用。”泉州商人重视对神的祭祀,正如《泉州府志》载:“腊月十六日,商贾皆祭土地神,牲醴极丰。”闽南商帮在向海外贸易时形成了具有垄断性质的海商集团,并积极争取得到官方和乡族势力的支持,明末泉州的郑芝龙海商集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郑氏集团依靠官府的支持,最终夺得东南海上的贸易大权。闽南商帮往往凭借家族的势力行商,正如《闽书》云:漳州“族大之家,多入海贸易,散之他郡。”在向海外进行贸易时,闽南商帮也不放弃国内市场,《厦门志》称“ 海商以贩海为利薮,视汪洋巨浸如衽席,北至宁波、上海、天津、锦州,南至粤东,对渡台湾,—岁往来数次。”闽南商帮在经商过程中以闽南网络为中心,靠此收集商业信息,并代为解决商品和金钱方面纠纷等。据《闽文化研究》中《长崎福建帮零星名册的探讨》中介绍,在长崎闽南帮名单中,有陈氏泰益号、梁氏和昌号、郑氏永记号、林氏振利号、万氏震丰号等5家商号及家属共58人,按籍贯分,其中泉州府为52名,故也可称为泉州帮。闽南商帮利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优势,基本上垄断对台贸易,如从宋代起,闽台贸易是在泉州港和台北港进行,明代拓展到漳州的月港、晋江的安平、惠安的獭窟、厦门附近的嵩屿、浯屿、曾厝 和台湾的鸡笼、淡水等地对渡。甲午战争后,厦台航线虽由日本专营,但常有内河小轮船在泉、漳一带转运对台物资。至抗战胜利后,不仅开办泉州到台湾贸易,在外地经商的闽南商帮也凭着自身优势参加对台贸易,如在上海经商的泉州人租用货船,往返于泉州、厦门、上海、台湾之间。在对台贸易的闽南商帮中,经营的项目大体也所有侧重,如泉州商人大多经营茶叶,龙海商人大多经营纸箱,惠安商人大多经营中药材等。闽南商帮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闽南人口密集,粮食短缺,人们为生活所迫,只好经商以图生存。二是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闽南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至宋以来,无论什么时期,闽南都是全国注目的大海港,如宋元泉州港为全国大港,明代漳州月港成为全国走私大港,清及近代厦门港为大港。三是闽南泉州、漳州一带有许多人移居台湾及东南亚一带,也为闽南商帮进行贸易创造了条件。福州商帮因其经营项目不同,帮派名目繁多,近现代最多时达200多个,如纸帮、木帮、油帮、茶帮、果子帮、锡青帮等,各帮都设有自己的办事机构。其中资金最为雄厚的如茶帮,在福州有固定牌号的约40余家,每家资金从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福州商帮善于根据对方需要组织货源,如台湾渔民喜用茶子饼喂鱼,福州商帮常从古田、闽清、永泰等地组织茶子饼等货源到台湾,二十世纪早期每年高达四、五千吨。闽越文化的遗风对福州经商者似有些影响,特别越文化中重利轻义,讲现实,只顾眼前,不甚看重信约等特点,对福州人颇有影响。《闽中金石录》中载:“闽越旧风,机巧剽轻,资货广利,与巴蜀埒富。余善之遗俗。”兴化(莆仙)商帮仅次于闽南、福州商帮、在福建商帮中别有特色。兴化商帮在莆仙地区形成了几个繁荣的商业区,如涵江区曾被称为“小香港”,经商者被为“中国的犹太人”。兴化商帮更善于向国内其它地方拓展,并形成其鲜明特点。如据莆田市文史资料第二辑《兴化商帮在福州》介绍,兴化商帮在福州经营的特点有五:一是所经营的业务广泛,如南北货、食糖、百货、代理商、烟叶、对外贸易、棉布、鞭炮、桔饼等;二是开设钱庄,如仙游林云阶、林阿贵开设天吉钱庄;三是组织运输;四是行帮组织繁多,如经营南北货的有“锦远堂”,经营食糖的有“聚星堂”,庄客帮的有“致和堂”,制造桔饼的有“浚星堂”,烟帮有“加兰堂”,经纪 人有“怀远堂”等;五是帮内活动频繁,以此增加凝聚力,如庆赞、办学、帮助同乡处理疾病丧葬等。莆田商人在国内的延伸力极强,无论天山南北,长城内外,都可找到他们的 踪影。如目前莆田人在北京约6万多人,人称“弯仔”,“莆田村”在北京四处开花,男人大多做木材生意,女的卖莆田的红菇、香菇、蛎干、兴化粉等。1999年年初,在北京经商的“弯仔”一下子开了180多辆凌志、皇冠、奔驰、桑塔纳等轿车集会,颇想炫耀一番。


福建商人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商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唐以前,福建尚未大规模开发,但已开始有商业活动,如东晋末年,福建沿海已有商人走异域,被称为海商。南朝陈代,长乐人严恭即携钱5万,闯入扬州,开设写经坊,并将所赚钱财运回家乡。唐代 ,福建商人积极向外拓展经商,即使偏远之处也可看到福建人的踪迹。如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福州唐益谦到安西四镇(今新疆境内)经商,带回一批奴婢、马、驴和货物返回福州。唐代莆田黄田,已成为商业中心。当时福建不少商人到南海诸国经商,闽南一带更是商业兴盛,如永春商人善贾,以陶瓷铜铁运至南海,取金贝而返。宋代福建商人遍布全国沿海各地,同时随着泉州港地位的日益重要,福建海商盛极一时,正如苏东坡在《论高丽进奉状》中所言:“福建一路,多以海商为业。”凡沿海地区,争相以舟船贩货。《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载:“漳、泉、福、兴化,凡滨海之民所造舟船,乃自备财力,兴贩牟利。”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外出的商人中以闽南人为多,也有少数其它地区人,如建州(今建瓯一带)海商周世昌,因暴风漂至日本,侨居七年后始归。元代由于更加开放的外贸政策,泉州港继宋代之后进一步繁荣,除了闽南一带海商活动更加频繁外,福州商人到海外经商的也不少。明清时期,由于沿海人口向海外流动与山区农民向外省迁移,产生了大量经商者,正如《漳州府志》卷三八《民风》所载:“商其利而农渐死”。从商人数不断增加,农民“辄弃耒耜而从之。”明清之际,福建商人对全国各地大量渗透,仅以苏州一地,就有漳州、泉州、兴化、福州等地商人。除了沿海一带的海商外,内陆山区也出现了专营该地商品的商人,如连城县四堡为刻书之乡,该地专有商人将其所刻古今书运卖至海内外,不仅可维持生计,有的还因此致富。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盛产岩茶,出现了一些经营茶业的茶商,有的世代以此为业。上杭商人则经营当地产的纸张,兴化商人多贩糖、桂元等。  

(二)以血缘为核心,以家族为凝聚力,家庭经营较为普遍。这是为了更好地管理,也是为了商业机密不外泄。据有关族谱宗亲资料统计,早在唐代,福建就有氏族经商的传统。永春颜氏家族从商者约占总数40%,仅以《桃源东山颜氏族谱》所记为例,其家族成员自二十九世纪几乎都往南洋槟榔屿从商,或“泛商安南”,或“往商南洋”等。清代蔡仕蒹在《西山杂志》中记载,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晋江商人林知慧就开始到亚非进行贸易,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其曾孙林銮按其先人航线到勃泥(今加里曼丹岛西岸)贸易,唐僖宗乾符间(874-879年),林知慧九世孙林灵造大船百艘与东南亚通商,林氏成为闽南一大海外贸易世家。据陈支平《明清时期石狮人的儒商性格——以石龟许氏为例》一文介绍,从修纂于清代雍正年间的石龟《许氏族谱》中可看出,该家族不少子弟从商执贾,父业子承,形成风尚。致富后,能和睦乡里,贡献于家族。在商业发达的晋江一带,家庭式经营更为普遍,正如傅衣凌在《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书中所言:“他们经常是全村经商,每每携带乡族之人偕行。”这种家族式的经商可得到乡族势力的保护和支持,但在激烈的竞争中,各不同家族之间的商帮倾轧更为残酷。家族经商的隐蔽性、行踪诡秘等特点,也使一些沿海地方长期或明或明的走私,成为风尚。  

(三)不同区域商人特点不同。福建文化具有极强区域性。福建不同区域人的不同性格,对他们从商的成就大小造成了直接影响。如福州人生性谨慎,太讲究实效实惠,做每一件 事要先估量一下有没有收益,有多少收益,对那种“猪宰白讲价”(指猪宰好削毛后才讲价,失去主动权)的没把握之事,一般都慎之又慎。福州人做生意注意讲眼前利益,能赚 多少算多少,往往漫天要价,故素有“福州价,半半价”(指福州市场上可对折还价)之说。由于过于拘谨和精明过头,福州商人一般没有大起大落,虽然破产的不多,但成为大富翁的也不多。同属福州文化区的邻近几个县的商人,由于文化性格的差异,其成就也不一样。如福清人善行贾,据《闽书》载,福清“其人刚劲尚气,多行贾于四方,以其财饶他邑。”但福清人爱面子,场面上要讲的过去,做生意赚了钱后,热衷于搞排场、演戏、请客、办酒席、盖房子,而不是投入再创业。再如长乐人历来有出海行商传统,《长乐市志》称“近海之民,走海如鹭。”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从长乐出发的,长乐人极富冒险精神。出海外成为一种时尚,即使家中生活很富裕,也要出外讨生活。以至最后或参与走私,或因经商而定居海外。闽南文化区的商人因文化性格不同,在经商上也有很大差异。如泉南人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特别晋江、石狮一带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面”,“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不仅敢冒险,还善于经商,有敏锐的商业头脑,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气派大,目光远。什么好赚钱,马上就组织这方面货源,善于抓住时机。据李金明在《走向世界的漳泉海商》一文中介绍,明末因为市场上需要丝织品,大海商郑芝龙甚至在安海建立了一个拥有150名丝织工的工场。泉州商人所组织的仿造品之真,何乔远在《闽书》中曾称大为道“泉州百工技艺不能为天下先敏而善仿,……莫不能成。”时至今日,海外市场上有何流行商品,不用多久,也可在泉州也看到。历史上的泉南人不仅敢冒海上航运的风险,也常冒犯朝廷禁令,不顾一切走私商品。早在宋代,就有此风气,正如《宋史系年要录》中所裁:“私商贩海,泉州尚多”。泉南人赚了钱后,不是存起来,而是马上扩大经营规模。如赚了十万元,福州人可能会先存五万,拿五万元去投资;泉南人则要再借十万,加上赚的十万元去经营。泉南人注重商业信誉,守条约,不失信,正如高丽郑麟趾《高丽史》载“泉州商人讲仁与信。”所以泉南商人中成大富翁的远远比其它几个区域商人多。兴化(莆仙)人虽素有经商传统,但由于太节俭,放不开,故有“神仙难赚莆仙钱”之说,兴化商人认为苦是天经地义的,做生意不仅靠头脑,还靠韧劲,有时为了推销商品,硬是不顾别人白眼,能赚一分是一分,能赚一厘是一厘。即腰缠万贯,也是一个钱当两个钱用,不懂潇酒,不懂休闲,与隔壁晋江、石狮一带商人一掷千金的豪举,有着天壤之别。兴化商人对外界保持一定警觉,往往喜欢生活在老乡的圈子里,在对外时很“抱团”,只要一个兴化人有事,大家都会挺身而出。兴化商人虽然极多节俭勤快,头脑活络,但由于缺乏宏恢气派,且太过于计较眼前得失,真正为富豪的并不多。  

(四)商人有着独特地位。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士农工商“四民”之中,商人被排在末位。一旦从商,则不得仕官为吏。但福建由于远离中原文化区,受中原风气影响相对弱些;再加上商人的势力和影响,商人的地位不仅未受到挑战,反而使中原那种贬抑商人的传统制度和观念受到强有力冲击。早在闽国时期,统治者就对商人刮目相看,正如唐文基主编的《福建古代经济史》中所言:“‘闽商’借雄厚实力,参与和介入闽国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斗争。闽国统治者常有借助闽商之力,媾沟与五代中原王朝的往来,甚至以‘闽商’作为闽国的使者而‘奉表称藩’于五代。闽商人林仁翰、林灵仙曾孙,后事闽王王延曦,曾谋求市舶司之官。”闽南一带更是推崇“商能致富”、“商胜于工,商胜于农”,“以商为荣”观念深入人心。宋泉州莆氏家族长于海外贸易,拥有大量船舶,甚至有私人军队,南宋朝廷干脆任命莆寿庚为举市舶,掌握泉州财政大权。元初,莆寿庚投降元朝,又被授官闽广都兵马招讨使并参知政事,累官直至泉州行省平章政事。莆氏亦官亦商,进一步扩大其商业领域,直至拥有80艘海船,成为地方第一大势力。至明清,一些大商人集团由于得到地方势力和乡族势力的有力支持,成为左右地方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朝廷为了安抚这些势力,不得不多加拉拢和让步。这恐怕是其它省的商人所不曾有的。

2010-6-1 15:14:43

粤商特点

勤劳而且办事高效是广东商人的****特点。广东人天生勤劳,能吃苦。广东人的财富并不是天上掉的,绝大多数广东人是在自己的勤奋努力下才走向富裕之路。现在很多的广东大商人是从小商小贩起家。在广东商人的意识中,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观念特别强。他们东奔西跑,要把每一分钟都变成效益。由于对时间特别看重,因此,他们办事节奏快、效率高,许多商机往往被他们抢先一步占领。广商:广俯商人主要从事生产,家电,房地产和酒店都比较出名。潮商:潮商主要从事贸易,潮州菜馆超市等连锁店比较出名。客商:客商从政兼商,综合比叫出名。缺点:广俯人有败家子之称的乱花钱手段,广俯人攒钱却是为了使更多的钱,所以广俯企业容易倒闭。潮汕商人吝啬,所以潮汕企业不容易倒闭。客家商人爱国爱民,大公无私,所以客家商人,捐钱多过所攒的钱,所以客家企业可以算是人民的企业,国家的企业!广东的商人相对是诚实的人,喜欢实在,与他们打交道,要以诚为上,其实也能与他们成为很好的朋友的。

以下内容来源于:《广东商学院学报》

粤商主要包括广府商人,潮汕商人以及客家商人三大分支,或者说是三个子商帮的统称。广府商人主要是指讲白话语系的粤商,他们主要在珠三角地区出生,潮汕商人则出生于广东潮汕地区,素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他们拥有很高的经商天赋,其商人群体遍布世界;客家商人则出自广东山区,梅县,兴宁一带,以自强不息著称,在某种意义上,客家商人带有一种客家迁移或流放文化的传统,所以自立自强是他们的传统精神,客家商人在创业,发展中都显示出比较保守,稳抓稳打的作风。

一、来源比较
由于广东背山临海的独特地理位置,相对发达的商品经济,再加之较早与西人接触,使得粤商有着独特的经商传统。粤商素有“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也有“顺世而为”的驾驭商才。粤商实际上就是由广府商人,潮汕商人以及客家商人三支有着不同背景的子商帮所组成,各自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成来源,在在各个层面上表现出鲜明的区域差异。

(一)广府商人的来源
广府民系分布在西江、北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在广东是传统文化最早开发的地区。广府人主要是由早期北方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成,既有古南越遗传,又受到中原文化的哺育。广府商人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的行商,在那个时候广东的对外贸易盛行。行商也就是从事明代贡舶、市舶贸易的牙行商人。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开放海禁,设立闽、浙、粤、江四关以征税。后乾隆年间又关闭其他三口,留广州一口通商。在此过程中,广东牙行渐次发展为包销洋货进口和本国土货出口的垄断性的专门外贸机构,又称为“官行”或“洋行”。牙行商人也就成为“行商 ”或“洋商”。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这类“洋行”一共有13家,即怡和、广利、同孚、东兴、天宝、兴泰、中和、顺泰、仁和、同顺、孚泰、东昌、安昌等,俗称“十三行”。期间数量时有增减,但“十三行”的名称不变。当时以广州“西关”、“十三行”为聚集地,延伸至珠江三角洲各地,成为广府商人早期的典型代表,或者说,他们就是广府商人的前身。

(二)潮汕商人的来源
潮商是分布于海内外的潮汕籍商人。狭义潮汕是指分治后的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地;广义潮汕还包括汕尾等韩江流域地区。  潮汕民系就是闽人的西行和潮州福老人的融合。“福老”指居住在福建漳州和潮汕一带,讲闽南方言的汉族人。宋元时代,闽人对潮汕地区移民规模空前显著,本地土著的少数民族在这一时期也加速与移民融合,潮汕民系就在这时开始形成。
随着明代海上贸易的悄然关起,潮州沿海居民开始从事私人海上贸易活动,并逐步形成崇尚工商的习俗。到了明代末期,一度形成若干实力雄厚的海商武装集团。明清史籍记载的所谓“海寇”,多为此类商人。商人私造大船,组织大批人员出海经营,前往日本、暹罗、越南乃至欧美等各国大埠进行贸易。清代由于有红头船“来往东西洋,经营南北行”,更是吸引大批潮人北往津苏沪南到东南亚从事商业贸易,不少人在此期间先后创下赖以发展的基业。随着潮商从事海上贸易的规模逐渐扩大,“红头船”成了潮商的文化象征。可见此间的海商正是早期的潮汕商人。

(三)客家商人的来源
历史上的中原汉人在多次南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独特生存方式和顽强生命力的特殊民系——客家人。他们渡江南下至赣、闽及粤东、粤北等地,因系后来迁入而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后相沿成俗,这一部分汉人便自称“客家人”。客家人以粤东梅县、兴宁、大埔、五华、惠阳等县最为集中,还有部分分布在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贵州、台湾、海南岛等地。客家人居于岭南山区,缺乏广阔平原与广袤的土地,在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劣势,另一方面,岭南地区南接沿海地带、海岸线长远,便于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因此,客家人除了开垦农田,耕耘作物外逐渐学会了贸易谋生,以海洋产品换取农业产品或者一农副产品换取手工业日用品,于是客家商人就这样诞生了。与广府商人的垄断经营外国产品,潮汕商人私人大规模的海洋贸易大不相同,客家商人贩运的多是土特产、特色手工艺品,对外进行简单的交易,以满足日常生活生产的需要。

二、区域分布比较
(一)广府商人的分布
清朝时期,广府商人商的商业活动遍及于全国各主要地区,西起甘肃、四川,东到江浙、上海,北起天津,南及广西、海南,都是广府商人的势力范围。在西南的四川,广府商人在药业、土特产贸易、鸦片贸易以及洋货的输入等方面都居于主导地位。在广西,广府商人商垄断其重要的商业贸易。时至今日,广府商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以及西江流域,广州,深圳,顺德,中山,珠海等城市遍布广府商人的身影,还有不少广府商人在香港澳门两地经商。在广西,云南甚至越南等地也有少量的广府商人。相对而言,广府商人比较集中,主要局限于广东的珠江流域等地。
(二)潮汕商人的分布
潮汕商人主要集中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厦门、漳州、泉州、上海、桂林甚至北京也有数量不等的潮汕商人。潮汕地区向海外移民的历史悠久,人数众多,遍布多个地区。目前海外潮人遍布世界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部分都是集中在东南亚地区,欧洲有少部分地区,北美主要是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在泰国约有500万人,马来西亚和印尼各约有80万人,新加波约有50万人,越南约有30万人,柬埔寨约20万人,老挝约10万人,美国约30万人,加拿大约10万人,法国约15万人,澳大利亚约10万人 。
海外的潮汕商人不乏巨商大贾。如泰国首富是潮汕人,泰国前20名企业都是潮汕人所有:如泰国转口贸易业和大米加工业巨头的陈黉利家族;泰国米业大王的高楚香家族;泰国典当业领班的郑子彬;还有近代后期的泰国粮油加工和航运业大王的蚁光炎等。柬埔寨约80%的经济掌握在华人的手里,而80%的华人是潮汕人,其中柬埔寨的首富是潮汕人;新加波的首富是潮汕人,当今新加波19名内阁部长中有7位是潮汕人 。泰国、新加坡的首富是潮商;欧洲、加拿大、澳洲华人首富是潮商。
(三)客家商人的分布
客家商人的居地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等地。其中,一县都是客家人的,称为“纯客住县”;部分为客家人的,称为“非纯客住县”。具体情况是:江西省,有纯客住县10个,非纯客住县17个;福建省,纯客住县8个,非纯客住县7个;广东省,纯客住县有15个,非纯客住县有50个(其中的临高、陵水、儋县、定安、崖县、澄迈、万宁在今海南省境);广西省,无纯客住县,其非纯客住县有 45县;湖南省,无纯客住县,其非纯客住县有5县;四川省,无纯客住县,其非纯客住县有13县;贵州省,仅有非纯客住县1个,即榕江县;台湾省,无纯客住县,其非纯客住县有5个县市。以上8省共有纯客住县33个,非纯客住县143个。最近这些年来,关于客家商人的分布情况又有新的研究成果。吴炳奎等的《梅州客家简说》,在《客家源流考》的基础上,又根据台湾出版的《梅州文献汇编》、《台北市梅县同乡会会刊》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方言研究所出版的《方言》杂志中有关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全国客家分布的地区共有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台湾、海南、贵州 9个省的250多个县市,其中纯客县43个,非纯客县208个。(以)广东省东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最为集中。”由此可见客家商人在国内分布广泛。

海外客家商人足迹遍及五大洲的各个国家和许多地区。据香港《地平线》1982年4月刊登的《客家人的逃亡与迁徙》及其他有关资料记载,海外客家商人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文莱、东帝汶、沙巴、朝鲜、日本、蒙古、印度、尼泊尔、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斐济、西萨摩亚、加拿大、美国、檀香山、巴拿马、多米尼加、危地马拉、玻利维亚、智利、牙买加、千里达岛、古巴、圭亚那、苏利南、秘鲁、巴西、阿根廷、英国、法国、德国、荷兰、苏联、丹麦、挪威、比利时、卢森堡、南非、塞舌尔、法属塔希、大溪地、巴布亚、猎包尔、毛里求斯、留尼旺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客家商人的世界性组织,创建于 1921年 10月,初名“旅港崇正工商总会”,现为崇正总会。

三、经商特征比较
广府商人、潮汕商人以及客家商人的形成都历经了两三百年的历史,但有着不同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他们在经营理念、管理技巧以及市场成熟度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色。

(一)广府商人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1、垄断贸易商人
由于历史的原因,清政府开放海禁,设立闽、浙、粤、江四关以征税。随后仅留广州一口通商。在此过程中,广府商人的前身——行商,渐次发展为包销洋货进口和本国土货出口的垄断性的专门外贸机构,又称为“官行”或“洋行”。于是广府商人最早可以看作是垄断贸易商人,这一时期广府商人主要是利用地理位置以及国家政策的规定从事贸易活动,并形成了巨额的财富。外国精美的洋货产品,如香水、挂表、服装、音乐机等手工艺品通过港口进入广东,而我国盛产的茶叶、丝绸、陶瓷等则出口到欧洲,当时的广府商人主要从事转手贸易和零售批发行业。

2、外向型实业商人
80年代初,广东凭借毗邻港澳地区的地理优势以及改革开放的机缘,开始承接港澳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在大量“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的带动下,广东制造业得到高速发展,并形成了港澳专注于资金、技术、管理等服务支援业务。这时候的广府商人从明清时期的垄断商人逐渐转变成为以外向型为主的手工业主,为了适应市场,特别是供给市场的需要,广府商人主要投资外向型手工业作坊或者工厂手工产品,从而促进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广府商人也逐渐转变成为事业商人。在一时期广东的制茶业、纺织业、棉织业和制瓷业发展最为典范。

3、“中西合一”的新商人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世界经济竞争方式的升级,广东之前依靠政策,地理位置建立的竞争优势已经逐渐丧失。意识到自身所处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具有较高学历和先进管理水平的新一代广府商人出现了,他们通过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他们制定了引进外国知名品牌,学习先进技术从新建立竞争优势的战略意识,这时就出现了如汽车行业的广本集团,东风标致,广州南沙丰田等,在手机行业,TCL借助施耐德品牌进入欧洲市场。新一代的广府商人既继承了老一代广府商人刻苦勤奋、务实纳言、敢于开拓的传统,同时又吸收了许多西方先进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有着强调品牌经营,整合相关资源,善于资本运营,注重战略规划和战略伙伴联盟的新经营理念特征。

(二)潮汕商人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1、海洋贸易商人
潮汕商人早在明清时期就开始发展海洋贸易,“逐海洋之利”。从明清开始,潮汕商人从事的商业活动都是由海上贸易推动,以民间贸易为主要形式。活跃在商界的潮汕商人基本上都是平民商人,因而潮汕商人在经商活动中并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他们最初从事的商贸活动,甚至变成了非法的走私贸易,成为被取缔或控制的对象,这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必然使潮商文化打上深深的市场烙印,铸成了与传统儒家文化不同的商业文化。这一时期从事海洋贸易的潮汕商人,在进行商贸活动时,继承了先辈的传统中原文化和开放的海洋文化的交汇特质和拓展精神,又发展出了敢为天下先精神,勇于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潮汕的商业活动氛围从这一时期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2、“家族式”个体户
这一时期潮汕商人离开海洋,转到陆地上发展,由于环境变化需要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潮汕商人正是凭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和“虚心好学”的品德,在营商的实践中学习经商之道,运用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商机,揣摩顾客心态,所以一等到时机成熟,便能借机拓展赚钱机会,使自己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潮汕商人大多数从事零售批发、纺织服装、电子电工等行业,在整体行业情况中,零售、批发行业的比例是18%;服装、皮革、纺织行业的比例是19%;电子、电工、电器行业的比例是14%;餐饮、娱乐、旅游行业的比例是14%;文体休闲用品、礼品、工艺品行业的比例是10%;其余的行业都是5%的比例。潮汕商人大多数处于供应商价值链和渠道价值链上。潮汕商人在运作管理上崇尚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力量,自己带着一家人搞创业,一起努力拼搏。很多企业几乎简直就是 “家企不分”,企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盘根错节、复杂异常,潮汕企业的家族化具有明显的传统性和原始性。在这一时期的潮汕商人大多都是“家族式”的个体户商人。

3、“大企业精神”的企业家
21世纪广东面临新的产业升级的机遇和挑战,大企业时代来临。所谓“大企业精神”主要体现在“管理革命”,倡导新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法,注重战略规划,崇尚多元化经营,善用资本运营,资源整合,其主要代表就是李嘉诚,黄光裕等大企业家。这一批大企业家在管理决策上强调科学合理,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使用财务知识评估风险,在结合自身经验和主观判断的同时,参考理性分析,使用数据,市场调查评价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善用整合资源,使现有和潜在的资源相互配合与协调,使之达到整体最优;有效的资本运营是大企业家必备的经营技巧,像李嘉诚以他私有的98多亿港元资金,控制了市值900多亿港元的长实系集团,凭借的就是资本运营的手段;黄光裕也从资本市场得到巨大的好处,其拥有的国美 2004年6月在香港借壳上市使得黄光裕的个人财富从2003年的18亿元暴涨到105亿元。由此可见近代时期的潮汕商人是具有“大企业精神”的企业家商人。

(三)客家商人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1、“洗脚上田”的农民商人
客家人经过长途的南迁来到广东的粤北山区,带有中原族人的农耕传统,因此客家人南迁到广东以后还是以耕地为主。由于山区的土地有限,再加上人口增殖,土地很快就开垦完了,为了生存,同时收到广东当地广府族群和潮汕族群经商的影响,部分客家人“洗脚上田”做起商人。这些农民商人开始经营的是本地生产的土特产,后来发现闽西地区物资更加贫乏,就用自己种植的粮食和生产的食盐与闽西山区居民换取当地土产,然后销售给广州、佛山、汕头等发达地区。这一时期的客家人动机十分单纯,就是为了维持生计,像五华人“硬打硬”如打铁,打石,补锅等靠手艺谋生,兴宁人做点小生意等;另一方面由于带有农民的淳朴,诚实,吃苦耐劳的本质,在经商时讲究诚实守信,但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严重的农民思维局限性,因此称呼其为农民商人。

2、“饱读诗书”的客家儒商
客家人一直都保留着饱读圣贤书的中原传统,“世代书香”、“崇尚文教”、“饱读圣贤书”、“学而优则仕|”、“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的古训深入骨髓。改革开放以来,客家商人逐渐走出粤北,到香港、福建、上海甚至海外发展,形成了以农业为根基、以渔业为出路、以贸易为延伸、以手工业为补充了生产模式。客家商人在经商过程中秉承儒文化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讲究互惠互利,求同存异,具有良好的商业道德。同时客家儒商在功成名就之时往往慷慨的回报社会,“以德为本,以义致利”是客家儒商的经营思想。客家商人的代表有田家炳,缪寿良、李贵辉等等。

四、 广府商人,潮汕商人以及客家商人的个性特点比较
广府商人,潮汕商人以及客家商人共同组成了粤商这一新的商体,其经营理念,企业文化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由于各自民系的祖先,传统以及地域的差异,他们也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与优势。广府商人,潮汕商人以及客家商人的个性比较

不同的个性和特征造就了三族商人各自的竞争优势,从表1可以看出:广府商人和潮汕商人在多个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灵活善变,讲究实际,重利轻义;而客家商人的个性特征使其更具儒商气质,他们强调契约,奉行“以德生利”的经营道德观和勤劳致富的人生观。

2010-6-1 15:22:45

明清晋商与犹太商人比较研究
作者:张正明

有人说: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也有人说:犹太商人在家打个喷嚏,世界上不少银行都将连锁感冒。以上两句话虽然都是调侃戏语,但也反映出明清晋商与犹太商人都是世界商业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商人的这一社会现实。如果把这二大商人集团作个比较,想来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外商业史和对现代商业的经营会有所裨益。

一、在经营之道上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商场犹如战场。在商场善于经营是晋商与犹太商人的共同特点。例如:犹太商人重信守约。在全世界的商界中,犹太商人的重信守约是有口皆碑的。他们一旦签订了契约就一定执行,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和风险也要自己承担。他们认为契约是神圣的,对于违约者深恶痛绝,一定要追究责任,要求赔偿损失,对于不履行契约的犹太人,大家都会唾骂他,并把他逐出犹太商界。在犹太商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位犹太老板和雇工订了契约,规定雇工为老板工作,每周发一次工资,但不是现金,而是工人从附近一个商店里购买与其工资等价的物品,然后由商店老板结清账目向雇工老板领取现金。一周后,工人向雇工老板说:“商店老板说不给现金就不能拿物品,你还是付我们现金吧!”一会儿,商店老板来结账说:“贵处的工人已经取走了物品,请付我现金。”雇工老板给弄糊涂了,反复核实,双方各执一词,无法证明谁在撒谎。最后雇工老板付了双份钱,因为惟有他向双方作了许诺,而商店老板与雇工之间并无雇佣与契约关系。这个故事说明了犹太商人对契约之重视与信守。由于犹太商人普遍重信守约,包括口头允诺,所以犹太商人在商界信誉甚好。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对商品“不满意可以退货的”就是由美国犹太商人米利叶斯·罗森沃尔德创办的希尔斯罗巴克百货公司。顾客对商品“不满意可以退货”使该百货公司经营的商品信誉大增,进而促销了商品。

晋商同样重信守约。他们尊奉关公,因为关公是信义之神。在河南南阳社旗镇“山陕会馆”中至今仍保存着一块“同行商贾公议戥称定规矩”碑刻,上书:“赊社店,四六客商集资兴贩之墟。原初,码头买卖行户原有数家,年末人烟稠多,开张卖载者二十余家,其间即有改换戥秤,大小不一,独网其利,内弊难除。是以合行商贾,会同集头等,齐集关帝庙,公议秤足十六两,戥依天平为则,庶乎校准均匀公平无私,俱各遵依。同行有和气之雅,宾主无疏戾之情。公议之后,不得暗私戥秤之更换。犯此者罚戏三台。如不遵者,举称禀官究治。”不难看出,晋商对顾客采取讲信义的负责态度,坚决反对以坑骗欺诈行为对待顾客。自然,重信守约也给晋商带来了商业上的效益。

犹太商人对信息予以高度重视,他们认为信息是赚大钱的千里眼、顺风耳。1898年的美国犹太商人巴鲁克,在一个星期日的晚上,突然在家中获悉美军在圣地亚哥击败西班牙舰队的消息,意识到美西战争即将结束,想立即赶回设在异地的办公室处理业务,但当时小汽车尚未问世,火车又夜间不开,他为了抢时间,便租马车,星夜赶回办公室,做了几笔大交易,获得了成功。晋商对信息的重视,与犹太商人比毫不逊色。他们设在各地的商号、票号,都有搜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任务,在商号之分号与总号之间的信件中,有关这方面的情报资料比比皆是。重视信息,可谓古今中外商人最重要的一个经商手段。

切忌轻信,这是犹太商人在生意场上十分注意的事。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日本商人模仿犹太商人的做法,赚了不少钱,自称“银座犹太人”。一位犹太画家想考察他够不够“银座犹太人”资格,便去拜访此日本商人,日商见到画家很高兴,便设宴招待。商店老板娘亲自出马招待,老板娘风姿绰绰,十分漂亮,画家兴来,立即拿出随身携带的画簿作画,画后请大家欣赏,果然画得很好。接着又给日商画,日商见此,屏住气,摆好姿势让画家来画,过了一会儿,画家将画好的画稿给日商看,日商见画后顿然失色,原来画面上画的只是自己的大拇指。日商面露愠色,责问画家既然不画我,为何让我空摆姿势。画家说:很对不起,你摆好姿势让我画,但你怎么能肯定我在画你的头像而不是别的,你太轻易相信人了,说明你还不是合格的“银座犹太人”。①无独有偶,明清晋商也是主张稳妥经商,慎待“相与”。所谓“相与”,就是有相互业务的商号,“慎待”就是不随便建立业务关系,而是要经过详细了解,确认该商号信义可靠时,才与之建立业务交往关系。否则,均予以婉言谢绝。

掌握多种语言,是犹太商人经商中必备的技能与基本条件。每个犹太商人至少懂二门外语,甚至更多。他们大多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此外还会说德语或法语等。他们认为,掌握多种国家语言,才有利于扩展业务,进行多国贸易。明清晋商也十分重视学习和掌握多种语言,如蒙语、满语、俄语、维语等。晋商号规规定,学徒要经过培训,除掌握珠算等业务技能外。还要学习多种语言。由于晋商中有不少人精通多种语言,从而对他们开展业务活动带来了很多方便。

此外,在营销术、企业管理方面,犹太商人与明清晋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以上这些相似之处说明一个道理,商业的成功,古今中外在一些基本原理上是一样的。

二、犹太商人与晋商经营成功的文化底蕴

犹太商人的成功,与犹太文化的孕育与熏陶有着密切关系,与犹太人所处的环境、地理和机遇有着很大关系。犹太民族现在约有1400万人。他们人数不算多,而且是一个流散世界各地、寄人篱下的民族。他们经历了数千年饱受异族奴役、蹂躏与践踏之痛苦,经历了历史风雨的沧桑。历史上的犹太人原是希伯来人,是一个游牧民族,约公元前2000年从幼发拉底河来到迦南,即今之巴勒斯坦。公元前13世纪,希伯来人征服了迦南人和其他土著居民,开始定居迦南。迦南位于地中海与阿拉伯沙漠之间,北邻叙利亚,南接西奈半岛,幅员不大,气候与地势差别很大。不过与沙漠比较起来,毕竟有平原、丘陵,有放牧草场与农业生产,但同时又较贫瘠,宜耕地不多,土质差、水源不足,只能生产劣质作物。由于迦南地处要冲,夹在巴比伦与埃及几个大国之间,因此迦南在国际关系与文化交流方面是一个典型的边际性区域。这种双重的边际性,使迦南不可能以物产而只能以为各地的物产提供交换的地方而兴盛起来。这样,迦南历来就成为一个商业市场地区。但是希伯来人建立的国家却不长久。公元前1028年犹太王国成立,仅过了三代就分裂为南北两个犹太国,随后又相继亡国。以至希伯来人此后一直处于异族统治下。公元135年罗马人将希伯来人或杀、或卖,余皆逐出巴勒斯坦。至此被逐的希伯来人作为犹太人开始了漫长的大流散。他们先是居于欧亚非三洲相邻处,后来遍及全世界。犹太人在各地,不但近似一种无权的贱民,还被视为一种宗教异端。犹太人不能有土地,中世纪的某些行会还把犹太人排挤在手工业之外,犹太人只能从事商业和被视为罪恶的金融业。同时,犹太人还遭到教会和世俗统治者的迫害。在2000年的漫长历史时期,犹太人始终处于被歧视的境地,并屡遭迫害与杀戮。犹太民族所经历的悲惨历史,在犹太人的灵魂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灵创伤。也正是如此,使犹太人养成了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与敢向命运挑战的风险意识。犹太人又在数世纪浪迹天涯的过程中及与此相伴随的维持犹太人生计的商业与金融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对于犹太商业文化产生了影响。犹太人崇奉犹太教,而犹太教又孕育着犹太人的道德理念与法律观念,从而对犹太人的商业意识也产生了影响。这样,犹太商人就在上述历史、地理条件和宗教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犹太商业文化。

我们再看晋商。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地貌复杂,山地占总面积的40%,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40.3%,平原仅占总面积的19.7%。地表85%为黄土和黄土状物覆盖,抗蚀力弱。气候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是“十年九旱”之地,加之风雹霜冻频仍,是一个自然条件差的省。但自然环境对民风习俗很有影响,故“俭啬耳,甘辛苦,薄滋味;勤奋于耕织,服劳商贾”②。同时,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南部人称“中华民族摇篮”之地,传说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三代都在山西南部建都,历史上曾涌现出了晋文公重耳、狐偃、赵盾、王昌龄、王维、白居易、温庭筠、柳宗元、司马光、元好问、关汉卿等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对山西的人文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山西人具有勤俭、吃苦、耐劳、礼让、诚信的民风。山西的著名富商介休范氏、祁县乔氏、太谷曹氏等,最初创业时多是从肩挑小贩或外出打工开始,最后靠不屈不挠、顽强拼搏、辛勤劳动而致富。晋商的兴起还与历史契机和山西的地理条件有着密切关系。朱明建国后,为了防范北方蒙古各部的骚扰,在北边重新修筑长城,设九边镇,置重兵守卫,从而在北边形成了庞大的军事消费区。明政府为了解决北边军饷,开始实行了“开中”制,即输粮于边,换取盐引,凭引贩盐,获取利润。山西位处长城内侧,山西商人便以“极临边境”的优势,在明政府推行开中制始,便捷足先登,纷纷进入北方边镇市场。于是,山西商人集粮、盐商于一身,在开中制的实施过程中,兴起于商界。山西背靠蒙古草原,南接中州河南,右连陕西,左屏河北,位处北方蒙古草原单一的游牧经济区域和中原汉族广大农业、手工业区域之间。古代中原汉民族生产和生活使用的耕牛、皮毛,特别是战争中使用的军马,主要取之于北方蒙古地区,而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衣、食、日用品则主要依赖于内地汉民族的农业和手工业。由于山西位于这两个不同经济区域的中间地带,“路当孔道”所以南北区域的物资交换,历来在山西十分活跃。

晋商最尊奉关公,他们不仅在店铺和家中供奉关公,而且在各地的山西商人会馆中为关公修殿供奉,甚至有的地方把山西会馆修建成“关帝庙”的形式。其目的就是请这位“神威广大”的神灵,日夜监督他们的全部精神世界和商业交往活动,同时从关公身上吸取无穷的正气力量,以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与防卫能力,有效地规范商业行为,使商业活动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因上可见,犹太商人与晋商的成功,其底蕴就是犹太商业文化与晋商文化。而这一文化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历史契机、人文精神的综合发展的结果。

三、明清晋商与犹太商人的不同之处

犹太民族是散居五大洲的世界性民族,犹太商人是民族性商人。他们虽然经历了2000余年饱受异族欺凌蹂躏,过着流散生活,却未失去和泯灭自己的民族特色,具有深沉历史感、强烈宗教色彩和悲剧意识的犹太文化是维系犹太民族情感归属和认同意识的精神纽带,也是养育商业文化的沃土。犹太民族2000年来一直保持着纯经济形态,形成了一以贯之的商业传统,以至被人们称为“钱”的民族。现代的犹太商人,仍然是对世界经济最有影响的民族。

晋商是明清时期雄踞中国国内和走向国际贸易的商人,但终究是一个地域性的商人。晋商作为一个商帮的历史前后有500余年,大体在清末民初已经衰败。数百年来晋商将中国传统文化融贯于商业经营中,逐渐形成了晋商文化特征,这就是:

1.继承性。晋商文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是中国人一贯提倡的节俭之风。晋商完全继承了这一传统文化。明人谢肇淛说:“新安奢而山右俭也”③。王士性说:“晋俗勤俭,善殖利于外”④。又如,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培养人才之道是“修身、正己、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自居修养为前提。这就是说,修身正己,是使人具备治国、安天下重任的基本素质要求。明清晋商在这一人文思想的影响下,把修身正己放在很重要位置。晋商“虽亦已营利为目的,凡事则以道德信义为依据,大有儒学正宗之一派,故力能通有无,济公私……近悦远来”⑤。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2.改铸性。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看来,中国传统观念是讲到“利”就要“谈虎色变”,似乎只有小人才讲利。但晋商提出了他们的义利观,即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义利相通,所谓“仁中取利真君子,义中求财大丈夫”把义和利由对立面改铸为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蒲州晋商王文显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各守其业,天之鉴也”⑥。这就是经过晋商改铸后的义利观。

3.广泛性。晋商文化内容十分丰富,诸如晋商与戏曲、建筑、武术、信仰、宗教、饮食、风俗、科技、书画、家规、号规等。就以饮食来说,山西是面食之乡,据统计有百余种,这些面食的发展与晋商饮食文化的推动分不开,晋商还举办了许多戏剧班社,在各个晋商会馆建筑了不少戏台,不少商人是戏剧票友,等等表现了晋商文化的群众性与广泛性。

4.实用性。数学、地理、交通与晋商的经商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晋商很注意对数学、地理、交通等科技的实际应用。明代汾州商人王文素,早年随父到河北饶阳经商,自幼涉猎书史诸子百家,又因经商的需要,精于算法,经数十年研究,撰成《新集通征古今算学宝鉴》10册30卷。这是一部包罗面广、实用价值高的数学著作。又如晋商早期使用的龙门账,其合龙门法,至今仍是科学的会计原理之一,有的会计学家认为:“龙门账”是我国会计学的开端。

5.爱国性。晋商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商人弦高的爱国精神。如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山西盐商号反抗日本海盗入侵,曾选善射勇者500名伏马商兵,防守扬州。隆庆元年(1566),江苏松江倭寇压境,山陕诸商“协力御之”。清季,在山西人民争回矿权运动中,山西富商筹措赎矿银150万两,终于从英商手中赎回了山西的煤铁采矿权,祁县富商乔氏后裔,投笔从戎,在1937年与日军空战中壮烈牺牲,献出了自己年轻的宝贵生命。从上述晋商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面貌。

6.进步性。中国封建社会历来把商人列为四民之末。但晋商对此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天地生人,有一人莫不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业不可废,道唯一勤。功不妄练,贵专本业。本业者,所身所托之业也。假如侧身士林,则学为本业;寄于田畴,则农为本业;置身曲艺,则工为本业;他如市尘贸易,鱼盐负贩,与挑担生理些小买卖,皆为商贾,则商贾即其本业。此其为业,虽云不一,然无不可资以养生,资以送死,资以嫁女娶妻……无论士为、农为、工为、商为,努力自强,无少偷安,则人力定可胜矣,安在今日贸促,且不为将来富矣”!⑦杨氏之四民说,既有见地,又有近代意识。

7.封建性。晋商与封建官吏勾结,与封建政府结托等都是晋商封建性的一面。有的晋商在经营手段上,以伪充真,以次充好,投机倒把,放高利贷盘剥等,都是不法的商业行为。此外,有的晋商表现了愚昧落后的一面。如汾阳商人崔崇奸,以“卖丝为业,往来张垣、云中,一岁折阅10余金,其主人偶有怨言,崔恚愤,以刃自剖其腹,肠出数寸,气垂绝,曰:吾拙于贸易致亏主人资,我实有愧,故不欲生”(咸丰《汾阳县志》卷10)。崔氏经商折本亏主人资,便剖腹自杀,既反映了崔氏诚实一面,也反映了崔氏愚昧落后另一面。


四、结    语

明清晋商与犹太商人都是世界商业史上占有主要地位的大商人。他们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他们走上商人的道路,都是社会需要和自身的需要;他们在经营手段上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成功既有历史契机,也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蕴。不过,犹太商人成功地走向世界,进入现代,可以说是市场经济氛围使其自身优势得以发挥,而明清晋商却由于市场经济的生长遭到了外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封建主义的遏制导致其走向了衰败。


注:

①  刘中民《犹太商魂》,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7年版。
②  成化《山西通志》卷2。
③  谢肇淛《五杂俎》。
④  王士性《广志绎》。
⑤  颉尊三《山西票号之构造》。
⑥  《空同集》卷44。
⑦  柳林县《杨氏家谱》。
⑧  咸丰《汾阳县志》卷10。

2010-6-1 15:27:38

浙江商人的特点!

一、最宜经商。市场经济的规律告诉我们,惟思路创新才有出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思维定式在今天已是举步维艰,成功的喜悦总是属于那些思路创新、不落俗套的人们。例如,一堆木料,用作燃料,几乎分文不值;将它卖掉,价值几十元;如果做成家具,价值几百元;如果做成高级屏风,价值几千元。浙江商人有很专业、很独特的经商技巧。一是经商理念独特。理发,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小事,但北方和南方的理发师却有不同的经营理念:北方人求快,内容单一,认为理得快就赚得多。以浙江人为代表的南方人尽量地磨你的时间,理发的同时伴随着配套服务,在精心细致的服务中,提高收费,赚到的钱比北方人更多。二是经商思路独特。思路决定出路,决定命运。候车室里,两个人分别要到北京和上海打工,听到人们议论:北京人厚道,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准备去上海的人想,北京人好,挣不到钱也不会饿死;准备去北京的人想,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于是去北京的人改道去上海,去上海的人改道去北京。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银行大厅的矿泉水可以白喝、大商场里还有欢迎品尝免费的点心,捡破烂还能挣钱。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城市,带路、看厕所、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居然能赚钱。他敏锐地观察到上海人喜欢养花,到郊区挖了10袋泥土,冠以 “花盆土”的名义,以一元钱一包的价格兜售,居然一抢而空,当天往返数回,赚到50元钱,成为他淘到的“第一桶金”,激起了他创业的雄心和信心。他开始仔细地研究土的配方和各类花生长的营养需要,渐渐地,他的“花盆土”名气越来越大,生意越来越好,不久,他在上海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几年后,去上海的人成了老板,去北京的人成了乞丐,观念的差异,导致两人不同的命运。三是经商胆识独特。一位老太太,从没有上过学,不会讲普通话,也没学过经商,请人写了两张纸条,分别装在衣服左右两旁的口袋,一张是“我是浙江平阳人,请你帮我买车票”,一张是“我收购兔毛,XX钱一斤”,凭着这两张纸条,老太太做出了许多年轻汉子都不敢做的事,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赚到几十万元。四是以小钱赚大钱。小商品创造大市场是浙江人赚钱的秘诀,起初他们经营螺丝钉、矿灯、纽扣、眼镜、打火机、剃须刀、小五金等商品经济的“针头线脑”, 当淘到“第一桶金”后,他们以敏锐的眼光寻找商机,大胆投入,自己做老板。为积累原始资本,他们不惧远走他乡,在我很小的时候,浙江商人就来到绿春的村村寨寨,手摇拨浪鼓,用鸡毛换糖,岁月流逝,但他们弹棉花“铮、铮铮、铮”的声音永远回荡在我们的耳旁。

二、最想赚钱。一是赚钱欲望强烈。假若有一个外星人来到中国,北京人想研究他的特点,上海人想办展览,广东人问能不能吃,浙江人问外星上有什么生意。如此强烈的赚钱欲望是浙江人成功的第一要素,没有一个浙江人会试图掩饰他们血液里始终涌动着的发财欲望。不赚钱,毋宁死,这是浙江人的财富逻辑。浙江人个个想创业,人人想赚钱,有强烈的老板情结。打工的青年,下班以后,一定要脱下工作服,不想让人知道打工的身份,在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经验后,他们就开始自己创业。他们成为富人的野心特别大,宁为鸡头,不做凤尾,认为贫穷比50种灾难还要惨重,强烈的赚钱愿望,使他们很乐意从事一般人不愿意从事的如补鞋、弹棉花、下苦力等工作。二是对金钱有特殊的理解。中国人对钱的态度是很微妙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心里又认同“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观念,没钱时幻想财源滚滚,想赚钱又羞羞答答,赚了钱则遮遮掩掩。浙商对钱有特殊的理解,没有为富不仁或为仁不富,对钱的渴望路人皆知,从不讳言对金钱的热爱,认为有钱才能过好日子。威力打火机集团的老板徐勇水面对“你创业成功的动力是什么时”,他回答“为了赚钱,为了过上好日子。”因为他们对金钱本质把握准确,所以钱挣得干干净净、大大方方、堂堂正正。三是勇于抓住商机。他们钱商很高,极具赚钱、花钱的智慧,他们知道什么时候一掷千金,什么时候一毛不拔。一旦看准商机,敢于在创业或关键时刻孤注一掷。他们认为投资像大江截流,只有一次性地投入大量土石方,才能截流成功而筑起高坝;如果少量慢慢地抛投石料,很容易被水冲走,反而是浪费。如果一个年轻人赚了10万,他会再去借10万,办一个自己的企业。穷人最缺少的是成为富人的野心,温州有个陈先生,贷款20万到上海开一家小小的美容院,现在拥有30多家美容院、生物制药厂、化妆品厂以及职业培训学校,并在全国建立了300多家连锁加盟店,个人资产超过亿元。他说;“梦想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证明,金钱对个人和社会是极为重要的,它使人们能够从事许多有意义的活动,个人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对他人和社会做着贡献。美国作家希克斯在《职业外创收术》一书中说,金钱在十二个方面可以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物质财富、娱乐、教育、旅游、医疗、退休后经济保障、朋友、给你更强的信心、更充分地享受生活、更自由地展示自我、满足更大的成就感、更好地从事公益事业。无须讳言,在现实生活中,金钱可以买很多东西,而且80%的人生目标都可以通过金钱来实现。只要不违法犯罪,有了金钱的人生肯定是成功的人生。人只要不过分沉溺于金钱,不被金钱所左右,那么,追求金钱、崇尚金钱应该是一种优良的品质,一种崇高的信念,也是最终能够赚到钱的最好保证。

三、最会做人。会做人凡事可为,浙江人是天生的商人,在做人上更是无可挑剔,小生意靠智慧,大生意靠做人。想赚钱先做人,赚钱要凭真本事,所有的真本事最终都落脚到做人上。经商讲的是利润,不追求利润的商人是不成功的商人。但要做成大生意,首先要做好人。无商不奸,但浙江人的“奸”是对事对钱不对人。做人是一切事情的基础,会做人各种资源就慢慢地积累起来;不会做人,拥有的资源会慢慢丧失。浙江人都是先做人,后做生意,赚钱不是他们的唯一目的,做事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赚钱和做人做事的关系,是一心想赚钱还是一心想做事,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我认为如果一心只想钱,永远都赚不了钱;如果一心只想做事,就会积累很多人文资源,赢得人气,给你带来滚滚财源。浙商最会做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讲诚信。诚信是为人处世之本,是创业之本,不讲诚信,可能会赢得一时之益,但终究会失长久之利。“诚”就是待人真诚,童叟无欺;“信”就是信守承诺,言必行,行必果。张文荣是上海亚龙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浙江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在他的身上得到最好的演绎。创业不久,由他投资开发的位于浦东地区的四星级酒店公寓面向市场发售,每平方米可卖到8000元,但他坚持只卖7000元。这一举动招来小股东的责怪,但他不以为然。张文荣表示,只售价7000元每平方米,五六天就销售一空,资金早回笼,便可投入下一个项目。更重要的是,在保证足够利润的基础上,向广大消费者和市场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公司的房子质量好而价不贵,为集团未来房产经营做了免费广告。他说“赚钱不要赚到尽”,反映了商人难能可贵的平和心态。今天,张文荣的公司拥有资产12亿。浙江商人重信誉,追求个人信用价值,而信用则靠个体在生活中日积月累。西方有句谚语,银行从不轻易借钱给从未向银行借过钱的人,有一个老板为了树立个人信用,在资金充裕时向银行贷款,贷款分文未用,只是按期还款。几年后,他经营规模扩大需要资金时,因有良好的信誉记录,他向银行借款易如反掌。在浙江,有的老板到银行贷款不需要办理担保抵押手续,签名就行,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授信额度达2亿元。

以德经商。古书上说,“德者,得也。”有道德就会得到。霸力集团总裁王跃进认为,“企业与做人一样,做人应重在品德,做产品应重在质量”。德商是指一个人的德性水平和道德人格品质,具体内容包括体贴、尊重、容忍、宽恕、负责、平和、忠诚、礼貌、幽默等各种美德。一个德商高的商人,一定会受到信任和尊敬,自然就会拥有更多成功机会。台湾1000大企业用人调查显示:54.9%企业主用人最先考虑的是德性。浙江商人注重德商,乐于从事公益事业,积极回报社会。

脚踏实地是正道。浙江人对金钱的认识是务实的,为人处世也是务实的,把务实当作人间正道。他们始终把赚钱看作是一种正常的生存手段,既没有爱财如命的贪欲,更没有想赚钱又羞羞答答、畏畏缩缩的虚伪,而是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干事,认认真真赚钱。是否做某项生意,他们既不看领导讲了没有,也不看别人做过没有,只看实践需不需要,实际中能不能行得通。只要实践需要、实际中行得通、法律明文没有禁止的生意,他们都会千方百计地去做。比如农民进不了城,他们就建农民城;国家银行不给贷款,他们就自己创办信用社。分散的家庭经济在市场大潮中难以奏效,他们就创造了股份制。浙商思维灵活多变,不从教条出发而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敢为天下行。他们不空谈,不幻想,不怨天尤人。国家投资少,就自己建设;没有资金就生产眼镜、打火机、纽扣等小商品。他们面对现实,不讲大话空话,实实在在地求发展。他们的务实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最能吃苦。中国自古就把经商视为贱业,“士农工商”商业排在最后。新中国成立后,对各职业的排序是“工农兵学商”,“商”依然排在最后。中国人以谈商为羞耻。浙江商人很早就突破了中国的面子观,突破了经商的心理障碍,不以经商为耻辱。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们就肩挑着担子,穿行于全国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用当地人听不懂的噪音吆喝着做修修补补的小生意:弹棉花、修鞋……不少人看不起他们,觉得修一双鞋赚几毛钱没出息,甚至连农民都认为他们干的是很下贱的活。但他们不以为然,默默无言地承受着世俗的眼光,踏踏实实地赚钱,等到讥笑他们的人醒悟过来,浙江人己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他们敢于背井离乡,经常一个人背着背包出去创业,通过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去做别人做不成的事。在浙江商人的眼里,皮肉之苦不算苦,最苦的是人格之苦,在他们发达之前,很少有人看得起,甚至遭受侮辱。英雄不问出身,大约90%的浙江民营企业精英,出身贫寒。万向集团董事会主席鲁冠球是打铁出身;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本是修鞋匠;横店集团董事长徐文荣出身农民;奥克斯集团董事长郑坚江原本是汽车修理工;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曾是打工仔;正大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根生最初是个小学徒。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说:“浙江是一个具有炽烈企业家精神的地方,浙江商人既聪明又肯吃苦,敢冒风险,敢为人先,最让人佩服。”他们有“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吃苦耐劳精神,有“有机会就抓住机会,没有机会就创造机会”的市场眼光,有“一有土壤就发芽,给点阳光就灿烂”的生存能力,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事,最终赚到别人不能赚到的钱。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他们在强烈的创业欲望的驱动下,吃大苦,耐大劳,经历磨难,百折不挠,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五、最为团结。“人”字是一撇一捺组成,相互支撑,表明人要互相依靠。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和”是由“禾”与“口”组成,意思是每个人都有饭吃;“谐”是由“讠”与“皆”组成,意思是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和谐”的本质就是人人都有经济、政治待遇。浙江人深入地领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巧妙贯穿于经商实践。他们有钱大家赚,抱团打天下,从不吃独食。在外经商只要站住脚,就一人带一家,一家带一姓,一姓带一村,一村带一镇,一镇带一县,进而形成规模大、协作好、分工细、效率高、竞争力强的网络经济,散居在全国各地的浙商,哪怕只有三个人在一起,也能团结互助,共同赚钱。他们认为“团结就是力量”的法则同样适用于商场,抱团打天下相对于单打独斗的优势在于凝聚力更强,可以把市场经营的风险降低到最少限度。他们以亲情、血缘、老乡等为纽带,联接成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团体。浙江经济是地瓜生意,根系深入到全国甚至全世界吸取营养,把自己做大做强。浙商到外地寻找商机,如果找到的商机不是自己生意范围,就会通知家乡的协会、商会,让更适合的同伴及时来做这项生意。浙商抱团打天下的重要载体是协会、商会,团结的力量也来自协会、商会,他们都很热爱自己的协会、商会,我县哈尼服饰协会成立,他们踊跃交纳会费就是一个明证。在浙江,商会、协会是知名度最高、最有面子的经济中介组织,很多人印名片都把董事长、总经理的头衔摆在最上方,而浙江的企业老板愿意把所在商会的职务放在最显著的位置上。温州人认为,****的领导是温州总商会会长。商会是浙商群团打天下的利器,是行业代言人,政府管不了的商会管,企业办不了的商会办,商会与各国都有交往。2006年,在米兰举办的眼镜展会上,温州商会组团参展,80多个展位被安排在最好的位置,一举拿到4000万美元的订单,让同去参展的江苏人很羡慕,希望下次能够编入温州展团。浙江商会规定:哪个地方的人来,就由哪个地方的会员负责接待,如果遇到破产而身无分文的老乡,商会就会安排吃住,送路费让他回家。或者出主意、想办法、借钱让他东山再起。浙江商人陈敏说:“去当会长,除了种种公众和企业的利益外,我个人也在追求一种成就感。我总觉得我不仅能带动一个企业,还能带动一个行业。”人们从管理学的角度对大雁进行研究表明:大雁有很强的团体意识,领头雁拍打翅膀是为后面的大雁创造上升的气流;后面的大雁发出鸣叫,是为激励前方的伙伴,这种团队合作的成果能使飞行效率增加70%。如果一只大雁负伤或不幸被猎人击中,会有两只大雁离群帮助它飞到安全的地方,直到它伤口愈合后一起飞或者死后才离开,这些对我们应该有很大的启发。

Powered by © 1998-2024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