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吉他论坛日月潭→日月谈→日月弹(聊天版 Chatting) → 两次世界大战的本质
查看完整版本:两次世界大战的本质
2010-4-26 13:58:20

两次世界大战的本质

1、本质上的不同就是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自始自终都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最初的法西斯侵略战争演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相同。都是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大国之间的争霸斗争,进而引起了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一战爆发前,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而产生的尖锐矛盾;导火线:奥匈帝国的皇太子斐迪南在塞尔维亚被刺杀。(萨拉热窝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战争的祸根。二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也是列强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反而隐含着战胜国之间、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是“建在火山口上的和平”。
(2)1929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战争的温床。1929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3)法西斯在国际上出现,并发动了战争。面对经济危机引起的严重政治危机,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在资本主义世界分化组合的过程中,法西斯侵略同盟形成。
 (4)绥靖政策是战争的催化剂。英法美长期推行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达到了顶峰,造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松懈与涣散,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5)反法西斯同盟没有及时建立,有利于法西斯扩大战争。苏联在构筑集体安全的努力失败后,为自保而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6)局部战争发生并逐渐升级,最终演变成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这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一个月后,奥匈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土耳其、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关系,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日本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
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国军队同奥匈、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作用。这次大战可分为三个阶段:

1914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军队的抵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西线的交战双方接着就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1915-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决定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出现了三次大型战役: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的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战场,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人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的末期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占中规模****的一次海战。1916年,德国企图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出动了北海舰队。5月底,英德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海面遭遇,发生激战,双方都受到严重损失。结果,德国没有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直到大战结束,德国舰队始终不敢再度冒险出战。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 “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牵扯到战争中,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它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这次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垮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也被削弱。另一方面,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出现了高涨
的新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
①二战规模更大,破坏性更强。一战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十五亿人口被卷入战争,战场主要在欧洲。二战历时六年,世界80%人口被卷入战争,战场遍布欧、非、亚及太平洋岛屿,参战国也多,武器(如原子弹)的破坏力更强。

②性质不同。一战是由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的矛盾斗争而引发的,基本上是帝国主义战争;二战则是法西斯势力疯狂侵略扩张引起的,主要是反法西斯战争。

③一战的导火线是突发事件,二战则是由局部战争到世界大战,更具有世界性。萨拉热窝事件不久,一战全面爆发。二战则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先期爆发,德国突袭波兰后再全面爆发。

④参战国成分有很大差别。一战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及其附属国参战;二战的参加国有帝国主义国家、法西斯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握剑倚纬闪朔捶ㄎ魉雇骋徽较撸迪至瞬煌缁嶂贫裙业牧献髡健?

⑤二战对帝国主义的打击更大。二战打垮了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⑥二战更大地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东欧8国、亚洲4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期间以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中国学术界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至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为“大战的序幕与爆发”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亚洲、欧洲和非洲,参战国家多达61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7亿,动员的武装力量总人数超过1.1亿。参战国军队伤亡总数为5000万人以上,再加上平民,伤亡总数达9000万。参战国军费消耗总额为13520万美元,再加上财政消耗和物资损失,损失总数达40000亿美元。

直接参战的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方面的代价。战争期间,苏联、美国、英国军队伤亡总人数达1860万人,苏联军民伤亡达2000万人,中国军民伤亡达2000万人以上;美国财产损失3500亿美元,苏联财产损失2000亿美元,英国财产损失1500亿美元,中国财产损失1000亿美元以上。

法西斯国家本身在大战中也遭受重创。战争期间,德国动员的总兵力为17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5%,军队伤亡总数达1170万人,经济损失达3000亿美元;日本动员的****兵力为97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8%军队伤亡总数达216.1万人,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通常分为轴心国的战略进攻与同盟国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与战略转折,以及同盟国的战略进攻与轴心国的战败三个阶段。

1939年9月至1942年夏秋,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先后在各自的战场上展开全面战略进攻,在遭到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抵抗后,其进攻锐势逐渐减弱,终于在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地区、非洲战场的阿拉曼地区和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海域到达战略进攻的终点。

在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折之前,各主要战场均有着各自的战略相持阶段。1942年11月前后,盟军在三个主要战场先后进行的斯林格勒会战、阿拉曼战役和瓜达卡拉尔岛战役,标志着大战战略转折的实现。

1944年,同盟国在欧亚战场先后转入全面战略进攻。欧洲战场方面,苏军率先在东线发动强大攻势,美英等国盟军随后在法国登陆,形成对德国的东西夹击。亚洲与太平洋战场方面,盟军通过岛屿登陆作战和海空作战对日军展开战略进攻。欧亚各国的抵抗运动和游击战争则配合着盟军的进攻,加快了民族解放的步伐。

1945年2月,苏联、美国、英国首脑举行雅尔塔会议,共商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和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大计。1945年4月1日,盟军在鲁尔地区合围西线德军主力,下旬即进抵易北河一线。苏军于4月16日发起柏林战役,25日与美军会师在易北河畔的托尔高,27日突入柏林市中心,29日强攻国会大厦。30日,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8日,德国最高统帅部代表正式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

德国投降后,苏、美、英三国首脑于7月17日至8月2日举行波茨坦会议,商讨如何处置德国、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等问题。会议期间,中国、美国、英国签署并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政府立即无条件投降。但是,公告内容遭到日本政府的拒绝。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苏联于8月8日对日宣战,9日兵分三路向中国东北境内的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在中国军民协助下,苏军解除关东军武装,11日进入朝鲜北部地区,25日占领南萨哈林岛,9月1日进占千岛群岛。8月9日,毛泽东号召中国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面反攻。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各抗日游击队立即向华北、华中、华南敌占区发动进攻,并抽调大量兵力进军东北,会同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作战,取得反攻的重大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28日,盟军开始在东京附近和其他地区登陆,实现对日本的占领。9月2日,日本代表在驻泊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9月9日,侵华日军代表在南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即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交战双方大量使用坦克、装甲车、飞机、火炮、军舰等现代武器装备,并首次使用雷达、火箭炮、导弹、原子弹等新式武器和技术,导致作战形式和方法的重大变革,出现了闪击战、大纵深作战、登陆与抗登陆作战、潜艇战与反潜战、航空母舰编队作战、战略轰炸与防空作战、空降与反空降作战等新的作战形式和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参战国在战争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对军事思想和战略理论的影响深远,为各国国防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历史的又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及其奠定的“雅尔塔体制”,为战后世界的相对和平创造了条件。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削弱了资本主义世界,改变了资本主义世界诸强并立、相互争霸的格局,出现了美国独霸的一统天下。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亚欧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前提。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道路。

 

2010-4-26 14:00:18

走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误区 
作者: 秋石客 

纪念反法西战争胜利年复一年,我印象很深,但从来没有留意每年纪念的差别,也没有仔细想过有什么问题,总觉得纪念缺乏新意和深度,简直到后来有些反感起来。对于战争,我天生的不赞成,历来厌恶,有时到了不分黑白、不分正义与非正义的地步,一概加以反对。由此,自然会对战争胜利纪念的事不以为然。历史上多数战争从本质上是不同民族或阶级之间的互相残杀,胜者欢欣,败者悲哀。纪念杀人的胜利,不论胜者是谁,总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我这种不分皂白的理念持续好多年,直到最近稍好一些,经常思考战争类问题。我认为,纪念二战胜利要出新,不要年年一个样,要结合当前世界面临的战争问题,有所发现,有所总结,有所提高。中国今年的二战纪念活动,要突出中国的作用,突出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作用;要认真总结二战经验教训,警惕新绥靖主义,坚决反对美国新帝国主义战争政策,维护世界和平。同时,要对二战后世界格局有所分析,有所准备。因此,将我的一些胡思乱想形成文字,一方面是对自己混乱思想的清算,另一方面也是想总结出一些有益见解,希望能引起世人的关注。若我的一些想法,能被有识之士看成有一孔之见,我也就知足了。

思考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根源和纪念原因等问题

有时我常想一个问题,同样是世界大战,为什么不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单独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呢?是因为战争的性质有区别吗?显然不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通常被认为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狗咬狗的战争,但第二次世界大战能说是完全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吗?显然不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虽然有社会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如苏德战争,有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战争,如中日战争,依然还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如美日、德英之间的战争,二战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战的继续,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因此,纪念二战胜利而不纪念一战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战争的性质,应该主要是战胜国的利益所在。当然,还有世界各国人民热爱和平等原因所致。在我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样,也应该纪念,让世界人民牢牢记住战争的灾难,并牢牢记住产生战争的根源在于资本制度和帝国主义,要为彻底消灭战争而斗争。资本主义国家不愿纪念一战,是想掩盖战争产生的根源,如此而己。那么,二战和一战有什么不同呢?有无联系呢?我看没有根本的不同。希特勒发动二战,本质上是一战的继续。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生存空间、争夺市场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制度只要存在一天,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类残存的嗜杀成性的不良本性,局部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只要条件成熟,还要打打打、杀杀杀,产生新的世界大战,君不见当今美国的种种战争行为的危险吗?

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一方对外国入侵本国的斗争都是正义的,那么现在伊拉克等国的反战行为可不可以都称为正义战争呢?我看是可以的。然而当今世界的现实却是发动侵略战争的一方振振有词,世界许多国家为虎作伥,又有许多国家装龚作哑,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判断战争性质的标准不是被颠倒了吗?

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有意识形态影响,社会主义苏联反对入侵是正义的,那么,二战能否说是一场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战争呢?我看也不能这样说。虽然二战有这种成份,但本质上依然没变,和一战一样,主要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是强盗们为争夺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和人民反压迫和剥削的战争,而不是别的。毛泽东式的人物是想变战争为革命,变革命为人民造福,但并没有取得完全成功,待他老人家一见上帝,整个世界又逐步还原了,基本变成了资本的世界。城头变换大王旗,人民并没有从战争胜利后得到彻底解放,这才是二战后的主要现实。

思考二:如何看二战后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全人类要从二战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去整整六十周年了。人们己习惯于按照西方胜利者的说教去单纯的庆祝胜利,庆祝打败了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以为从此天下太平了。这是很危险的心态,只要稍加注意和分析,你就不难发现,法西斯幽灵并没有灭绝,只不过是改头换面而己,是更加有欺骗性而己,新的战争策源地依然存在,美帝国主义正在扮演着新法西斯的不光彩角色。

在我看来,面对二战造成的史无前例的灾难,应该唤醒全人类重视的,不应该仅仅是庆贺胜利,而应该是找出灾难的根源,找到寻求和平的根本途径,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切实找出人类永久和平的有效途径。

灾难的根源就是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列宁主义有许多关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与战争的精辟分析,大多被人们遗忘了。资本主义要生存下去,必须要不断地扩大市场,不断进行整合,由低级向高级,从小到大。当国内市场饱和,必然采取和平的或非和平的方式向国外进军,从而必然引发战争。如果正好碰到世界众多国家遇到同样问题,就会引发世界大战。所以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是毫无疑义的。

找到了产生战争的根源,再寻求和平的根本途径就容易的多了。这个根本途径就是一方面要彻底埋葬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反动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给人类带来病态,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道德沦丧,两极分化,黄、赌、毒、黑猖狂发作,坑、蒙、拐、骗、偷泛滥成灾,等等,罄竹难书。帝国主义就是战争之母,不断产生局部战争和世界大战,造成数以千万计的人死伤,数以亿万计财产毁于一旦。另一方面就是在全世界普遍建立民主社会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取得的一切文明发展成果,无一不是社会主义理念的成果,不论在东方实现苏联式的和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西方的国有化、福利化社会主义因素的壮大,都给人类带来无限的光明。所以,要彻底清除万恶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制度,建立无限美好的社会主义制度。 

经验就是面对任何侵略战争,世界各国和人民要紧密团结起来,结成最广泛的反战统一阵线,把一切战争消灭在萌芽当中。

要吸取形形色色绥靖主义教训,坚决反对新的战争,保卫世界和平。反对资本和帝国主义制度,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

当前,非常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新绥靖主义倾向,看不到这一点是异常危险的。

想当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东西方所有国家都没有采取坚决措施,有的国家以声讨了事,更有许多国家作壁上观,也有少数国家妄图想从中渔利。假如当时各国能放弃绥靖政策,共同联合起来打击日本帝国主义,就不会出现世界大战。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因为当时世界各国多属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不可能放弃绥靖主义。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不承认绥靖主义产生在一九三一年的中国,西方中心说蒙住了他们的双眼,但能睁眼看历史事实的人,一定会接受新的绥靖主义历史性观念。

现代新绥靖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对待美国新帝国主义战争熟视无睹。近一些年来,美帝国主义不断发动战争,以强欺弱,肢解南斯拉夫,入侵阿富汗,更换伊拉克政权,愈演愈烈。面对美帝国主义如此明目张胆的战争行为,多数国家不但不坚决反对,而是大搞绥靖主义。更有甚者,有不少国家助纣为虐,直接参与侵略战争,使人类蒙上帝国主义战争阴影,是令人作呕的。可以断定,如果全世界人民不能清醒地认真负责,放任美帝国主义横行霸道,大行绥靖主义。那么,其后果将远远超过当年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德国帝国主义的绥靖主义,因为美帝国主义的战争能力,远远超过德日意法西斯,等着全世界人民的将是毁灭性的灾难。

全世界人民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首先应该纪念反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胜利,而不应该是别的东西,如反复回味胜利过程等。否则,只要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复活,其结果迟早会导致一场新的世界大战,更大的悲剧在等待着善良的人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许多地方涌现出日益强大的人民性反战运动,是令人感动和振奋人心的。现代人反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对战争,而是反对一切战争,客观上抓住了本质,因为战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反战就是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只要消灭了战争,帝国主义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因此,是否支持反战运动,成了识别当代进步与否的一块试金石。一切热爱和平的人们,都应积极支持和参加反战运动。

就当前世界来说,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发动的一切战争,组成最广泛的反美帝国主义统一战线,制止战争,是全人类共同的神圣目标,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最现实总结,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最好纪念。否则,盲目地庆祝胜利,不分青红皂白,不分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不分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给一切战胜国涂脂抹粉,很容易放过改头换面的新帝国主义。反对一切战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否则,当帝国主义份子乔装打扮,以人权之类的外衣出现时,缺少辨别是非的善良人们,会不知所措,甚至会参加支持帝国主义的战争行为,铸成大错。难道德、日、意国家当年千千万万人民群众,不正是在爱国的骗人口号下,糊里糊涂地成了帝国主义者发动战争的工具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全世界人民一定要擦亮眼睛,与形形色色的侵略战争划清界线。

思考三: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历史地位等问题

一百多年以来,世界话语权主流一直掌握在西方中心论者手中,形成此局面,除了西方主流者妄自尊大和有意为之外,中国思想文化界的盲目崇洋媚外、无知和极少数汉奸文人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也存在此问题,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伟大贡献被大大的低估了。因此,很有正本清源的必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源头在哪里?许多历史学家都云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国入侵波兰为二战的源头。其实不然,那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这场战争的源头完全可上朔到公元一九三一年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日本明治维新后搞资本主义,很难走下去,市场经济规律迫使资本向帝国主义整合。由于日本国土资源、国内市场天生短缺,更具有向海外扩张的需求。日本资产阶级必须寻找出路,因此,首先很自然把目光盯住腐化堕落的软弱中国,这是完全符合逻辑性的,因为中国市场辽阔,对华作战收获****。

对于这场毫无疑义的侵略战争,中国外部,整个世界的反映是麻木不仁的。如前所述,主要大国奉若神明的是推行绥靖政策,明着口头声讨,色厉内荏,实为隔岸观火、幸灾乐祸,暗自打着火中取栗、坐等时机想分一块肥肉的主意。中国内部,则奉行先安内,后壤外的卖国方针。绥靖政策怪胎,说到底不是生于慕尼黑,而是产于沈阳。因此,日本军国主义倍受鼓舞,得寸进尺,最终发展到利令智昏,全面入侵中国。更为遗憾的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西方主要大国,依然我行我素,养虎遗患,一直到希特勒德国步日本后尘,令侵略战争的风暴席卷欧、亚大陆及太平洋,危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利益时,才被迫仓促应战,整个世界为绥靖战略付出沉重代价,演出一场同盟国对轴心国世界大战的悲剧,老百姓生灵涂炭,人类又遭受一大劫难。

假定当初全世界各国都是真正反对侵略战争的,从一开始就全力对付日本侵略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完全可以避免。实际上是当时的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制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单纯把战争责任完全推到德、日、意法西斯身上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说到底,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制度才是产生战争的根源。

应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源头在中国至今没有被人们认识是令人遗憾的。殊不知美帝国主义今天侵略这个国,明天灭亡那个国,如果不被制止,就可能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源头。当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陷入新绥靖主义而不觉,难道说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及欧洲各国非要等到美帝国主义者打到家门口才大彻大悟,奋起反击吗?难道说人类还要遭受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劫难吗?我想,全世界对此会有所思考,有所行动的。中国应该积极团结俄罗斯、欧洲国家、印度、巴西等国和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组成最广泛的反战统一战线,保卫世界和平。中国党和政府应该积极在国内外联合一切反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力量,彻底清除产生战争的根源,缔造永久性和平。

就二战胜利的进步意义而言,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条 消灭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个策源地,从而结束了二战,取得了暂时的世界和平。但局部战争并没停止,因为战争的真正根源并没有彻底消除,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只要存在,永久的和平就不会出现。

第二条 更重要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新事物普遍出现,具体表现在东、西方出现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西方出现了许多社会主义概念的国有化和福利化浪潮,这是二战后真正意义的历史性进步。

第三条 老殖民主义体系崩溃,国家要独立,人民要解放一度成为潮流。

第四条 资本制度受到扼制,由此,人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人类走向了光明。

第五条 培育了伟大意义的反战精神,这种反战精神一方面表现为坚决同侵略者血战到底、保家卫国的被动的反战,另一方面表现为和保家卫国无直接联系的主动反战精神。第二次大战的反侵略战争属于前者,现代世界各国风起云涌的反战运动属于后者,后者比前者更为可贵,不要等侵略者打到家门口才参战。

我们纪念二战,就是要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消灭战争的根源,不要忘记是帝国主义给人类带来的战争,不要忘记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理想给人类带来的福音。虽然最近几十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于叛徒出卖等原因走入低谷,以中国和美国为代表的新资本主义和新帝国主义兴风作浪,在全球推行反国有化、反福利化、反社会主义,成为社会发展矛盾的主导方面,战争阴云密布,人类的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但是,只要全世界人民能充分认清这些危险,积极团结起来,同新老资本主义和新老帝国主义作坚决斗争,前途还是光明的。这些才是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意义。

思考五:关于如何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的世界格局和变化问题

二战胜利后的世界格局基本上是经过精心策略的战胜国主宰世界的格局,这个格局发展到今天,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美、苏争霸的冷战阶段。在基本势均力敌的两个世界对抗中,整个世界都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而受益****的却是战败国德国和日本。为了对付社会主义苏联,美国不但没有严厉惩罚德、日两国,反而大行马歇尔计划,支持德、日复兴。虽然联合国宪章规定德、日不许恢复武装,却正好使德、日经济免受庞大军费开支困扰,因而发展很快,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这是当初谁也没料到的。相反,苏美展开全球竞争,疯狂进行军备竞赛,国力大损,苏联几被拖垮,美国也靠借债度日。

第二阶段是美国独领风骚阶段。由于中国、前苏联发生政治剧变,少数坏人和蠢货当道,前苏联被无情肢解,经济发展一落千丈,很快由超级大国变成二、三流国家。中国虽然表面上没有崩溃,但也是迷失方向,名为韬光养晦,实为甘当美国的走卒,所以两极格局和毛泽东苦心谋划的三角格局都不复存在,美国乐陶陶一极称霸。

第三阶段是最近发生的多国挑战二战框架,反对美国霸主地位。而发起挑战二战框架的国家恰恰是二战的主要战败国德、日两家挑头。这种正在发生的历史,突出表现在加入联合国等问题上。

说起多国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原因,倒是因美国的倒行逆施引起的,这一点值得注意。美国今天教训这个国,明天消灭那个国,搞的世界人心慌作一团。为求自保,有的公开入股,派兵参加侵略战争,有的暗送秋波,怀中掏出大把金钱。当然也有英明领袖,暗中策划组成反美联合阵线。在这场斗争中,日本最为精明,深知无争霸世界能力,因此紧靠世界霸主美国,反对中国,妄想在世界性霸主美国支持、默许下成为亚太地区霸主。法国总统希拉克最为大气,力图整合欧洲,联合中国、俄罗斯等国对抗美国。计策虽然美妙,只可惜希拉克总统生不逢时,内外遇到的全是鼠目寸光之徒,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成问题的是中国,在当今世界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之生死存亡之秋,不思春秋霸业,却大唱和平主旋律的调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令人悲愤。倒是印度、巴西,雷声小、雨点大,悄悄作起联合国常任理事之梦。 

2010-4-26 15:59:24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亚、非三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展开,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死亡1517万人,动员军队 6500万----7000万人,军队损失 3750万人,其中亡 853万人,居民死亡 66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l863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的战争,共有5500万-6000万人死亡,1.3亿人受伤,合计死伤1.9亿人。以下是主要国家死伤人数:
苏联二战共有2680万人死亡,其中正规军队死亡人数有890万人(一说1400万人),民兵人数大大超过这个数据,其余是平民。二战苏联士兵死亡人数一直是个争论很大的问题,因为在卫国战争时期,许多平民男子和妇女被临时编入了红军,所以很难说清他们是正规士兵还是平民或民兵,所以有了士兵死亡890万和1400万两种说法,不过西方认同前种说法的多。其中死于苏德战场的士兵有880万左右;死于苏日战场的有1万人不到;死于苏芬战场的有近9万人。
中国二战死亡人数一直说不太清,因为统计不清楚,学者估计有1200万人-1800万人,不过90年代以后,数据渐渐明了:约1800万。其中士兵死亡人数约148万,其中国军135万,共军(包括游击队)约10万-12万多,其余为平民
美国有38万军人死于二战,其中在西欧和北非有25万余人死亡,在太平洋约有12万人以上死亡
英军有40万人死于二战,其中士兵约有近38万;在太平洋死亡约3万;其余在欧洲和北非。
德国二战死亡约800万人,其中士兵约550万,其余平民。其中死于西线和北非约有50万,其余死于东线苏德战场。
日本二战死亡人数近300万,其中士兵死亡约190万(日本历史教科书上写185万),其中在中国战场死亡人数约44万(我们现在教科书上写的135万是胡扯);在东南亚被英军、中国入缅远征军(消灭日军1万还多)、游击队杀死约18万;在苏日战场死亡10万余人;在太平洋与美军战斗中死亡约120万;志愿人员、童子军死于战争近40万;平民被美军原子弹、炸弹炸死人数约在55万人以上(日本方面统计)

国名 死亡 受伤 合计死伤
苏联 2680万 3300万 6000万
中国 1800万 1700万 3500万
德国 800万 2000万 2800万
波兰 650万 100万 750万
日本 290万 400万 690万
南斯拉夫 170万 300万 470万
美国 38万 150万 190万
英国 40万 120万 160万
意大利 20万 50万 70万
法国 30万 20万 50万

2010-4-26 16:12:56

欧洲的著名战争有哪些?最主要的是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罗马帝国的扩张,匈奴入侵罗马,十字军东征,阿拉伯人入侵欧洲,蒙古帝国西征欧洲,拿破仑扫荡欧洲……布匿战争、特洛伊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诺曼底登陆

第一次希波战争(公元前490),波斯入侵希腊,被雅典军队在马拉松战役中击败。

第二次希波战争(公元前480——公元前478),波斯再次入侵希腊,经历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斯会战,最后波斯战败,双方签订《卡里阿斯和约》而告结束,波斯帝国从此承认小亚细亚之希腊城邦的独立地位,并且将其军队撤出爱琴海与黑海地区。

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公元前404),是雅典与斯巴达为争夺希腊霸权发生的战争,中间时断时续,最后以斯巴达的胜利而告终。战争摧毁了雅典的海上霸权,同时也使斯巴达元气大伤,导致不久后底比斯取代斯巴达成为希腊霸主。

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英国为争夺西欧霸权而进攻法国。法国则是为夺取英国在法的所有领地而发生的战争。著名战役有,克勒西战役、阿金库尔战役等。战争最后以法国夺取了除加来以外的所有英国在法领地而告终。战争使法国王权得到巩固,同时也使英国从此退出了大陆争霸,转而向海外发展,终于成为海上霸主。

十字军东征(1096——1272),西方基督教各国以收复“圣地”耶路撒冷为名进攻中东,实质上是西欧各国对中东地区的殖民运动。漫长的十字军东征在1272年最后的据点阿克被攻占而终结。这次战争终结了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同时也极大地削弱了拜占廷帝国。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年 - 1714年),是因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法国的波旁王室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引发的一场欧洲大部份国家参与的大战。最后法国波旁家族夺得了西班牙王位。

三十年战争(1618——1648),第一次欧洲国家的大规模国际战争。这一战成就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使神圣罗马帝国彻底衰落。

北方战争(1700年~ 1721),俄国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而发动的对瑞典的战争。

七年战争(1756~1763),由欧洲主要国家组成的两大交战集团(英国与法国,以及普鲁士的侵略政策与奥地利和俄国的国际政治利益发生冲突)在欧洲、北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这一战使普鲁士迅速崛起,成为欧陆四大强国之一,英国成为拥有最多殖民地的国家。

拿破仑战争(1879——1814)普法战争(1870),德国统一进程的最后一战,普鲁士获胜,统一德国。

2010-4-26 16:19:28

三十年战争

17世纪上半叶,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一次席卷欧洲的战争。它是欧洲国家间争夺领土、王位、霸权以及各种政治矛盾和宗教纠纷尖锐化的产物。战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 

战争背景 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1608)和“天主教联盟”(1609)。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1619在位)企图在捷克(波希米亚)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1618年 5月23日,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战争过程 整个战争大致分四个阶段:

  ①捷克-普法尔茨时期(1618~1624):“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捷克摆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1619年捷克议会选举普法尔茨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为国王。162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1619~1637在位)依靠德意志天主教同盟军,入侵捷克。为援助蒂利伯爵J.采尔克莱斯率领的天主教同盟军,西班牙出兵普法尔茨。1620年底,捷克和普法尔茨联军在白山为天主教同盟军所败,弗里德里希逃亡荷兰,捷克重归奥地利统治。同期,休战12年的西班牙和荷兰于1621年战事再起。

  ②丹麦时期(1625~1629):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胜利,引起外国参战。丹麦得到英国和法国的资助,于1625年在北德意志新教诸侯支持下攻入帝国境内。捷克贵族A.E.W.von 瓦伦斯坦率雇佣军协同蒂利伯爵打败丹麦军队。丹麦王国同皇帝于1629年 5月签订《吕贝克和约》,保证不再干涉德意志事务。皇帝的势力伸展到波罗的海。

③瑞典时期(1630~1635):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天主教同盟势力北进,促使瑞典加速军事行动,与法国结成同盟。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率军于1630年7月进入波美拉尼亚,同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选帝侯联合,在德意志西部和南部接连取胜。1632年,蒂利伯爵在累赫河战败身亡。吕岑会战中,瓦伦斯坦战败,后被暗杀。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也在会战中阵亡。1634年皇帝联合西班牙打败瑞典军队,返回波罗的海沿岸。萨克森和勃兰登堡于1635年5月同皇帝缔结《布拉格和约》。瑞典国王率军在波美拉尼亚登陆

④法兰西-瑞典时期(1635~1648):瑞典军队战败,促使法国直接出兵,与瑞典联合对哈布斯堡王朝作战。1635年5月,法国又联合荷兰进入莱茵地区,瑞典军队在莱比锡附近的布赖滕费尔德取胜,并继续南进。法国军队大败西班牙军。瑞典的胜利,又引起丹麦的不满,1643~1645年丹麦同瑞典开战,结果,战败求和。此后法、瑞两国军队进入德意志南部。长期战争使双方都有极大的消耗,帝国方面的困难更为突出。皇帝斐迪南三世(1637~1657在位)被迫求和,得到法国和瑞典的赞同。

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648年10月24日,参战各方代表齐集明斯特市政厅签署《奥斯纳布吕克条约》和《明斯特和约》。奥斯纳布吕克和明斯特两个城市都在威斯特伐利亚境内,故两个和约统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规定:法国得到洛林的3个主教区(梅林、图尔、凡尔登)和整个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及东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维斯马城和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独立;帝国境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邦诸侯的领地大体恢复到战前的状况,诸侯在领地内享有内政、外交上的自主权。关于教派问题,和约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继续有效,承认德意志境内新旧教地位平等。

  战争的结局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地位,加深了德意志境内分裂割据的局面;为法国称霸欧洲准备了条件;西班牙的国力下降;瑞典的力量大增,成为北欧强国。


公元前962年,德意志国王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创建了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帝国极盛时期,其疆域包括德意志、奥地利、捷克、意大利北部和瑞士等地。可是,到了13世纪末,德意志已经分裂为许多独立的诸侯国,皇帝也失去控制整个帝国的权力。到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初,这个号称“神圣罗马帝国”的大帝国已今非昔比,穷途末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皇帝长期担任帝国的皇帝,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实际上已成为摆设,毫无实权。

这个皇帝对失去权力很不甘心,拼命想恢复往日的威风,这样与诸侯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愈演愈烈。这时,各邦诸侯因信仰不同和教产矛盾,分别组成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为了与对方抗衡,双方均寻求外国势力的支持。这样,已形成统一集权国家的英、法、西班牙等欧洲大国正在谋求对外扩张,遂把地处欧洲中心,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但又四分五裂、日趋衰落的德意志作为角逐目标。

当时,欧洲各国形成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战争的导火线是波希米亚(捷克)爆发民族起义,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任命天主教教徒斐迪南为捷克国王。

捷克是1526年并入神圣罗马帝国版图的。当时德意志皇帝兼为捷克国王,此时捷克人享有宗教自决、政治自治等权利。但到德意志三世皇帝马提亚时,他派遣耶稣会教士深入捷克,企图恢复天主教,并指定斐迪南为捷克国王。德意志皇帝指定的捷克国王斐迪南是一个狂热的耶稣会分子。他一上台,便残酷地迫害捷克的新教徒。新教的教堂被拆毁,作新教礼拜的人被投入监狱,这些措施,激起捷克人民的强烈反抗。

1618年5月23日,一群武装的群众和新教教徒手拿铁棍长矛,冲进捷克王宫,抓到了国王的两个钦差。“把他们扔出去!”“扔到窗子外面去!”在一阵怒吼声中,按照捷克的古老习惯,两名走狗被人们从20多米高的窗口扔了出去,落在御城河沟的垃圾堆上,两个人痛得哇哇乱叫。

这就是震动欧洲所有国家宫廷的“掷出窗外事件”,它是捷克民族起义的信号,也是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奥地利决心发动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企图一举征服捷克。捷克人民也纷纷武装起来,他们选出30名保护人(其中大部分是新教贵族)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捷克独立。广大武装群众占领政府各部门,取消一切赋税,并把压迫新教徒最凶的耶稣分子全部驱逐出境。

开始阶段,捷克起义军进展顺利,很快突入奥地利境内,逼近首都维也纳。此时奥地利的新教徒也不满皇帝统治,纷纷起来响应。

此时,德意志老皇帝死了,斐迪南接任皇位,仍兼任捷克国王,他得到捷克起义军兵临维也纳城下的报告时,正同十几位贵族在宫中开会商讨对策,一名贵族见皇帝已吓得浑身发抖,忙抓住他的肩章说:“皇上,现在还来得及,你快派代表谈判签字呀!”

捷克的起义眼看快要胜利了,可惜由于起义军的领导权掌握在捷克贵族手里,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幻想通过谈判让皇帝作出让步。于是,他们下令停止攻城,派出代表进宫与皇帝谈判,结果坐失良机,使皇帝赢得了喘息的时间。

斐迪南缓过气来,向天主教联盟求救,宣布剥夺捷克议会选出的新教联盟首领、捷王普法尔茨选侯的爵位,授予天主教联盟主力巴伐利亚选侯巴克米利安以公爵爵位。巴克米利安立即派出自己的精锐部队2.5万人“救驾”,由名将蒂利统帅。天主教同盟还向斐迪南提供了大量金钱援助。西班牙也派兵参战。

1620年11月8日,在捷克首府布拉格附近的白山,蒂利统帅的精兵与教军2万人展开决战。虽然新教军占有位于白山和沼泽之间良好的防御阵地,但士兵缺乏训练,纪律松弛,步兵遭到敌兵的首次猛烈冲击便四散溃逃。这样,天主教军只用不到两个小时便取得了会战的胜利。从此,捷克成为哈布斯堡奥地利的一个省,处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长达几百年之久,捷克人民陷入奥地利的残酷统治之下。捷克起义被镇压后,德意志皇帝的权力大大加强了,不仅占有捷克,而且和西班牙保持联盟,把势力伸向德意志西部和北部。西班牙则想统治荷兰,这又引起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恐慌和英、法、荷等国的不安。于是,哈布斯堡集团与反哈布斯堡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战争。从此,这场战争转变为广泛的国际战争。

1625年2月,丹麦在英、荷、法等国的支持下,以援助德意志新教联盟为名出兵德意志,占领卢特城。与此同时,曼斯菲尔德率英军进占捷克西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起用瓦伦斯坦任武装部队总司令,与丹麦军队作战。

瓦伦斯坦是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原为捷克贵族,但因长期在德皇军中服役,已经德国化了,连他自己也自认为是德国人,他采用以战养战的政策,靠掠夺驻地居民的粮食和财富来维持军队的供应。每攻克一地,他的军队就像蝗虫一样将居驻地抢劫一空,人们称他的军队为“瓦伦斯坦蝗群”。

1626年,瓦伦斯坦和天主教同盟的军队打败丹麦和新教诸侯的联军。丹麦国王被迫于1629年5月在吕贝克签订和约,保证不再干涉德意志事务。德皇规定新教诸侯将1552年以后所占教产全部归还原主,同时根据瓦伦斯坦的计划,德国在波罗的海建立起一支强大的舰队。

瑞典害怕德意志的计划影响它在波罗的海的优势地位,遂在法国大量金钱援助下,于1630年7月从法国北方打了进来,揭开了“三十年战争欧洲阶段”的序幕。

7月6日,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统率1.3万军队在德国东北部奥德河口登陆,不久,瑞典又派来了2.6万人援军,使古斯塔夫的总兵力达到近4万人。而此时,天主教阵营发生了内讧,瓦伦斯坦被免职,瑞军势如破竹,迅速占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许多地区。

德皇闻讯后令蒂利率军阻击。9月17日双方主力集中于莱比锡附近的布赖滕费尔德展开决战。蒂利军3.5万人,装备火炮26门。瑞典军2.4万人,拥有火炮100门。

瑞典军排成新型的线式阵形,而蒂利军则按传统战法排成一个个密集的方阵,双方先是互相炮击,因瑞典炮兵火力占优势而给敌人造成巨大损失。蒂利军在炮轰后发起攻击,但骑兵7次冲锋都被瑞军滑膛枪齐射的火力击退。

这一仗,古斯塔夫沉着冷静地调动兵力,发挥炮兵和滑膛枪的密集火力,彻底打败了以长矛为主的蒂利方阵,蒂利军伤亡达8000人,蒂利本人负伤,而瑞典和萨克森联军共伤亡2700人,其中瑞典仅伤亡700人。这是古斯塔夫军事艺术的杰作,以机动加火力为基础的新战术第一次战胜以数量加长矛为基础的旧战术,显示了改革后的瑞典军队对旧式欧洲军队所具有的优势。

后来,德皇再次起用瓦伦斯坦重新组建军队,收复了布拉,出师巴伐利亚,迫使瑞典军撤向萨克森。1634年,德皇在西班牙军队支持下,在讷德林根大败瑞典军。瑞典军被迫北撤。

瑞典战败,促使法国直接出兵。主战仍在德国境内,但同时也在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等地进行。法国和瑞典军队的胜利,使哈布斯堡王朝集团无力再战,被迫求和。1648年10月,参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战争结束。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以反哈布斯堡集团的胜利告终。根据和约,欧洲领土被重新分割。法国夺得欧洲霸权;瑞典巩固了在波罗的海的地位;德意志的经济遭到严重削弱;葡萄牙脱离西班牙独立;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得到确认。它结束了自中世纪以来“一个教皇,一个皇帝”统治欧洲的局面,神圣罗马帝国在事实上已不复存在。

这次战争对军事学术和技术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是滑膛枪得以进一步改进,开始大量投入使用;

二是火炮开始实行标准化,炮兵成为一个独立兵种,在战斗中发挥重大作用;

三是旧的方阵战术已经过时,新的线式战术开始形成;

四是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军队编制趋向精干。

 

Powered by © 1998-2024
Processed in 0.00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