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吉他论坛日月潭→日月谈→日月弹(聊天版 Chatting) → 宋祥瑞事件
查看完整版本:宋祥瑞事件
2010-2-26 21:34:40

宋祥瑞

 

 

   20091231日上午,武汉音乐学院副教授宋祥瑞从自己居住的七层宿舍楼楼顶纵身跳下,用这种残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55岁的生命。其时,距新年的来临尚不足14小时,这位公认的音乐才子终于没能看到2010年的第一缕阳光。

 

  宋祥瑞,男,195412月生,文学硕士,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史论教研室主任,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在音乐圈内,宋祥瑞被誉为才华横溢的音乐才子。上世纪90年代初,他率先在武音开设音乐传播学专业。该院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在我国音乐传播学领域,宋祥瑞称得上是奠基人之一。

 

  据宋祥瑞的同事和家人透露,宋祥瑞患有非常严重的抑郁症,他此前曾多次试图自杀。  闻听宋祥瑞跳楼自杀的消息,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心理学教授汪海燕女士心情沉重,连称“这太令人惋惜了”。汪海燕表示,由于生活压力大,抑郁已成为都市人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中非常普遍的心理病。

 

  汪海燕建议,高级知识分子如果得了抑郁症,一定不能爱面子,“我抑郁了,这并不丢人!”一定要及时去精神病科诊治,接受系统的治疗。

 

 

 

宋祥瑞是谁?

 

  记者百度“宋祥瑞”,找到一个辞条:宋祥瑞,男,195412月生,文学硕士,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史论教研室主任,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

 

  在音乐圈内,宋祥瑞被誉为才华横溢的音乐才子。上世纪90年代初,他率先在武音开设音乐传播学专业。该院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在我国音乐传播学领域,宋祥瑞称得上是奠基人之一。

 

  宋祥瑞生前住在武音家属区204单元7楼——一幢七层宿舍楼的顶层。从宋家到顶层平台,一共有21级台阶。

 

  当天上午955分,最早发现异常的,是武音附小的几名学生,孩子们抬头发现顶层平台上坐着一个人,双腿悬空坐在平台边缘,遂高呼有人要跳楼。

 

  一位女教师闻讯赶来,“宋老师,你千万不要做傻事啊……”

 

  学校保卫处工作人员也赶到了,拯救行动随之展开。但,令人扼腕的一幕,还是无可挽回地发生了。

 

  “我在窗前做作业时,看到一道黑影从窗外划下,然后,就听到楼下喧闹声,我才知道,有人跳楼了。”楼下一位邻居如是说。

 

  目击者称,当时现场一片混乱,哭泣,颤抖,惊悸,呜咽……

 

  有学生说,宋老师就是一把伞,一把为别人撑起温馨港湾、传授知识的伞,但伞柄下的花蕾怒放时,自己却成了疾病缠身的伞,随风飘逝。

 

  他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13日上午,记者进入武音家属区,向一名中年男子打听宋祥瑞家住址,该男子不愿透露姓名,只说自己是老宋的同事。他叹了口气,沉默了几分钟后说老宋已过世了,是跳楼自杀的,“他是个好人,年纪只有五十好几,处于学术上的黄金时期。”男子的语气中透着遗憾,他不清楚老宋为什么要这样做。

 

  房门紧锁,门口一个盆子里还残存着烧过的纸钱,紧邻的,是一盆略略泛黄的文竹。

 

  记者敲开门,宋祥瑞的妻子许女士面容憔悴地出现在门口。女儿宋融雪偎依在她的旁边,脸上写满悲戚。

 

  许女士称,她理解丈夫的苦,患抑郁症5年了,一直很严重。不是那种普通的抑郁症,老宋的病发作起来,双腿不能走路,甚至整个人都不能动弹,只能瘫痪在床上。去过很多医院,看过很多医生,吃过很多药,但效果不好。老宋被这个病折磨得很痛苦。至于丈夫为什么会患抑郁症,她也不清楚。

 

  “他是一个好丈夫。”在她眼中,老宋性情温和,是一个学术造诣很高的人,也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严的人。

 

  她透露,自老宋生病以来,学校对他们一家人都很照顾。老宋出事后,学校非常重视,特别是在追悼会上,学校对他的评价比较高,客观公正。

 

  “他是一个好父亲。”正读研二的宋融雪说。

 

 

 

  抑郁症不该缠上这个才子

 

  对于宋老师的走,学生和老师们无不感到惋惜。

 

  宋老师生前的一位同事评价,他非常有才,性格稍有些孤僻,和同事交往不多。

 

  这位老师透露,宋祥瑞患有非常严重的抑郁症,他此前曾多次试图自杀,有一次在家煮四季豆,故意未煮熟,还曾用毛巾自杀。

 

  一位青年教师百思不得其解:“我真的不清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连死的勇气都有,为什么不能勇敢地活下去呢?”

 

  该院音教学院一位教师曾师从宋祥瑞5年,她评价,宋老师无论在教学还是生活上,“都是蛮好的老师”,“逢年过节,宋老师常常会叫我们这些学生去他家吃饭,由师母亲自掌勺。所以当年我们每年都会到他家吃几餐。他和学生们的关系很融洽。”

 

  她回忆,去年11月,宋老师还送给她一册自己主编的《音乐与大众媒介》,因为该书收录了她的一篇论文,“当时宋老师非常开心,因为出版一本音乐传播学专著是他毕生所愿。”她对其自杀深感震惊。

 

  20091231日,武汉,天气清冷。

 

  当天上午1002分,宋祥瑞纵身从自家居住的七层高楼顶层平台一跃而下。

 

  这位武汉音乐学院副教授以一种特殊方式,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这一天,距他55岁生日不足一个月;这一刻,距2010年新年钟声的敲响,尚不足14个小时

 

 

 

情绪低落半月就要提防抑郁症

 

  宋祥瑞教授的纵身一跃,令身边人扼腕叹息,同时也让人不解,抑郁症真有这么历害吗?

 

  接受记者采访时,宋教授的妻子说,“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

 

  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值得社会重视。

 

  “10个咨询电话中,5人都表现出明显的抑郁倾向。”昨日,武汉市心理医院危机干预中心心理咨询师汪智慧介绍,抑郁已成为现代都市人中非常普遍的心理病。

 

  汪智慧说,在危机干预中心,有一半以上的倾诉者都有明显的抑郁倾向,如情绪低落,厌世,自闭等等。这些人年龄多集中在2045岁间,女性倾诉者占到六成左右,抑郁原因主要以家庭感情为主,而男性则多为事业、工作居多。

 

  市精神卫生中心刘小林主任医师介绍,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发病率很高,被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抑郁症目前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位重要疾病。

 

  湖北省精神医学会主任委员王高华介绍,数据显示,中国平均自杀率为十万分之二十三,若照此推算,理论上武汉市每年可能有1700多人自杀。“自杀的人中70%存在不同的精神问题,其中又有70%是抑郁症,换言之,自杀的人群中有49%属于抑郁症范畴。

 

 

 

  三大人群

 

  易患抑郁症

 

  “教师、秘书、会计三类人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湖北省精神医学会主任委员王高华介绍,这三类人都属于完美主义者,“过分追求完美是生活中的大缺陷。”

 

  39岁的秦兰英(化名)是一所重点小学语文老师,一直忙工作,32岁才生宝宝。儿子5岁时,她就让其上小学,对儿子的标准永远是100分。有时孩子考了98分,秦兰英都要训斥:“我班上的孩子一半都考了100分,你为什么考不到……”久而久之,秦兰英觉得自己非常失败,教得了别人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却十分愚钝。

 

  去年4月,儿子一次考试只考了72分,秦兰英留了一封遗书,吃了大半瓶安眠药自杀,幸亏发现及时,保住了性命。

 

  情绪低落半月就要小心了

 

  被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抑郁症发病率之高不可忽视,我们应该如何提防呢?

 

  抑郁症的前期表现很明显,如情绪低落,思维迟滞或失眠等,如果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完全可以有很大缓解。但遗憾的是,几乎九成的患者都是到了“不得不治”的状况才想到求助医生,给自己经济和精神上都带来很大的损失。

 

  湖北省精神医学会主任委员王高华说;“往事不堪回首,前途一片黑暗是抑郁症患者的典型心态。”王高华介绍,目前“抑郁”两字都成了大众化名词。在专家门诊中,约50%的人都是抑郁患者。

 

  刘小林说,偶尔的情绪低落是正常的,但这个现象持续发展一周到半个月,就应该引起重视,此时,可以通过运动、倾诉等方式来缓解,如果还不见效,就应该考虑求助医生了。

 

  “重症抑郁症最终死亡率在10%15%,但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避免。”王高华说,目前抑郁症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治疗的有效率在90%以上。

 

  宋祥瑞跳楼自杀的消息让人直叹惋惜。

 

  华中师大社会学教授梅志罡称,这些自杀的知识分子,一般比较敏感,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比较深入,他们对事业很忠诚,在工作上、生活上及学问上都追求完美与卓越,他们特别看重精神生活的质量,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期望值很高。当他们在现实中遭受挫折时,容易陷入苦闷不能自拔,甚至采用极端方式结束生命。

 

  华中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心理学教授汪海燕说,知识分子要放下面子,当发现自己特别孤独,不愿意将自己的苦恼向他人倾诉时,要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以平常心对待工作与生活。有时要学会放弃,要承认自己不是完人,做错了事勇敢认错,对社会、对他人要持宽容态度,不要太较真。如果得了抑郁症,一定不能爱面子拒绝治疗。

 

  汪海燕称,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学会释放很重要。

 

  让生活有规律。每天陪伴家人或孩子散步4050分钟,呼吸新鲜空气,将心中的不愉快讲出来;可以经常听听节奏轻快的音乐,做做运动。

 

  对着椅子自言自语都行。还可将一张椅子摆放在自己面前,想象椅子上坐着一个能倾听自己说话的人,将自己的烦闷苦恼全讲出来。自言自语时,可率性而为,哭也行,骂也行,捶胸顿足也行,这样做,既顾及了自己的面子,也能使不良情绪得到很好宣泄。

 

 

 

  应对

 

  如果家人中有抑郁症患者,我们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

 

  湖北省精神卫生中心陈振华副教授昨强调:“不要给患者贴上疾病的标签,不要强化疾病概念。”

 

  曾经有个小伙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失利,在家自暴自弃,整天蓬头垢面,不理世事。父母羞于让他出门,只要家中有客,便对他说: “你有病,躲到房里去!”甚至有时让其躲在衣柜、床底,后来,只要家中门铃一响,小伙子条件反射性地往床底跑。

 

  陈振华指出,这是对待抑郁患者的大忌。家中有抑郁症患者后,家人首先要配合医生,做系统、正规、持续的治疗,从情感、物质上要做患者坚强的后盾,给他们心理安慰,另外家人要学习精神类基本的知识,观察患者疾病的发展态势,预防其自杀,尽量避免在患者面前强化其疾病,不要过分敏感。

 

  汪海燕说,当发现家人心头有解不开的结时,要充满爱意地宽慰他(她)。还要主动鼓励他(她)看心理医生或接受医疗机构的治疗。

 

王高华介绍,轻度的抑郁症可能仅需心理治疗就行,但程度较重的抑郁症就要药物配合心理治疗。抑郁症的发病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三维一体合成。生物医学上而言,人患抑郁症多半是人体内五羟色胺减少,因此要补充这类物质的药,才能控制患者情绪。单纯靠心理治疗,远远难达到效果,而心理治疗只能作为辅助治疗。

 

 

 

据校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介绍,宋祥瑞教学严谨、作风正派,“他从不搞学术腐败,从不收学生和家长的财物,生活很清贫。”在1日举行的追悼会上,宋祥瑞早年的一位同事赶来,执意在花圈上写下:“一位干净、纯粹的学者。”

 

 

 

据称,宋的家人早年辞职下海,后生意失败,家庭长期负债,生活比较拮据。宋不少同事和学生如今已是教授或担任领导职务。

 

 

 

据知情人士介绍,宋祥瑞曾经极力提携一名年轻讲师,并将自己开创的一门课程交给他讲授。据称,导致宋祥瑞患抑郁症的原因“不便透露”。

 

 

 

记者昨晚打通该院作曲系一负责人手机,对方称“不方便谈这件事”。

 

 

 

宋祥瑞患严重抑郁症多年 几度试图自杀

 

 

 

据宋祥瑞的妻子许女士称,宋教授患抑郁症5年,一直很严重。并且不是普通的抑郁症,病发作起来,双腿不能走路,甚至整个人都不能动弹,只能瘫痪在床上。去过很多医院,看过很多医生,吃过很多药,但效果不好。宋祥瑞被这个病折磨得很痛苦。

 

 

 

另据宋老师生前的一位同事评价,“他非常有才,性格稍有些孤僻,和同事交往不多”。这位老师同时透露,宋祥瑞因患严重的抑郁症,此前曾多次试图自杀,有一次在家煮四季豆,故意未煮熟,还曾用毛巾自杀。

 

 

 

中重度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高

 

 

 

抑郁症按照其程度不同,可分为几个阶段。其中最严重的是中重度性抑郁。中重度抑郁症的症状很明显:患者由于情绪低落、悲观厌世,严重时很容易产生自杀念头。并且,由于患者思维逻辑基本正常,实施自杀的成功率也较高。

 

 

 

然而选择自杀并非患者的本意,而是受抑郁症控制的结果。因此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中重度性抑郁症的症状,就应该立时采取措施,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心理专家表示,由于生活压力大,抑郁症已成为都市人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中非常普遍的心理疾病。如果得了抑郁症,一定不能爱面子,一定要及时去精神病科诊治,接受系统的治疗。

 

 

 

精神健康网专家解释说,抑郁症被公认为21世纪人类的隐性杀手,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其中约一半患有抑郁症。因此患者和家属一定要对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重视起来。如果您想了解一些抑郁症的防治方法,不妨免费咨询我们的在线心理专家了解详情。

 

2010-2-26 21:35:00

  晨报讯(记者黎清 蒋海鸽)音乐学院副教授宋祥瑞因不堪抑郁症折磨,最终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昨日,此报道一经刊登,立即引起读者热议,不少读者打进晨报热线,称自己或身边人都不同程度患有抑郁症,他们希望能获得治愈的妙招。治疗积极点,生活马虎点。

    湖北省精神医学会主任委员王高华表示,抑郁症无法治愈,只能控制,控制得好,一样能改善生活质量。记者昨日采访中,遇到了好几名成功摆脱抑郁的患者,他们表示,妙招在于:坚持治疗,对待生活不要过于严格,尽可能让自己放宽心。

    昨日,说起自己和抑郁症抗争的日子,家住古田四路的陈女士介绍,妙招就是“听医生的话,做开朗的人,走自己的路”。她通过两年的科学治疗,抑郁已得以控制,半年来都未曾复发,现在可以正常并快乐地生活。

    陈女士今年45岁,10年前因丈夫有外遇而离婚,这给本就性格内向的她很大打击,加上工作上的不顺,陈女士时常感觉生活没意思,几次都有自杀的冲动。

    患病期间,陈女士多次到医院检查,因不能坚持治疗,抑郁的症状越来越严重。两年前,她找到了武汉市一医院神经内科周瑞祥博士,坚持了两年的治疗,抑郁症得以控制,半年来都没有复发。

    陈女士说,以前吃药总是很心急,只要发现几天或半个月没有效果,就立刻换药换医生,后来才明白这种做法极端错误。精神类疾病治疗过程漫长,必须要遵医嘱。果然,坚持半年后,陈女士的烦躁、失眠的症状有了很大的改善。

    其次,就是自我的心理调适。尽管每次治疗,医生都会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但更多的要靠自己,陈女士说,以前她看到或听到身边人离婚的事,就会联想到自己的不幸,现在她学会了换个角度去看问题,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这样一想,心情就开朗了很多。

    得病初期,陈女士排斥任何人的关心,喜欢把自己一个人锁在家中,在医生的指导下,她首先接受父母对她的关心,主动两三天去看望父母一次,和家人聊天,然后是同事。她给自己规定,半个月去“接近”一个同事,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她发现其实大家并没有看不起她,也并没有处处针对她,欺负她。

    陈女士表示,从自闭到开放对于抑郁患者来说是个艰难的过程,但一定要试着做一下。而心理调适是在保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的,药物治疗和精神疏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8岁的黄晓刚(化名)家住十堰市,是家中老幺。两年前,受“家族魔咒”的笼罩,也陷入“抑郁门”,在妻子的帮助下,及时就医,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如今已经成功摆脱抑郁困扰,自己开个小店,生活无忧。

    黄晓刚是四兄弟中最小的,9年前,大哥和二哥先后不明原因自杀身亡。2006年,三哥也因工作关系打开煤气阀门寻死,幸亏发现及时,挽回了性命。从此黄晓刚就陷入“家庭自杀魔咒”中,他时刻感觉别人都在猜自己何时自杀。每次出门,他都低头行走,避免与他人眼神接触。有时旁边的人说话,他觉得是在说自己,冲过去,对着别人乱骂一通。后来干脆辞职在家,让老婆养着,天天躲在家里看电视。

    2008年底,在妻子的劝说下,黄晓刚前往湖北省精神卫生中心治疗。

    “一开始很抵触,不愿与医生沟通,不想药物治疗,觉得这不是病。”黄晓刚说,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医生告诉自己做人要放轻松,不要在意其他人的想法,自己才慢慢愿意接受药物治疗。

    一年多时间,黄晓刚定时吃药,每隔半个月,就到武汉来接受心理治疗,积极配合医生,心里总想着医生说的:“生活马虎点”,对世事也不再钻牛角尖,渐渐他发现自己也能与人相处,人家看自己的眼光也不再异样。

    黄晓刚说,很多人认为抑郁只是心理上有问题,不需要药物治疗,其实两者都要,而且心态一定要放轻松。

    通过治疗,黄晓刚明白,人就像高压锅,要适时找到生活的出气孔,否则高压锅压力过大,一定会有爆炸之时。

 

Powered by © 1998-2024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